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請賠償1元錢,鄰里糾紛為哪般?

  2020年初,吉林铁路运输法院诉调对接中心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起诉状。说它特殊,是因为诉请只要求赔偿1元钱,而递交起诉状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退休教授——武教授。

  武教授和于大哥是吉林市丰满区孟家村一墙之隔的近邻。有一条排水沟从于大哥的后院拐进武教授家,汇入武教授院内修建的沉淀池后与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道连通,承担排污排水责任。武教授认为生活在排水沟上游的于大哥一家,日常疏于管理维护,导致大量的垃圾、泥沙、草木枝蔓等固体废弃物通过排水沟流入自家的沉淀池,而沉淀的有机垃圾发酵后空气中充斥难闻的异味,排水管道也被淤堵,长此以往严重破坏两家的生存环境。武教授在知晓吉林铁路运输法院扩大管辖审理水污染案件后,拿着诉请要求于大哥赔偿1元钱的起诉状来到法院要求立案。

  负责导诉的同志第一时间耐心接待,认真分析了武教授的案情,释明武教授虽然要起诉于大哥一家水污染,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纷争,必须从邻里关系入手。在详细介绍了纠纷解决的多种方式后,武教授果断选择了诉前调解方式解决自己的烦恼,同时将本案托付给了专职调解员——退休法官王树胜。

诉请赔偿1元钱,邻里纠纷为哪般?

  2020年4月9日,王树胜调解员带着调解分队一行四人,同时邀请了孟家村村书记和驻村干部共同奔赴引发本案的排水沟调查。一开始于大哥情绪非常抵触,觉得自己家的生活方式世代未改,从未故意向排水沟里面排放泥沙、垃圾,武教授的指责是无稽之谈。原来武教授是两年前搬到孟家村居住的,作为从事理工科研究一辈子的老教授,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在修整房屋过程中,武教授认为污水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沉淀后才能排放到松花江中,否则就有污染环境的风险,所以武教授特意在自家院里修建了沉淀池。并未意识到武教授苦心的于大哥一家因为生活方式如常,虽没有故意投放垃圾,但粗放的管理仍然造成了武教授家院内的沉淀池遭受难以清理的污染。耿直的于大哥和学院派的武教授都是寡言少语的性格,伴随着一些其他生活中细小的摩擦,两家一直没能把话说开。于大哥认为农村生活这点小事,竟然让老教授惊动了法院同志亲自到现场,简直是小题大做,无法理解。另一边老教授更是委屈,邻居排水流经自家,我自愿建了沉淀池保护环境,为啥邻居不珍惜不领情反而无端指责,实在不能接受。

  了解事情经过后,王树胜调解员长叹一声,一切缘起都是误会,诉前调解是多元解纷重要途径,争议还没严重到对簿公堂的地步。邻里之间有些认识不同,这本是生活中的常态,理应加强交流,互相礼让,何必如此剑拔弩张。王树胜调解员分别和武教授、于大哥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恳谈后,两人慢慢平静下来,重新坐在一起。于大哥了解了武教授修建沉淀池保护绿水青山的好意,也明白了好的生活环境确实需要大家一起维护,而武教授也明白了入乡随俗,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性。于大哥主动表示会承担排水沟上游的垃圾清理责任,改变生活习惯,为维护生态环境尽一份力,而武教授也表示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和于大哥多走动,互帮互助,互让互谅,消除误解,共创和谐。最后王树胜调解员提议,在村委会同志见证下,从今以后于大哥负责排水沟上游的清理工作,老教授负责自家院内清淤。怒气皆消的二人在握手言和后,反倒同时羞涩了起来。

  至此,吉林铁路运输法院践行铁路法院版枫桥经验的又一典型案件成功化解在诉前。近年来越来越多涉及民生根本,矛盾尖锐,类型繁杂的案件涌入法院,这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法院和司法环境的信赖,也对法院化解纠纷承载能力提出了考验。吉林铁路运输法院紧扣群众关注点,多角度转变诉讼服务中心职能,从民生出发,以服务落脚,整合诉讼服务资源,培育调解品牌,着力司法改革,放眼基层,贴近群众需求,打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调解室”,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法官为专职调解员,变被动受理案件为主动司法服务,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目的就是强化诉前调解工作,用好这一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随时随地为群众提供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易书 通讯员 刘冬蕊

  图片由法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