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折剑手

武侠没落了?

错!随着《新神雕侠侣》和《天龙八部》新版的电视剧在各电视台公映,新的武侠热正在悄然回潮。

文学没落了?

错!文学表现了出的不景气,事实上,只是泡沫繁荣破灭之后的一种必然调整。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也许正是文学发展的一种历史的必然——在动荡的年代里,只要拥有非凡的敏锐洞察力和对社会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就能成就“大师”。而在这样一个稳定的时代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趋向变得越发的难以捉摸,于是在优秀的作品也只能赢得“少数人”的喝彩。

科幻可以预见未来吗?科幻可以把科学知识有效的传递给读者吗?还有……

错!错!错!错…这一切都是不成立的。对于前者我想说:当人们醉心于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美妙的新世纪”的幻境里时,巴尔干上空的秃鹫和众多的粮库中低声嘶叫的啮齿动物,无不是对我们幼稚想法的辛辣嘲讽。未来如何毕竟是我们的后辈所要关心的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为他们建造一个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基础,尽此而已。但是,有时候这样的努力,同样是徒劳却又是必需做的——比如,DDT,它的发明者因它而获得诺贝尔奖,但现在我们不得不为它在全球(甚至是在南极企鹅的胃里)的扩散,付出高昂的代价。

至于后者,我感到如今的科幻界正在胜利中逐步冷冻自己前进的步伐,并且开始了一种近乎倒退的“反复”——虽然,这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也许在今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当我们翻开精神大餐的“菜谱”时,依然只能在经济小吃一栏里,看到“科幻(通俗科普)”之类的名头。即使你坚持要点正宗的科幻时,你所能得到的除了“洋掌勺”用中国的生姜烹调的“大不列颠奶油鱼”之外,便只有用科学、爱情、冲动、困惑以及故弄玄虚的“深刻思想”所摆弄出来的无病呻吟等等诸如此类,已经被人嚼烂的原料,回锅另造,所做出的“名镇寰宇”的中国“大杂烩”。这样的诅咒,难道不是更加的令人毛骨悚然吗?

当一个初出茅庐的剑士得到一把看似锋利的宝剑时,他总是迫不及待的向那些名满江湖的豪侠或隐士挑战。特别是当他击败了比他更有名的人时,他的“尾巴”便一定要翘上天。然而,当他的狂妄,使对手变得无法忍受的时候,他并不长进的功夫和那柄外强中干的剑,就会破绽百出。这时,他的剑注定是要被折断的,说不定被激怒的对手会连他的头颅一起捎走。而他失败的原因,除了狂妄无际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攒够骄傲的资本——深厚的内功。也许他曾经有过成为高手的机会,但是这一切都被他亲手藏送了。可惜吗?一点也不!

深厚的内力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而剑法在高明,如果不会运用也正能是漂亮的“花瓶”——这是《天龙八部》给我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