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朝輝:滲化的感覺 史上中日畫家間的雙邊交流

摘要:日本近现代林司馬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地理相邻,尽管近代以来,包括近些年间两国政治立场相异,地缘争端不断,但于民间文化交流而言却渊远流长,这种长久交流的直接结果便导致了两国文化的深度互融,于绘画上表现得颇具代表性。中国画与日本画先合后分,所经命途多舛类同,各自先后分别经历了西方思潮的两次冲击后,形成了…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近现代 林司馬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地理相邻,尽管近代以来,包括近些年间两国政治立场相异,地缘争端不断,但于民间文化交流而言却渊远流长,这种长久交流的直接结果便导致了两国文化的深度互融,于绘画上表现得颇具代表性。

中国画与日本画先合后分,所经命途多舛类同,各自先后分别经历了西方思潮的两次冲击后,形成了今天这两个画种“你中有我,我中融你”,然而又朝向追崇“意象”与“自然之象”两个完全不同方面发展的局面。

一、日本画家对中国画艺术的学习

日本是一个“有着承认更为优越的一种文化的心理态度” 的民族,曾经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大陆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全部了解,当时中国文化也处于领先地位,于是日本便全面学习中国文化。随着清政府的没落,相反日本的崛起,日本人发现以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的西方文化对他们更具吸引力,于是就义无反顾地“脱亚入欧”,转向了新的学习目标,与中国文化开始分道扬镳。

这个转折点便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即19世纪60年代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国内由上而下进行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盘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后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的开端,也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以后日本画界开始抛弃中国,转而向西方学习。所以讨论日本画家对中国画的学习,要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里姑且将其定义为主流学习状态与非主流学习状态。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15世纪 雪舟 破墨山水局部 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1、主流学习状态

据日本史料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就曾向中国派“遣唐使”学习大唐文化,达19次之多;13-16世纪中国宋元水墨画成为日本室町时代画家们的追求目标,出现了以日本画家雪舟为代表的一批水墨画家,中国南宋画家梁楷、牧溪影响了日本的禅宗画派,南宋画院马远的“一角”与夏圭的“半边”式构图亦深受当时日本画界追捧;18世纪(中国清中期)日本出现了以中国文人画为楷模的南画运动,并涌现出以日本池大雅、与谢芜村为代表的南画领袖,1748年日本翻刻出版中国《芥子园画传》;19世纪以后(中国清晚期)随着中国的没落,日本的南画运动随之衰落,但其遗风尚存,富冈铁斋成为日本绘画步入近代后的最后一位文人画大师。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18世纪 池大雅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近代 富冈铁斋

近代日本,国家发展方向的调整,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直接作用于艺术,洋画为日本画提供了新的美学参照标准,日本画家们从洋画中汲取营养,与本民族先前自中国学习、沉积、化合后的绘画技法、观念相融合,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进而发展、确立了新的美学认识,并相应地创造出了新的绘画材料与技法,他们弱化甚至放弃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线”与“水墨”两个基本构成要素,转以强调对色彩的应用取而代之,为日本画的变革送来一股新风,完成了日本画从古典向现代、从旧传统向新时代的转变。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近代 竹久梦二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近代 横山大观

冯朝辉:渗化的感觉 史上中日画家间的双边交流

日本 近代 竹内栖凤

2、非主流学习状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虽然日本主流思想转向学习西方文化,但老一辈日本学者、文人骨子里遗留下来的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却还在持续,故而中日间的文化交流仍在进行。1864年日本人安田老山到中国上海师从中国画家胡公寿习画,归国后成为日本画界泰斗;1893、1906、1912年日本画家冈仓天心奉日本官方之命三次赴华,调查中国古代美术,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寺庙等古代建筑;1895年作为日本近代油画大家的中村不折作为随军记者来到中国,收集并运走了大批中国文物,归国后于日本东京成立了“书道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中国文物,如王献之、颜真卿、蔡襄等的真迹,并有各种青铜器、碑刻、墓志、陶器、画像石等,据推测其规模与质量不逊于中国很多的省级博物馆;1900-1914年间日本学者河井荃庐以及长尾甲频繁往返或久居中国,拜中国海派艺术巨匠吴昌硕为师,习画制印,并加入中国杭州西泠印社,成为其首界社员,归国后前者成为日本印学宗师,后者成为日本一代文人领袖,同时他们又致力于吴昌硕、王震书画艺术在日本的推广,这一时期来华拜会吴昌硕的还有日本书法家日下部鸣鹤;1913年日本人有贺长雄以中华民国法律顾问的身份居中国北京7年,在此期间虽无其美术活动记载,但归国后有贺长雄即撰写了《东亚美术史纲》;1913-1928年日本南画名家桥本关雪数次来华,与中国画家吴昌硕、王震、刘海粟、潘天寿等深度交往,并邀钱瘦铁赴日本讲授中国篆刻;继桥本关雪来华之后,日本美术史论家长广敏雄于上世纪3、40年代多次来华,开展对云冈石窟的相关调查,后期值中日两国战争之际,但长广敏雄的谦卑却令中国艺术家们并不反感与排斥,1944年他在北京访问了很多中国画家,回国后即写成了《北京的画家们》,书中记录了当时他对北京最有名的大画家蒋兆和、黄宾虹、陈半丁、齐白石等的访问。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两国间的画界交流遂中断。

[本人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