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父母心平氣和地談一談:界限感有多重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家长在养育孩子的方式上也增加了高科技的应用,比如说带有GPS的防丢手表,青少年模式的手机系统,监控摄像头等。虽然可以理解科技使得父母对于孩子安全和生活的掌控更加容易,但这样密不透风的关切对孩子的成长真的好吗?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14岁男孩报警称他的父亲要在他的房间里装监控,警察到现场了解情况,父亲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他表示:

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我监视你什么了?你有多少隐私?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这样以父母的名义进行私人领域侵犯的行为,我想很多人都经历过,都是打着“为你好,怕你长歪的旗号,认为“如果好好学习,乖乖听话,自然不怕这种东西“,可是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都被一个摄像头监视着,背后一直有一双眼睛盯着你的一举一动,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不管摄像头后面“关心”你的是你什么人,你都会觉得毛骨悚然的,大人都不能接受的行为,孩子的内心又是何种感受?

可悲的是,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频上热搜,从街采视频中可以看出,父母们对于这种做法非常满意,并不认为有何不妥,而孩子们却说“我不想被像囚犯一样关着”。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有一位母亲会在摄像头后一直督促孩子有没有按时读书,坐姿如何,时不时来一句“你在看什么书,你怎么又在看动画片?”这种画面想想就是一阵恶寒。

不管初心如何充满着关切和爱意,表达爱意的方式错误,最终都会造成成长的伤痛。

摄像头是控制的化身,不是爱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帮助家长管教出顺从听话的孩子,表面上让家长们放心、省心不少,实际上却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严重破坏,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01

那些拼了命为孩子“好”的父母,最后会失去与孩子好好相处的可能性

在学习当一个好父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如何将孩子看作独立个体,拥有独立思想与人格。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成年之前,都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需要父母的监护,需要听话。

而发展心理学认为,大概在3岁左右,小孩会认出镜子中那个小朋友就是自己,开始发展出有关“自我的观念”。

所以,即便是幼儿园小朋友,也会有“我”这个意识,他们开始把“我”和其他区分开来,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个人隐私的作用。

父母会发现,大概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小孩就开始保守自己的秘密了。这个“秘密”的宝藏会越来越大,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到了几乎让父母惊诧的地步,也是父母和孩子矛盾的集中爆发期。

侵犯孩子的隐私权,既是违法行为,也是摧毁亲子关系的烈焰,最终灼伤的不仅是孩子也是父母自己。

这种出于不放心的监控,会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感,导致自尊心受挫、自卑。同时也很难与家人和外界建立信任感。他的秘密将会越来越多,也难以对家人说真话,从此变得敏感、小心翼翼。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英国伦敦大学研究人员做的研究显示:儿童时期被父母多次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幸福指数低。

很多父母缺乏边界感,将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放在孩子身上,从不询问孩子的内心感受也不在意孩子的想法,肆意做着为孩子好的事情,认为“孩子现在会恨我,将来一定会感谢我”。

可我们也曾是孩子,也曾与父母斗智斗勇,偷偷跑出去找同学玩,偷偷藏着漫画书和小说,偷看电视……我们也曾被父母不信任过,也曾因为父母偷偷翻看日记而愤怒,我们其实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和自己产生矛盾。为什么我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尊重他,用平等的姿态对待他。

02

他律不如自律,监控不如自控

还记得曾经大热的电视剧《小欢喜》吗?

英子学习也非常好,可尽管如此,妈妈依然将英子的房间布置成隔音室,通过透明玻璃来监视学习,最终将英子压迫得喘不过气,精神状态极差,患有抑郁症,最终反抗,离家出走。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过,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如古时候治水一样,宜疏不宜堵。

外在的督促只会让孩子感到不适,这种父母想要的“乖巧”只不过是孩子每天为了让父母开心所扮演的角色,并非发自内心,自我被束缚,久而久之触发会反抗机制,变得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会撒谎与假装。

摄像头可以制造出顺从,却不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和自律,而后者不但是人格成长的关键,也是提升学习成绩的关键。

有内驱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的督促,明白自己该如何努力达到目标,这将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最终会失去这种自驱力,放弃自我思考,成为父母的傀儡,习惯了被鞭策,被动学习导致对知识的获取消失热情,没有形成自律习惯,一旦走出父母的控制后,便会放飞自我,变本加厉的玩,失去控制。控制过度的家长夺走了本属于孩子的成长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自传里写到,他小时候的学习完全是自发的,他是一直靠着自己把握着自己的教育,很少会去征求别人的意见。

在众多成功人士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成就往往是因为自律。内驱力强的人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都会很强,同时非常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自主努力,更容易成功。

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是把火炬点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满。”

03

不做焦虑型父母,做顾问型父母

《自驱型成长: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律》一书中写道“自律给你自由”,自律是一件很重要但很难的事,也是自驱型的一个核心,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并让其自驱型地成长呢?书中给了三个建议:

1.切换教育模型:由“挑战-努力模型”(关注具体目标)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关注压力,并提供成长动力)。

2.让孩子成长依赖家长给的控制感:“这事听你的”要做到帮助孩子排除无法承担的后果、放手让孩子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让孩子承担选择后果。

3.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机:满足孩子的三个内在需求——自主需求(让孩子自己做主)、胜任需求(建立胜任挑战的信心)和归属需求(让孩子感到被关心和关爱)。

我想和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谈:界限感有多重要

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书中写道: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明白,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尊重他们有做决定的权利。

作为父母,时代发展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焦虑可想而知,但焦虑的做法并不能为孩子带来任何好处,转变观念,做顾问型父母,反而会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家,始终是我们最放松的地方,千万不要把孩子唯一的安全区变成牢笼,剥夺孩子成为独特的人的权利。

文:噜噜

编:噜噜

来源:公众号“和计划心理师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