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說起歷史劇,咱們有《大秦帝國》、《漢武大帝》、《貞觀之治》、《大明王朝》、《雍正王朝》這些經典!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涉及秦、漢、唐、明、清五朝。


卻獨獨少了我們歷史中最繁華,最先進,最璀璨的一個朝代。


宋朝!


它雖然疆域和整體國力不及前面的漢唐和後面的明清,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都遠超它們。(四大發明有三個都源自宋朝)


那宋朝為什麼仍然給了我們“積弱積貧”的印象呢?


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我在這就不細說了。


當我們提到中國古代的時候,難免想到封建、專制、獨裁之類的詞。


這其實是不對的。


首先,封建源自商周時期的封建制度,指的是天子把土地分給有功之人,允許他們封邦建國。


在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帝國之後,就基本不再實行了。


所以我們常說封建迷信,把封建和迷信聯繫在一起其實是不對的。


再說專制獨裁。


都說皇帝言出法隨,金口玉言。


但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鮮少有皇帝能一言而決的時候。


只有元、明、清三朝能稱得上專制和獨裁。


大部分時間,官員都不是為皇帝服務的,官員是為了對抗皇權而存在的。


而宋朝,正是所有朝代中,政治環境最開明的朝代。


電視劇《清平樂》講的就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楨的故事。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皇帝的廟號,基本上是對其一生功績的總結。


而宋仁宗趙楨,是歷史上最當得起這個“仁”字的皇帝。


在劇中,趙楨縱馬奔馳,差點撞到人。


他立刻回頭說,對不起。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一個皇帝,對一個草民道歉。


這種事也只會發生在宋朝,只能發生在仁宗身上了。


還有上朝時感到口渴,左右卻沒有及時遞上茶水,他便硬生生的忍到散朝。


因為如果他開口,內侍便會因此受罰。(這裡根據歷史事件做了改編)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我們看劇的時候會發現,宋朝的官員怎麼這麼猛啊!


動不動就跟皇帝硬剛,皇帝稍有行差踏錯就立刻會有人出來指正。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你要是避開不聽,他們就在朝會上抗議。


就像是完全不怕皇帝似的。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這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宋朝文風極盛,宋太祖立碑於太廟,上面刻著三條訓誡,其中一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


所以文官們哪怕犯了天大的事,最高也不過流放充軍而已。


死是不會死的。


再加上頂撞皇帝之後,反而會在士林中博得一個不畏強權,直言進諫的好名聲。


所以宋朝的文官們,一個個都天不怕地不怕。


仁宗時期還發生了,包拯屢屢進諫,甚至唾沫都濺到了皇帝臉上,趙楨一邊擦臉一邊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


想給寵妃的伯父一個無實權的粗官,也被群臣勸阻,最後只能回家發牢騷。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刻畫的是很不錯的。


年少輕狂,想要奪權,想要成為真正的皇帝。


認為自己最大的障礙就是太后劉娥。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等到親政之後,才漸漸明白,束縛他的從來都是天下萬民。


皇帝或許聖心獨裁,令出必行。


但更是如履薄冰,更要謹言慎行!


劇中的趙楨愛吃藥材醃漬的蜜餞,引得宮人們大肆採購藥材。


最後演變為藥材價格飛漲,小民有病無藥,只能等死。


此事讓趙楨十分自責,更加明白自己的“強大”,一言一行都關乎天下萬民,必定要慎重之又慎。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講了一個被官僚集團和帝國裹挾的萬曆皇帝。


我們常常想象皇帝掌控著整個帝國,豈不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嗎?


可是自由一貫都是與責任相輔相成的。


就好比我們小時候覺得要被大人管這管那,一點自由都沒有。


長大後能自己做主了,卻發現要承擔生活的壓力和家庭的責任。


人在任何時候都有選擇的自由,只不過要對任何一種選擇的後果負責任。


趙楨是皇帝,在他身上的就是整個帝國的責任。


他在劇中把自己比作籠中的金絲雀,


我想他是明白這一點的。


於是才會有後世稱頌的宋仁宗。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裡講,要附隨一種對本國曆史的溫情與敬意。


在這一點上,《清平樂》做的非常好!


我尤其覺得太后劉娥這個角色塑造的十分精彩。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她臨朝稱制十年,到死也不肯還政給仁宗。


很多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她對權力的渴望。


但她同時又十分看重與趙楨的母子情。


聽到皇帝要來給自己請安,慌忙的讓下人趕緊給自己梳洗,點燃房間裡的薰香。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在她重病,大限將至之時,忐忑不安的問仁宗:你恨我,是嗎?


她是真害怕聽到一個“是”字啊!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也許是因為宮鬥劇的流行。


我們在看到太后劉娥這樣的角色時,總會把她想成是禍亂朝綱的奸妃。


很多人恐怕都以為這部劇前期的主線就是仁宗與太后的鬥爭。


確實,如果編劇更突出他們的矛盾,把劉娥寫成奸妃,讓劇情更波瀾起伏一些。


最終正義艱難的戰勝邪惡,豈不是很爽嗎?


可是他們沒這麼做。


因為劉娥的歷史形象是正面的。


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呂雉和武則天)


我想,這就是製作團隊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吧。


劇中,太后想要穿皇帝才能穿的袞服祭拜祖廟。


這一段改編的尤其好。


史書上只是冷冰冰的講劉娥違制,穿帝王龍袍。


在劇中,卻成了母子倆和解的契機。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劇中也著重講了趙楨與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名臣相交。


范仲淹大家都不陌生,


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讓他名垂千古。


國劇“三殺”!我要吹爆它


同時,他與韓琦等人也是仁宗時期“慶曆新政”的推行者。


他們立志改革,想要祛除國家的沉痾積弊。


但我們知道,“慶曆新政”因為觸碰了官僚集團的利益,僅推行了一年就以失敗告終。


范仲淹等人也被排斥出了朝廷。


看他們現在意氣奮發的樣子,我們卻知道他們最終會黯然退場。


宋仁宗勵精圖治,被後世稱為“仁宗盛治”。


但我們卻知道,終宋一朝,都先後在遼、金、西夏、蒙古的壓力下艱難生存。


無論是“靖康之恥”還是標誌宋朝滅亡的“崖山海戰”,都讓我們在看劇時,先天帶著一股悲憫。


這部劇是值得靜下心來細細去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