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六感”有时不可靠?你很可能走入了直觉性判断误区

郭家心理姐,帮你解开心里的结,做最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说“第六感”有时不可靠?你很可能走入了直觉性判断误区

新型冠状病毒

武汉封闭了城市,医院人满为患,很多娱乐场所停止营业,外来车辆和人口禁止入内,疑似病例不断增加......公众号、视频、新闻,到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

你是否有这种感觉,有的时候莫名觉得自己是对的?比如,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你凭直觉认为,这种病毒比以前的非典还可怕。

只是,这种所谓的“第六感”的直觉性判断真的准吗?不见得。因为大脑是双系统运作(快思考&慢思考),所以你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理性,所以直觉性误判在所难免。

为什么说“第六感”有时不可靠?你很可能走入了直觉性判断误区

第六感

什么是直觉性误判,如何判断?

如果我问你,根据目前你所接触的情况,你认为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比非典严重还是如何?就算你没有详细地了解更多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情况,你可能也会毫不犹豫地说:比非典严重。

可是,如果你自己出现了感冒、发烧、咳嗽、无力等症状,我问你,你认为自己得的是普通的感冒还是新型肺炎的时候,你可能会变得慎重起来:各种搜集资料,看医生问专家......

到最后,可能在自己到底得的是普通的感冒还是新型肺炎上,你可能还是会犹豫不决,因为你总感觉自己了解的不够全面。

那么,问题来了,大脑在思考的时候,为什么差别如此明显?《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为我们揭示了问题的答案——大脑是双系统运作,各自擅长不同的决策。

1、擅长快思考的系统1——快思考

系统1比较冲动、感性,偏爱直觉,当系统1在工作的时候,它依赖的是过往经验记忆,所以逻辑靠边,直觉先行。

系统1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六感”,“第六感”可以帮助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危险做出反应,但是否准确,真的不好说。

比如,在没有详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情况下,肆意传播虚假消息,人为地制造恐慌而做了不该做的事,就属于系统1在作怪。

心理学家卡尼曼说:人如果既有认知任务又同时受到诱惑,会更容易屈从于诱惑。比如,女性容易在商家打折的时候疯狂剁手、想早起闹钟想了却怎么也起不来......

有的时候,人之所不理性,是因为一旦大脑形成某种观点,你就会用所有现有信息来支持这个观点,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们喜欢不断验证自己的偏见”。

《隐形逻辑》这本书里提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所做的一个关于“死刑”试验:让参试者同时阅读两篇文章,一篇支持死刑并着重描述死刑的作用,另一篇不支持死刑并举例证明。

你猜最后参试者的反应如何?原本支持死刑的在看到有自己的观点相反的文章后,会改变看法吗?答案是,不会,甚至加深了他们对原有观点的支持。

这个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们在主观解读相同的客观事物时,只会记住符合自己观点的部分内容(深信不疑),得出的结论全凭借原有的喜好。

很多时候,你对一个事物的判断来自于自己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依赖过往经验记忆。这就是冲动、感性的系统1。

2、擅长慢思考的系统2——慢思考

大脑思考的另一个系统2就客观理性的多,因为它善于提出质疑,去论证,只是它需要你刻意启动、高度专注,付出一定的努力。

虽然擅长质疑、论证的系统2更理性,但在大脑思考的时候,系统1是占主导的,这就像,你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看5分钟抖音后就去睡觉,可不知不觉却刷了2个多小时......

