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味 | 蒿子饃,吃出家鄉的春天味道

每年清明节前后吃蒿子馍,是豫南一带的习俗。这时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飘起蒿子馍的香味,作为一种特色传统美食,更寄托了豫南人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推崇。而作为在外的游子,蒿子馍往往成为不可多得的记忆。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这种主要以香蒿、糯米粉、面粉、腊肉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的比例经过揉捏、炕制工序精制而成的美食,其口感柔润香糯,味鲜色美,据说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在太平天国时期由江南难民一路北上带到江淮地区的。而随着时间流转及演化,如今这种食物广泛流传在今天大别山一带。因其食材普通、制作简易、历史悠久而广受当地人喜爱。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蒿子馍的传说有很多。其一是古代山民的生活地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防蛇出山伤人,老祖先研制一种以蒿子为主要成份的药物,拌上香甜食物,扎入蛇洞让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叫扎蛇眼。同时也形成了一句顺口溜:“三月三,蛇出山,蒿子馍馍扎蛇眼。”后来,人们用蒿叶拌米粉做成馍,在三月初三这天吃。据说,吃了三月三的蒿子馍馍,进山劳作,出门办事,就不会遭遇蛇咬伤,而且一路平安,凡事吉祥。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其二是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一代英才周瑜病逝于巴丘,舒人哀恸,素服举哀,乡邻为寄托对英雄早逝的哀思,并采摘鲜嫩的香蒿尖芽和以米粉、腊肉等佐料,经过数十道手工工艺而制成蒿子粑。自此以后,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缅怀亡灵就传承开来了。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阳春三月,万物萌发,柔嫩的白蒿悄悄地探出头来,享受着春天的阳光雨露,正是采摘新鲜蒿子的最佳时机。很多人家都是趁着蒿子鲜嫩的时候,抓紧时间多做几次蒿子馍,清明以后,蒿子渐老,想吃也就难了。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蒿子原是一味药,清热去火利胆,在多雨的春天里,吃起来最相宜。新鲜的蒿子一定要用开水焯一下,以便去除苦味,切碎后和面揉在一起,这其实是个体力活。揉好以后就可以捏成小团状,往里包馅料就可以了。糯米面与白面的比例最好控制在1:1,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蒿子馍才会软糯适中不粘牙。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做蒿子馍的馅很关键。农家的腊肉到农历三四月,正是风味最足的时候。先切成厚薄一致的肉片,再将其切成丁,把切好的腊肉丁炒制金黄的油冒出来,腊肉似珍珠般晶莹剔透,油香满溢。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此时将鸡蛋放在一起炒拌,加入切碎的粉条,切一把自家菜园的蒜苗,加入调味料搅拌均匀,这样蒿子馍的原材料就备好了。腊肉的成色分明,青翠的蒜苗,勾引人的味蕾。恨不得快点吃到香软可口的蒿子馍。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似魔术般,通过按、压、捏等手法就制作出了圆圆的蒿子馍。青色的蒿子,洁白的米面,晶莹的腊肉,是那多年未变的蒿子馍。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油煎的蒿子馍外壳香脆,吃起来有劲道。一边掌握着火候,一边适时地翻转着蒿子馍。不一会儿,穿着金黄外衣的蒿子馍就出锅了。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蒿子馍真是可观可闻可食,赏心悦目之余再入口细尝,清香馥郁,绵软而细腻并伴有阵阵原野的清冽之气。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蒿子馍馍因其独特的口味以及神秘的药理气质,在豫南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是我们味蕾最深处的乡愁记忆!大自然的馈赠,不但把春天带进饭桌装入盘里,并且统统吃入自已的胃中,真正全身心的感受春天的气息!

乡味 |  蒿子馍,吃出家乡的春天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