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氣勢、底氣……中國人為何格外重視“氣”?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见地十日谈”第8讲

01.

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气”

“气”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世界和生活世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

在《左传》当中就有“天有六气,淫生六疾”的表述,“六气”指的是“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一旦过分的话就会造成灾害,比如说阴淫就是寒疾,阳淫就是热疾。所以六气和六疾的观念也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当中“五运六气”这个核心理念的来源。

“气”在中国哲学界和中医学界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中医的核心经典《黄帝内经》当中有各种各样关于“气”的表述,体现出“气”是一个联通天人的机制,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里面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所以一旦有犯于此,就是邪气伤人,这是寿命的根本。

这种对于“气”的感知和表达体现在中国哲学几乎所有的经典文本当中,比较著名的,如《庄子·知北游》里面讲:“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通天下一气耳”。

《孟子》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叫做“浩然之气”,孟子说什么是浩然之气?就是我们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能够感受到一种至大至刚的气,这种气,它是“集义所生者”,心中的正气,和义理、价值、道义结合在一起,从我们的心里面生出来。

人一旦心中有浩然之气,生活或者行走在世上就会非常的坦荡,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一旦失去这种浩然之气,人就会变得逼仄甚至猥琐。

02.

“气”的核心含义:

古人理解自身和万物关联的思维

接下来我们更具体一点分析,什么是“气”呢?

“气”首先第一个含义,就是“气息”。我们都有过这样一种体验,感受自己的呼吸跟身体之间的联系。

呼吸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作用方式,通过意志与呼吸的结合,在闭上眼睛冥想的时候,感知自己的呼吸、调节自己的呼吸,可以产生一种与外部世界非常复杂的交感,同时又能够逐渐地感知到自己身体内部潜藏的一些机能。

通过调节呼吸,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气息在自己身体内部的运行,这种运行甚至可以以一种流动全身的方式,给我们展示出人体内部所存在的经络联系。

中医学当中的经络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有人说经络是一个没有经过实证的体系,这个表述其实是有问题的,经络是非常实证的概念。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我们大部分人都有过落枕或鼠标手的经历。一落枕,我们会感觉到从头开始到脖子难受,然后一直到背到腰,甚至到腿上都感觉别扭。这时我们找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大夫来治疗,在肩上、背上、腿上、脚踝上推拿,扎几针,就感觉到身上有一条线,从脚到头连在一起,一扎针,整条线都一起酸胀,过一会脖子上的这个僵硬感和痛感就消失了。

这是大家普遍都可以感知到的一个过程和状态,所以经络并不是一个没有实证的体系,准确地说是在解剖当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具体的形态能够跟经络对应起来。

这个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家想象一下,我们现在瘟疫封城之后,整个城市运行陷入停顿,这个时候就有点像一座城市的准死亡状态。这时来解剖看看这座城市,我们将看到的是道路、房屋等静态的东西。可是道路和房屋并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动态实质,一座城市的物流体系、信息交换体系、金融体系,这些方面是我们从解剖的角度完全没有办法看到的,但这并不意味它们不存在、不起作用。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所以,我们通过气息通畅与闭塞这种内在的观察,能够感知到人体内部非常丰富的信息,有时可能比起解剖对人体的观察要更加生动准确。

同样,也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感知到人跟外部世界的一种连接。

这种观念不仅仅中国哲学当中有,我们看到在人类不同文明的思想体系当中,都有类似如冥想、瑜伽这种观念或者修证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揭示出气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联结作用,可以把我们人的内在自我跟一个更加宏大的世界、宇宙关联起来。

“气”的第二个层次,古人称之为“元气”。在中国古代的思维世界当中,元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源性存在。

《淮南子·天文训》里面讲的“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这里的“气”表达的就是对存在的客观性、本源性和无规定性的一个描述,这种本源存在是万事万物及其所有性状的根基。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气”的第三个层面,古人把它称之为“氤氲(yīnyūn)”。什么叫做氤氲呢?它指的是云气缥缈、升腾、联结、律动这样一种弥漫而自由的状态。

《易传》里面有个讲法,叫做“天地絪緼,万物化醇。”北宋哲学家张载对于宇宙大道的运行有一段精彩表述,他说:“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荡、胜负、屈伸之始。”整个这个宇宙它就是这样一种万事万物彼此纠缠、络合、相磨、相荡而又运化不已、生生不息的整体情态。所以张载说“不如野马、絪緼,不足以谓之太和。”整个这个宇宙它就像野马一样,在生生不息、永恒的奔腾,同时又包含着非常复杂的络合关联。

