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名將之曹操:亂世英雄

三国名将之曹操:乱世英雄

他是曹魏身分最特殊的名将,既是东汉朝廷的大臣,也是曹魏王朝的奠基者,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曹操是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大诗人。今天作为名将来讲,所以只说他军事上的战功。在讲战功之前,先得弄清楚最初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来说是四个间题:第一是家庭出身上的心理阴影。在出身间题上,他为何会有巨大的心理阴影?第二是为了消除阴影,他采取了哪两种个性化的办法?第三个间题是当时人对他的评价,究竟是乱世奸雄还是乱世英雄?第四个问题是他又为何要改弦更张,使用武力来开创自己的创业之路呢?先说第一个,心理阴影间题。曹操是东汉沛郡人,祖父是曹腾,是东汉桓帝时的重要宦官。中常侍,大长秋。前者是在宫中经常在皇帝身边侍从的人,后者呢?东汉对皇后有专门代称长秋宫。曹腾的官职就是服侍皇帝与皇后。这权力相当大。封了侯。可惜他是宦官,没有后嗣。不能断了香火,就抱了孩子,就是曹嵩。曹嵩成年可以进入官场时,凭借人脉与金钱,于是仕途顺畅。最有轰动效应的是拍出现金将顶尖的官买了。这是灵帝时了。这时公开卖官。甚至可以赊账,当了官再补交。朝中顶尖级的官中太尉。这是名义上的执政大臣。太尉是一个亿。曹嵩就卖了一个太尉。买官前,他是大司农,九卿之一。管全国的黄金白银货币粮食布匹的调动支配。权力相当大了。可是这点钱不算什么。曹操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如果只想吃喝玩乐,混一生,一点心理阴影不会有。但是他想走的是进入官场,通过自己努力,在体制内发展高升。巨大阴影产生源自当时的政治生态。当时国家权力由三支力量分配。一是外戚,二宦官,三是官僚士大夫群体。前二者跟皇帝关系最近,但是第三支力量人数最多。骨干部分是世代为官的高官名门,在东汉儒家思想盛行中,往往对宦官是鄙视的态度。一是道义上的对立,二是生理上的歧视,三是权力的争斗。以与宦官打交道为耻。曹操想进官场,士大夫们对他肯定不认同。曹操是有个性的人,决定两个措施。一是向官僚士大夫们靠拢。许劭是汝南平舆人。许氏在当时有话语权。对后进有权威的评价权。东汉时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实际是官僚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手段。找许劭,送厚礼,请他做番评价。许劭鄙视其出身,不愿意说。软磨硬泡下,做了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得到这评价后,曹操大喜而去。曹操是打定主意要达目的的人,会上手段。另一个版本是《三国志》注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哪一种百合乎原貌?

三国名将之曹操:乱世英雄

曹操为何是英雄?有争论了。汤用彤、余嘉锡都认同英雄版本。英雄是评价时的常用词汇。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大多以英雄自命,曹操也是这样。学者基于此二条认同。我个人也认同英雄的版本。我还补充三点,一是曹操自我评价,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个评价,说自己与刘备是英雄。能大喜而去,可见英雄与奸雄中英雄更接近。二是英雄的评语出自后汉书,《杂语》是分到小说一类的。现在指文学体裁。当时指道听途说者也。不是正规史书。可靠性不如《后汉书》。三是语言的原貌来考虑,应该是英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专门说到时代不同,词义有所变化。像卑鄙,指地位卑下,与品德无关。今天不是这样了。奸雄的来源,从荀子的文章中来。《非相篇》提到奸人之雄,坏人中的称雄者。现在的理解是奸诈的英雄。有褒有贬了。可是当时是完全负面的。荀子主张凡是君主要治理好政权,就得把他们消灭。这种人没法改造。一般性的盗贼还可以改过自新。奸雄只能全部杀掉。汉代奸雄出现在史书中,全是负面的。曹操如果说听了许劭的评价,乱世之奸雄,还能大喜而去?他找许劭就是因为出身问题来寻找认同。获得更糟糕的评价,不会这样大喜了。所以我认同的是“乱世之英雄”。曹操彻底和宦官集团决裂:曹操在得到许劭评价后,开始接受有生以来正式的职务。洛阳北部尉,汉制,县下设都尉,负责治安。洛阳京城所在地,有北部尉,还应该有其他地区的。不止他一个。这个职务对于他来说有纪念意义。这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推荐的。是儒学大族。司马防推荐曹操当洛阳北部尉,说明许劭的评价有了效果。这时曹操二十出头,于是激烈地行动,做了几十根棍棒,悬挂在大门边。凡是犯了法,可以惩处。配齐后,瞄准了一个人,因为他要与宦官集团决裂,于是瞄准了年轻宦官蹇硕的叔父。蹇硕是最受宠的宦官,叔父仗势违法乱纪。曹操抓到后,问清身份,一顿打,死了。一下子轰动了。蹇硕的报复来了。曹操成了典军校尉。于是避免穿蹇硕的小鞋,就改弦更张。

三国名将之曹操:乱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