一季度我國進出口降幅收窄 復工復產推動外貿超預期好轉

本报记者 宁婧报道

海关总署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外贸同比下降0.8%,降幅较1-2月收窄8.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了3.5%;进口更是扭负转正,增长2.4%。受此提振,中国一季度外贸下降6.4%,进出口降幅分别为0.7%、11.4%,相较1-2月降幅均有所收窄,贸易平衡也由前2个月的逆差转为顺差。专家认为,复工复产修复内需,推动了进口超预期好转。展望未来,出口仍具韧性,全球对中国产业链依赖度料会上升;国内需求预计仍有支撑,料对进口增速形成一定支持。

3月进出口好于预期

一季度我国进出口降幅收窄 复工复产推动外贸超预期好转

对于3月进出口数据出现回升的情况,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好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1-3月新冠疫情对于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延迟复工导致中国短期供给能力下降,随着企业复工复产的恢复,供给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考虑到订单调整有一定的滞后性,3月复工复产后,有一部分订单的补偿性生产,3月出口环比降幅有所收窄。

与此同时,民生银行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应习文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一季度我国外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现了负增长,但在3月份回暖的情况下,收缩幅度缩小,体现出一定韧性。分月看,1-2月进出口主要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跌幅较大,且呈现贸易逆差;3月份我国疫情得以控制,外贸形势转好,回归顺差。

对于3月进出口好转的情况,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贸进出口有所回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3月当月进出口有所好转。随着外贸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前期因延期复工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3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2.45万亿元,同比下降0.8%。从旬度看,3月中旬、下旬连续两旬进出口都实现了正增长。其中,3月出口降幅收窄至3.5%,进口则增长2.4%。贸易平衡也由前2个月的逆差转为顺差。

二是内需推动进口表现较好。随着国内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潜力逐步释放。一季度,我国进口值下降0.7%,其中3月份进口增长2.4%。特别是在肉类、食糖等进口增长的带动下,一季度消费品进口增长13%;而生产原材料,比如煤、原油、金属矿砂、集成电路进口值分别增长23.8%、8.3%、6.8%和13.1%。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为创造全球总需求作出贡献。

三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保持增长。尽管一季度外贸进出口整体呈下降态势,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保持增长,成为我国外贸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达到2.07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对东盟、俄罗斯进出口分别增长6.1%和5.7%。

东盟升级为最大贸易伙伴

一季度我国进出口降幅收窄 复工复产推动外贸超预期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东盟以1154.1亿元的优势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1%。李魁文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与东盟集成电路进出口大幅增长,拉动中国与东盟外贸整体增长了3.3个百分点,尤其是在与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盟国家集成电路进出口贸易日趋紧密。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自东盟进口集成电路1056.5亿元,增长25.8%,占自东盟总进口的23.4%;对东盟出口集成电路427.5亿元,增长28%,占对东盟总出口的7.9%。

与此同时,我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与贸易提速,拉动我国与东盟外贸整体增长1.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东盟原油进口和成品油出口增长合计拉动对东盟外贸增长1.3个百分点,煤炭进口拉动对东盟外贸增长0.4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全面生效,也促进了对东盟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去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对所有协定成员全面生效,在原产地规则、贸易通关规定、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等方面都降低了门槛,进一步释放自贸区实施的红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贸易发展。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东盟出口农产品284.5亿元,增长8.4%,拉动对东盟整体出口0.4个百分点。

对此,应习文认为,目前全球产业链主要包括中、日、韩、东盟组成的亚洲产业链、欧盟产业链,以及美加墨组成的北美产业链。在本次疫情中,第一阶段中日韩受影响较大,对亚洲产业链形成了较大冲击。但目前来看,由于疫情中心转向欧洲北美,欧盟与北美产业链开始受到较大冲击。同时,东盟国家由于气候与地理因素,受疫情影响相对较轻,也对稳固亚洲产业链发挥了作用。因此,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较快符合当前的全球疫情形势。

“一季度出口的区域结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第一,产业链分工和国际合作的变化趋势。近年来,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原材料、中间产品的合作不断加强,对东盟国家的进出口呈现出稳健提升的态势,贸易的区域平衡性逐步加强;第二,统计口径的变化。英国脱欧之后使得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额有所下降,东盟的相对贸易额有所上升;第三,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更多的受到消费和需求的直接影响,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更多地体现在供给端,受到疫情的影响需求侧相对滞后。”刘哲进一步说道。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在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与东盟集成电路快速升温或与日韩贸易摩擦有关,由于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光刻胶等集成电路原材料,使得不少日本在东南亚的工厂转而向中国大陆出口集成电路,作为一个单一市场,中国在集成电路等产品上贸易壁垒相对也更低一些。此外,当前欧美地区疫情严重,其与中国在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供应链遭到巨大冲击,而靠近中国、疫情相对较轻的东南亚则获得“渔翁之利”。

业内专家表示,从地域上看,距离中国较近以及受疫情影响较小等因素,使得东盟成为中国的第一大出口伙伴。欧美疫情严重,导致中国对欧盟和美国出口继续大幅下降。进口方面,从美国进口自去年低基数进一步下降12.6%,在中国逐步复工复产、但疫情仍在美国肆虐的背景下,需要关注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进展。一季度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约5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阶段协议规定中国2020年自美采购额366亿美元的不足七分之一,进度已经有所滞后,而疫情可能严重削弱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出口能力。

关于全年的外贸走势,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加快蔓延,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发生衰退,世界贸易组织也预测今年全球货物贸易下滑较大。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冲击,外贸新订单减少等问题开始逐步显现,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容低估。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外贸韧性强、竞争力强,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也很强。

近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外贸发展的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逐步打通国际运输通道,稳定供应链产业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