“气”这个概念,它最原始的含义指的就是云气,甲骨文这个“气”字很形象,代表这样一种云气缭绕、飘渺升腾、自由自在,浮动在天地之间的状态。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图丨“气”甲骨文

人对于云气这种神秘感和美感的体认,构成了对于“气”这个概念的一个非常感性同时又很深刻的理解。

我们知道“云”本身就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物理结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烟、雾、云,这是在中观的尺度上。

在宏观尺度上的星云,在微观尺度上的电子云,它们都体现出这样一种永恒的运化、关联、变幻无穷的形态。

这种形态存在于我们整个宇宙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不同尺度中,构成了我们人跟天地万物、跟宇宙之间一种非常直观的联系。

有学者对“气”这个概念做过这样的总结,它本身包含着几个不同的层次:生理上的呼吸、气息;心理上的情绪、体验,比如生气、喜气洋洋、怒气冲冲;物理上的物质、运动;伦理上面的清浊、善恶,比如人有正气或者邪气;最终是哲理层面的存在、变化。

它所形容的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并时刻作用于天地、宇宙、世间万物,乃至人的身体和精神当中一种变化莫测而又生生不息的“涌动”与“关联”。

所以,“气”它不是指一种具体的物质或状态。我们不要用现代物理学里面所说的某种特定的气体,或者是气态、固态、液态这种物质的存在状态来类比。

“气”这个概念要比物质、状态复杂得多。相比而言,涌动、关联这些动态的关系性内涵,才是“气”这个哲学概念当中所包含的真正核心要素。

正因为气它是人向内、向外体验到的这样一种涌动和关联,所以人生在天地之间,会很自然地产生这样一种感受,就是万物与我以“气机交感”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人把它称之为“一气流行”、“万物同体”。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的感受则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并不是在夸大自我的地位,把“我”的主观意识过度放大,而是一种很深刻的体悟,他体悟到了人虽然是一个渺小的存在,但是在这样的宇宙当中,又是跟万事万物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03.

“气”思维的价值:

呈现出世界向我们打开的方式

因为“气”的特征很难用具体的形态来表达,所以中国古人他们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就是用直观到的某种特殊的“象”来表达气,比如“阴阳”之间的这种联络交感,用太极图阴阳鱼的形式来形容宇宙当中的主动和被动、动和静之间的关系。

由阴阳衍生出了八卦,乾、坤、震、艮、坎、离、兑、巽,形容的是我们生活世界当中八种最基本的“象”,同样的也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请注意“五行”不是五种元素,而是五种不同的“象”,或者说是五种联系的机制、运化的模式。

我这样讲“象”的概念,可能有点抽象,从艺术直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可能会更清楚一点。这是两幅非常著名的美术作品: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图丨安格尔《瓦平松的浴女》

第一幅画是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这幅画笔触细腻到了虽然是油画,但是能够拟真到和照相摄影一样的精细度;另外一幅画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图丨莫奈《日出·印象》

两幅画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我们说印象派的作品它看上去是在描绘着一些很模糊的水汽蒸腾,他的笔触也远远没有安格尔那么细腻,但是《日出·印象》这幅画却给人一种非常奇特的审美感受,就是这样一种模糊的、氤氲的,看上去在表达某种人的印象或者体验的这样一种创作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却更准确地呈现出了这个世界向我们打开的方式。

我们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本来就不是一个带着这种高清摄像机一样的精密镜头去记录,而是用一种直观的、体验的方式,去图像化地、整体地接触并理解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样一种直观体验和感受当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更加丰富的。这种方式,把这个世界当中的一些表面看起来是神秘,但实际上有着深层逻辑的形态呈现给了我们。

因此,中国古人的这种气思维,是我们理解中国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视角。关于气思维,近代以来有很多哲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探讨。

比如张岱年先生在分析气思维的时候就说:“中国民族的传统思维重视事物的功能联系,但是轻视实体形质,对问题是强于综合而弱于分析,重视实践因素超过空间因素,所以具有一种整体性、对待性、直觉性、模糊性、内向性、意象性特点。”

也就是说,我们是用一种气的方式来理解和把握世界,而不是用形态、颗粒、原子这样一种形式。

美国学者史华慈他在《古代中国思想世界》这本书当中,也从一个外国学者的角度对“气”这个概念进行描述,他觉得“气”这个概念很像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讲的“无定”,就是它被赋予了一些物理性质,同时也被赋予一些非物理的性质,能够感受到它无处不在,呈现为一种连续的质料或者是能量,但是在许多典籍当中,它是作为一种与“大而全的秩序”有关的连接性实体,这样一种Connetive Substance的面目而出现的。

04.

