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孩賴床被媽媽暴力叫起跳樓自殺:中國父母,請不要高高在上


14岁男孩赖床被妈妈暴力叫起跳楼自杀:中国父母,请不要高高在上


14岁男孩赖床被妈妈暴力叫起跳楼自杀:中国父母,请不要高高在上

前不久,看到一篇让人心痛的消息。一位初中生的爸爸,把孩子的手机扔出窗外,孩子也跟随跳楼身亡。还有一起类似事件,一位妈妈喊14岁的儿子起床,孩子赖床,妈妈掀起被子。孩子起床后,生气、跳楼身亡。

诸如此类的事件层出不穷,背后的原因让人深思。我们在谴责部分家长粗暴教育的同时,也要反思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心思素质越来越差。

事实上,如果家长和老师改变教育方式,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如此“脆弱”?

12—15岁,是青春期的早期。此时,孩子们的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都在经历很多变化,比如激素增加、大脑神经在进行修剪和重塑,这些都会让他们体验到剧烈的变化。他们情绪变化大且快,忽阴忽晴,一会壮志凌云,一会伤春悲秋。

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全新的思考方式。因为此时的大脑允许他们不只是像幼儿时期那样简单地接受事实性信息,他们有更多能力运用抽象思维。初中的孩子,常会思考一些比较重大的主题:死亡、社会变革、人生的意义,以及其他各种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让他们着迷,促使他们探索、读书,同时也会带来困惑迷茫。

另外,大脑的重新整合使得初中生学习成绩波动大、做事常有各种疏漏。比如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初中后似乎没有小学时做事有条理,丢三落四的,自己的房间很乱,还不让家长动。

其实有太多家长并不知道,上面这些表现是很多初中生都会遇到的,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典型表现。相反,家长都认为,这是自己孩子的问题,是他在倒退。而孩子的退步,大概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这种认识,会让家长加紧对孩子的管教,但却忽略了教育方式,往往都是简单粗暴的极端模式。

所以当家长为孩子的表现感到羞辱、暴怒时,您要先把自己冷静下来,后退一步。您要努力了解真实情况,把孩子的表现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去观察。

14岁男孩赖床被妈妈暴力叫起跳楼自杀:中国父母,请不要高高在上

我们仍然要给孩子界限,有些事情,过了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您才能搞清真相,或者才能看出来孩子的身体、情绪究竟在经历什么,为何有那样的表现。

12岁以后的孩子,他们开始要脱离儿童阶段,向成年人迈进。为了完成这个进程,他们需要挣脱父母的臂膀,走进同龄人中。他们会把依恋从对父母,转向对同龄人。比如,遇到困扰,他们更多会与同学倾诉,而不是父母。休息日,家长不一定能叫得动他们,但是同学约他们,一喊就走。

这时他们另一种典型表现是,对于家长特别强制要他做的事情、要强加给他的东西,都会强烈反抗。有时,明明心里知道那是对的,但为了表明自己有自己的观点和决定权,他们会故意做出与之相反的事情。你越是反对早恋,我越是要找机会早恋。

不了解实情的家长,很容易把上面这些理解为对自己的冒犯、不尊重、不服管,孩子越是反抗,家长越是认为,我不能失控,于是加紧了控制。家长控制得越严,孩子的反抗之战就越是惨烈,最终伤及双方。

事实上,亲子双方都应该了解,这种对立状态,只是在目前这个特殊阶段里的“临时戏码”。孩子不是真的针对父母,他只是需要有人扮演个反面角色而已。这与两岁孩子说“不”是差不多的情况。

您不希望孩子长大独立吗?他的各种所谓的叛逆反抗,恰恰是他正在努力变得独立呢!

应对建议:

改变互动模式,给孩子空间与信任,建立新的亲子连接。

孩子大了,家长不要再按老模式与他相处了:不要再把他当作听妈妈话的乖宝宝,他不再用单纯的大眼睛仰视你、把你看做神一样的存在,家长不再是孩子的天。他不愿完全按照你的做法做事,他渴望摸索自己的新方式。他不想时刻听到你的叮嘱和指导,他要自己试错,哪怕碰壁头破血流。

所以,家长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和孩子更加平等相处。与他沟通时,不要用强硬的语气,不要搞权力争夺战。你可以明确告诉他,你的底线要求是什么,他在怎样的范围内可以自己有权决定。在此范围内,你尊重他的决定。用行动表示你理解他、信任他,愿意去了解他的感受。

记住,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思考能力,也不要高估一个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