笤帚苗串起致富產業鏈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一棵小小的笤帚苗串起了致富一方的產業鏈。

眼下,正是笤帚苗收穫的季節。一塊塊種著笤帚苗的田野給豐收增添了一道金黃的色彩。

趁著好天氣,種植戶們紛紛開始收苗。巴林左旗哈拉哈達鎮下山灣村的種植大戶劉豔軍今年種植了400多畝笤帚苗,看著金黃的笤帚苗,他笑得合不攏嘴:“以前我們只種玉米和穀子,但是由於這裡海拔相對比較高,無霜期短,農作物生長週期不夠,因此產量比較低,每畝地收入也就三五百元。這兩年,笤帚苗在本地就能轉化加工,做成精品笤帚等工藝品出售,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按照往年的行情,今年每畝收入1000至1500元不成問題。”

在巴林左旗,笤帚苗種植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有著悠久的種植傳統。作為國家級貧困旗縣、自治區深度貧困地區,巴林左旗把笤帚苗這項傳統產業確定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然而,在笤帚苗種植面積較小、笤帚綁紮技藝簡單等因素的制約下,笤帚苗產業無法形成規模。

擋在發展路上的第一隻“攔路虎”,就是缺乏產量高、品質好的笤帚苗原苗。經過多次調研、反覆論證,巴林左旗摸索出“外地科研院所+本地良種繁育”的良種繁育路子,並率先在林東鎮開展了育種試驗。該旗還組建起良種繁育推廣團隊,引進了具有抗倒伏、綠色軟苗絲、長纖維等不同特性的8個新品種。2019年,全旗推廣種植優質笤帚苗20萬畝,新品種與種植戶“自留種子”相比,單產提高了25市斤,畝均增收100元。

種植品種優起來,還要笤帚品類多起來。綁紮笤帚技藝在巴林左旗已經傳承了100多年。但是,傳統的一家一戶的綁紮導致產品種類單一,適應不了市場的需求。針對這個現實,該旗提出創新產品研發方式,採取“高等院校+專業團隊+強化培訓”的方式,推進產品研發和綁紮技術普及。目前,巴林左旗的笤帚產品包括精品笤帚、葫蘆、杯刷、保健捶、動物生肖等9類產品,還組建了160人的專業綁紮團隊,實現由普通笤帚到精品笤帚再到藝術笤帚的轉變。

“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擴大營銷範圍,是我們在笤帚產業發展中的著力點。過去,笤帚製品主要靠一家一戶的銷售方式,後來有了經紀人銷售,但銷售渠道單一而且產品附加值較低。現在,我們採取‘打造品牌+線上銷售+線下銷售’的營銷模式,拓展利潤空間,實現增收富民。”巴林左旗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旗笤帚苗產業專項推進辦公室主任馬樹友告訴記者。

該旗的笤帚加工企業還先後註冊了“敖包”“契丹情緣”“東傲”等笤帚品牌,並通過外出參加大型展銷會、進駐旅遊區布展推介、在快手、抖音等平臺推介等手段,擴大了巴林左旗笤帚品牌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目前,該旗建設規模以上笤帚苗加工廠85家,笤帚穩定種植面積35萬畝,年產笤帚苗7000萬斤。笤帚苗倉儲能力提升到5200萬斤,生產加工能力達到8000萬把件。把8萬人吸附到產業鏈上,帶動4459戶、9363名貧困人口實現人均年增收4800元以上。笤帚製品已銷往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地。(記者 韓雪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