“气”的消极面相:

理论结合实际时的牵强附会

这样的“气思维”显然有其较为消极的面向。

我们在现代反思的过程当中能够感受到,因为它的这样一种模糊性和整体性,所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用一些表象的关联掩盖了实质的因果,产生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这样的弊病。

比如《淮南子·墬形训》里面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土地各以其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女,水气多喑,风气多聋,林气多癃,木气多伛,岸下气多肿,石气多力,险阻气多瘿,暑气多夭,寒气多寿,谷气多痹,邱气多狂,衍气多仁,陵气多贪。”

他讲的这些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其实也是一些生活经验的总结,但是你用这样一种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机械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包括在中医药学中,这种类型的牵强附会是很多的,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穿山甲能够通经络这个问题,在古代的很多药学著作当中都讲到穿山甲“咸寒善窜,其性穴山而居”,因为“善窜”所以通经络无处不到,能够入肝与肺“治惊啼悲伤,大肠蚁瘘”。

其实这完全是倒因为果的表述,穿山甲的甲片可能在实践中发现它有些通经络的功效,因为它是山居穴居的动物,所以就牵强附会的把它的“善窜”和这种通经络的功效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们说用表象关联来掩盖实质因果。

而在一个更深层面上的弊病,则是一个哲学问题。“气思维”它会格外强调整个世界当中这种自然无定的联系,而反过来轻视结构功能。

从哲学上来讲,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世界的本质,我们是应该把它理解成一团飘渺无定的“弥漫之气”,还是理解成一个由上帝上好发条的精确钟表?后者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思想动力。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有学者指出,基督教相信上帝设计并且创造了一个精密的宇宙,所以要努力地去认识上帝所创造的宇宙,这样一个神学信仰推动了西方科学在近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观念的问题是比较容易陷入机械主义和宿命论的束缚。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把这个世界的本质理解成一团飘渺之气,它或许是一个比机械钟表更准确、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弊病,就是你现实经验当中所有的结构和功能,都没有办法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清晰精确的界定。

一旦上升到理论层面,就开始讲“大化流行”、“自然而然”,然后“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一气流行”这种词汇,在这样的哲学框架当中进行模糊的概括。

所以当中国传统的技术想要上升到科学层面的时候,你会发现,技术层面的很多沉淀和积累,缺少一个理论结构,去把它从实践积累的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体系。

05.

“气”的积极面向:

提供观察世界和疾病防疫的视角

就能否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方面而言,“气思维”固然存在其劣势,但我们也不要忽视“气思维”的一些非常积极的、正面的面向,就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气流行,感受到了万物同体,所以我们也有一种深刻的普遍的责任感和民胞物与的关怀。

北宋学者张载说:天下万民都是我的同胞,而万物都是跟我关联在一起。有这样一种“民胞物与”的觉察感受,才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不是只属于皇帝宰相或者政治家的,而是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有着这样一种士大夫精神的人,每一个有着这样一种责任感和自觉感的人,这样“为天地立心”的精神都是我的本体责任。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里面也讲:“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所以他看到天下之人没有内外远近,只要是有血气之人,那都是我的昆弟赤子之情,所以“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这是一种非常宏大的责任感,包含了一种佛家同体大慈、无缘大悲的情怀。

气场、气势、底气……中国人为何格外重视“气”?


这样一个哲学概念,把它放到疫病防治当中来看,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的,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气论”实际上是一个客观理性的自然哲学,通过对“气”的感知,通过对于天之六疾和人身体当中的阴阳二气、寒暑往来之气的感知和表达,使得医学它不再是巫术和神秘学,而具有了严缜的逻辑和精细的实践方法。

第二,因为人体的疾病的成因非常复杂,所以“气论”它有助于医者跳出具体的症状,结合气候环境这些因素,从整体上进行病况的把握和描摹,辨证施治。

第三,从“气”的角度我们其实很容易理解瘟疫的传染性和弥漫性的社会影响。瘟疫真的是“一气流行”,这个邪气不仅仅是作用在我自己的身上,也通过它的传染性,产生弥漫性的社会影响,所以尤其需要建构一个由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控体系。

最后,“正气”这个观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概念,我们说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进行治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医者把握主要矛盾,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病,而是针对的是人体的免疫机能和免疫平衡,这种平衡就是“正气”。从养正却邪、未病先治的角度,来进行积极的健康管理和病症干预。END

文章转载自见地沙龙公众号。

编辑:中国传统思维模式除了“气思维”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本末思维”,它们在当代都遭遇了现代人的质疑,它们是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以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现代还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欢迎继续追更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