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不愁,讀書作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兒子ISSA還在上小學,和很多小孩一樣,對於學習總是當作任務來完成,熱情不大。以至於當他聽說上學是要從小學-初中-高中,最後到大學時,那一刻的表情充滿了蒸蟹般的煎熬和無奈。

我不想上大學,家裡吃穿不愁,讀書有什麼用。我只想做個普普通通的人,將來過我的小日子。” 對於我和太太的苦口婆心,他直言了他的想法,坦誠布公。

"怎麼可能,大學是每個人都要上的!”我不動聲色地駁斥了他,沒有發作。我知道,孩子的這種言論,不僅是他的真心話,也是對家長管教的挑釁。如果應對不好,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起到負面作用。

我為什麼要讀書?是每個孩子都會發問,每位家長都必須回答的話題。我們70後小時候,國家貧窮落後,大家都有一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而如今,日子好了,物質和精神生活極大豐富。面對眼花繚亂的世界,孩子難免會有為何而讀書的疑問。如何正面恰當的引導孩子讀書問題,自然而然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看過很多文章,有說“人身難得,人的一輩子應該做最好的自己。”有說“讀書是為了你長大後可以有選擇的權力。”還有說“不讀書,別人看到了大海會詩情畫意的吟誦: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而你看到了大海只會說‘大海,真TM的大,真TM的藍。’”

不同的角度,各種的道理。說到底,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孩子,對症下藥。否則道理可能擺了一大堆,孩子也聽得眼花繚亂,但他的內心並沒有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和所有父母一樣,對於如何現身說法,如何讓孩子心悅誠服地理解和接受學習的意義,我亦從各個角度做了蒐集和總結。

吃穿不愁,讀書作何?

1、講講道理:知其意,明其理。

孩子,讀書不只是為了考大學,拿高分。讀書,除了要讀課本,更應該廣泛地涉獵經典,在知識的海洋裡充分的啟自己的智慧,開闊自己的視野,培養自己對生活的熱愛。

孩子,讀書是回報最高的投入,是世上最光明最好走的路。今天你努力讀書,是為了將來有能力實現夢想(有夢的人生才是美麗的,有意義的人生)。

孩子,讀書是為了得到精神上的快樂。物質帶來的快樂,是短促而爆發式的,嗤的一聲,一洩而快。而閱讀帶來的精神快樂,卻是緩慢而持久的,終身受用的。

孩子,讀書是為了做有溫度, 有情趣,善於思考的人,是為了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擁有處變不驚的內心,讓你在未來無論是身處順境逆境都能從容淡定。

孩子,長久浸潤在書籍中的孩子,長大之後總有一種淡如菊、從容恬靜的氣質。

孩子,從小讀書的孩子,涵養更高,品行更良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聖人之言,會幫助你塑造更為高尚的人格。

孩子,讀好書,就如同和偉大的先哲和智者談心,你的心胸和境界會得到極大的提升,讀過的書都會變成你身體裡的財富。

孩子,世上沒有輕易得來的幸福,讀書總是要吃些苦。但是怕吃苦,吃一輩子苦,不怕吃苦,吃半輩子苦。孩子,能現在用汗水解決的事,不要留著以後用淚水,況且,淚水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孩子,如果你覺得讀書苦,而選擇了放棄,當你沒讀什麼書,就走入社會,你會發現自己就像一個赤手空拳的士兵,在面對命運這位強敵時,你會因沒有護身鎧甲,而被打得遍體鱗傷,毫無還手之力。

孩子,每一種選擇都有代價,千萬不要去嘗試無知的代價,會很慘。讀書不能去早睡,玩耍,唱歌,無所謂,因為你今天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為了將來更有尊嚴,更有自由地活著。

效果評分:二分。這樣的道理,兒子倒也能聽進去一些,不過,對於我的“喋喋不休”,他表現出了調侃式的厭惡和迴避。


2、樹樹榜樣:敬聖賢、生共鳴

陳景潤:原本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自學數學,後來在清華旁聽,以至後來因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讓世界震驚。

匡衡:鑿壁偷光的原型。可以說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好證明。西漢時期匡衡小時候,家境貧窮。夜晚讀書沒有燈,偶然的機會他發現隔壁牆上漏出一絲燈光,所以就大膽的把人家牆砸開個大洞,以讓燈光更亮一些,還差點讓人當小偷抓起來。匡衡最後官至丞相。

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盲文,拼寫單詞,表達自己,還學會了說話,在20歲時,考進哈佛大學女子學院.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讓人可憐的殘疾人,但她用自己的毅力締造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神話。

馬雲,兩次高考落榜,白天騎車運貨,晚上奮發圖強上夜大。終於經過不懈努力第三次高考成功,進入杭州師範學院英語系。在得到一次出國機會,去美國依靠他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獲得互聯網將改變世界的重要信息。回國創辦中國黃頁和阿里巴巴集團,締造了互聯網電商世界奇蹟。他說,要不是最後的努力拼搏和學習,憑藉我的長相,我只能做一名杭州的板車夫。