因为大脑思考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冲动、感性的系统1影响,所以,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出现很多直觉性误判。

比如,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持续发酵,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从外省来的人员,你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们。虽然他们没有异常,但你总觉得和他们接触是危险的。

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性误判,因为你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理性,你的直觉很可能是错觉,要想减少直觉性误判,你必须了解三个直觉性误判误区以及应对技巧。

为什么说“第六感”有时不可靠?你很可能走入了直觉性判断误区

应对技巧

三个直觉性误判误区及应对技巧

1、第一个直觉性误判——盲目乐观,应对技巧“事前验尸”

我们都知道,直觉是把双刃剑一样,和直觉一样,乐观也是把双刃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乐观可以让我们更顺利地度过难关,只是,在决策方面,过度乐观也会带来不少麻烦。

你觉得创业不错,放弃薪水不错的国企工作,学别人一样下海经商,可超负荷的工作、高额的房租和员工开支,让你赔的血本无归!

你看微商很赚钱,辞了职,下了血本,盲目地买了一堆产品,开始囤货、卖货,不成想,货没卖多少,自己还亏了不少钱;

你觉得自媒体不错,辞了职,天天窝在家里研究怎么写文章,可研究了半天才发现,自媒体没自己想的那么好做!

你看抖音很火,放弃了很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辞职做抖音,天天录视频、发视频,可折腾了半年,灭有一个账号火起来......

类似的盲目乐观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果你认为主观自信=合理评估,那么你的过度自信一定会让你做出误判。

A、主观自信

事实上,不仅是普通人会犯盲目乐观的错,就连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专家丹尼尔·卡尼曼也曾踩过“盲目乐观”的坑。

丹尼尔曾经设想过一项伟大的事业:把某课程推广到高中,因依仗自己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工作伙伴和对决策领域的研究,他觉得自己一定能成功。

因为盲目自信,丹尼尔前提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顶尖大学的心理专业学生+经验丰富的老师+教育学院的校长,阵容可谓空前庞大。

只是,后来结果很不理想,计划2年完成的教材,他们用了整整8年。8年,成果与市场脱节,很多成员离开,就连自己也没能坚持下来。最终,耗时8年的课程,以不了了之结束。

事实上,当丹尼尔的这项伟大的计划进行到1年后,结果就不理想了,当时有专家告诉他,他的团队并不是最出色的,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除此之外,能成功完成课程编制的团队不到一半。

只是,当时的丹尼尔很执着,虽然也有团队成员站住来反对,但丹尼尔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做到,结果,8年后,课程没有问世,还是泡汤了。

当一个陷入盲目乐观这个直觉性误区的时候,会固执地认为愿望一定可以达成,然后把一些毫无根据的错觉当作是美好的直觉。

我们都知道,系统1是冲动且任性的,当你过度自信的时候,你就只愿意相信那些与自己想法一致的人,而自动忽略那些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人。

主观自信会导致盲目乐观,除此之外,沉没成本也会导致盲目乐观。所谓的沉没成本,指的是,因为害怕放弃已经投入的东西,而做最乐观的判断。

B、沉没成本

因为沉没成本而过度乐观的例子在感情当中非常常见:

比如,即便在感情中被伤的遍体鳞伤,女性也不愿意离开渣男,因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之前的所有付出都打了水漂。

比如,即便已经和老公没了感情,但就是不甘心离婚,有些女人甚至会选择用生二胎的方式让自己的婚姻起死回生......

因为不舍得放弃已经投入的时间、精力和其他,所以,即便自己受了伤,即便两个人没了感情,还是要死死撑着,勉强维持。

那么,面对这种不理性的第一个直觉性误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可以试试心理学家加里·克莱恩提出的“事前验尸”法。

所谓的“事前验尸”,指的是,在事情发生之前,去预设各种后果,具体是指,提前预设你计划的事情失败了,然后试着分析原因。

以丹尼尔的例子来说,在那项计划开始前,他们完全可以用“事前验尸法”来检验计划的可行性,这样也就不至于浪费8年的时间了。

比如,召集所有团队成员坐在一起,然后问大家:“假设一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计划失败了,请大家用5-10分钟来说一下你认为的原因......”