張俊成,被稱為“北大保安讀書第一人”,他1995年到北京大學做保安。自強的他不甘命運安排,利用業餘時間堅持隨大學生旁聽老師講課,奮發圖強,後憑藉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如今的他是一所中專的副校長。同時,他還是一名兼職大學講師,講授公關禮儀課程。

效果評分:三分。愛因斯坦、我的世界的Notch是兒子的偶像。當我用這些名人的榜樣激勵他時,他卻也能舉出很多沒上過大學,也幹出了一些驚天動地事業的天才案例,比如李嘉誠,也駁得我常常啞口無言。


3、看看現實:以人鑑,免勞苦

傷仲永。仲永五歲那年,就能“指物作詩立就”,可見他的天資比一般孩子高得多,但後來卻“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致七年後,仲永竟“泯然眾人矣”。導致最終結果的原因,王安時認為“受之天”固重要,但“受於人” 更重要,如沒有“受之天”又沒“受於人”,那樣的人連普通人都不如。

記得自己小時候,母親為了鞭策自己好好讀書,會經常拿身邊不讀書會變壞的人做案例,還拉著我趴在陽臺上看樓下搬運水泥,各個碰頭汙垢的工人。那一幕在我的內心留下了深刻又恐懼的印象。對於這個普遍家長們都會使用的方法,我個人是持有保留意見的。我帶兒子去過農村,也去過建築工地,一方面用現實告訴他體力勞動很辛苦,另一方面卻也小心翼翼,不希望他對體力勞動者產生偏見。

效果評分:四分。反面教材對孩子的觸動通常比較大,能夠對孩子產生比較大的鞭策。但作為父母,如果掌握不好言論尺寸,容易讓孩子產生巨大的壓力和“鄉下人”這樣不正確的認知。也許,我們更應該告訴孩子的是,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隨隨便便的成功和幸福。


4、激發興趣:嗜為師,忌散亂

興趣是最好的人生導師。人有了興趣 並且不懈努力 才會有良好的學習。 以興趣為導向激勵孩子,成就是前三者的結晶。

歌德的父親安排歌德學法律,他卻對文學、科學有興趣,終於成為一代哲學大師。伽利略的父親安排伽利略學醫學,他卻對物理、天文有興趣。每一屆諾貝爾獎公佈後,很多記者總要向獲獎得主提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從事這項研究?”其實,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為什麼,就是因為對它感興趣”。

還有我們都知道的達爾文。達爾文小時候對生物有興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見一隻未見過的甲蟲,就用右手捉住;又見一隻,即用左手捉住。這時又發現第三隻,情急之下他將一隻放入口中,騰出手來去捉第三隻。不想嘴裡那隻甲蟲放出一種辛辣刺激的液體,他“哇”地一聲,三隻全跑了。可以看出,這時他的興趣還是一種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發,他後來毅然參加了貝格爾艦的環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採挖生物標本,託運回國。五年後,他定居倫敦郊外潛心研究這些資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終於出版了《物種起源》,創立了進化論。對於達爾文而言,是目標和毅力鞏固和延伸了他的興趣。

現實生活中,帶孩子參觀名校也是一種激發孩子上進和學習興趣的好方法。讓他看看自己以後的要面臨的世界,長長見識,學校裡面的那種氣氛會使孩子產生求學上進的想法,會自我主動的去學,另外,在參觀過程中也會在孩子的心靈中形成自己以後想幹什麼,美好的校園生活,雖然對他還是很矇矓,但是已經種下了這個種子。

效果評分:五分。我常給兒子說,你們生活在一個最幸運的時代,因為你們不需要為吃飯和生存而努力,你們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規劃自己的人生,活出精彩。然而對於執行上,我也犯了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一是沒有重視孩子的興趣,多對於他的那些愛好不屑一顧;二是在他有興趣時,沒有更深入的引導。比如應該陪伴他一起開發興趣,應該及時的告訴他:只有在大學和更高的學府,你才有機會解決你的興趣研究中碰到的問題,成為你這個領域的專家。

天下父母心!每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不同,並不是這些方法都會快速奏效。每個孩子也都需要因材施教。特別是以興趣為導向的疏導,尤其需要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心的觀察,諄諄善誘。

對於ISSA,一個有意思的插曲是:這個問題的解決卻出於一次小小的偶然。那天,我們因為有事不得已在一所學校校園裡早餐。有煎餅、稀飯、攤雞蛋、拌麵、涼菜、蒸南瓜。兒子吃得很高興。當我隨口告訴他大學的飯菜很便宜,我們一共只花了6.8元時。他的眼睛突然一亮:

“老爸,大學的福利真好啊,我要上大學!”

孩子,可以做個普通人,但不要過普通人的生活。

祝願你們,祝福大家!

文:ISSA爸爸(創業家,暢聽童話《母雞不下蛋》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