你可能要问了,“事前验尸”会给我们提供一套完成的应对意外的措施吗?那倒不是,它只是可以让你尽可能地减少计划的失败率。

如果是做个人决策,“事前验尸”法还奏效吗?当然,在做个人决策前,你可以广泛地听取别人的“外部意见”,多方权衡后再做决定。

2、第二个直觉性误判——过度偏爱因果联系,应对技巧“回归平均值”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出现直觉性误判,是因为我们总是把很多随机独立的事件强加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强行建立因果联系。

比如,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间,只要身边的人出现了感冒、咳嗽等症状,你就会强行建立因果联系地认为他得了新型肺炎。

强行建立因果联系的例子数不胜数,最常见的就是,当一个女人怀疑丈夫出轨的时候,就总能找出相关的证据支持:

比如,老公的衣服上有女人的香水味;老公最近总是比平时晚回家;老公的衣领上残留有女人的头发;老公最近莫名其妙地买了送给女人的礼物......

当你喜欢去寻找可能的因果联系的时候,你会丝毫不顾及事实是怎样的,因为你只相信自己推测的结果,你只想要一个因果关系。

当我们偏爱因果联系的时候,我们就喜欢无中生有,而当你陷入过度因果联系的时候,会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

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回归平均值”。所谓的“回归平均值”指的是,不要孤立地去看那个数据或案例,而是把他们都放在大背景中去思考。

比如,你怀疑身边的人得了新型肺炎,运用“回归平均值”怎么去分析呢?把那个人的感冒、咳嗽放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去分析:

他出现这些症状之前是否去过武汉,是否与武汉的人有接触?除了感冒、咳嗽,他是否有出现高烧、乏力或呼吸困难?

再拿怀疑老公出轨的例子为例,女人应该先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运用“回归平均值”,反问一下自己这些问题:

老公经常这样吗?老公以前有和别的女人暧昧或关系不明吗?和女人相关的头发、香水、礼物就一定是出轨吗?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的解释?

3、第三个直觉性误判——过度偏爱罕见事件,应对技巧“尊重基础比率”

最后一个直觉性判断误区是“过度偏爱罕见事件”,顾名思义,“过度偏爱罕见事件”指的是把一些个例当成典型,然后对整体做出判断。

A、典型性偏好

比如,当你看过高压锅现场爆炸而导致一个人血肉模糊的视频后,就认为高压锅不是好东西,甚至排斥一切相关的厨具。

当然,高压锅如果压力异常是会引起一些事故,但是并不是所有厨具都是这么高危险的,当你高估了负性罕见事件,你就会产生不必要的担心和焦虑。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知道日常生活中出现高压锅爆炸的几率极低,但是还是会喜欢关注它?因为系统1对庞大的数字和惊险的画面非常敏感,容易产生“典型性偏好”。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进入“典型性偏好”状态的时候,就会喜欢关注那些典型事件而忽略事件背后的概率。除了“典型性偏好”,还有一个原因会让我们偏爱罕见事件,那就是“眼见为实”。

B、眼见为实

与“典型性偏好”的偏向“负性罕见事件”不同的是,“眼见为实”会让我们对于某些正向罕见事件过于追捧。比如,当你看到别人炒股赚了钱跟投的时候,并不一定会像别人那样赚钱。

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别人赚钱了,而我却没有赚钱呢?因为当你过度听信系统1的时候,系统1就会进入亢奋状态,失去理性思考而变得过于追捧正向罕见事件。

那么,面对过度偏爱罕见事件的误区,我们该如何避免呢?答案是“尊重基础比率”。

所谓的“基础比率”其实就是“罕见事件”背后的真实数据,以炒股为例,别人赚钱了,别人花了多长时间,投了多少本金,买了几只股票,赚钱的有几只?等等诸如此类的数据。

当你客观地分析了这背后的数据,你会知道,炒股赚钱只是个例和小概率事件,大多数股民都是贴钱甚至是赔钱的。

这就是从“尊重基础比率”的角度出发,让你避免在生活中因“过度偏爱罕见事件”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和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