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曾經有朋友批評我的文章總是寫得四平八穩,正面要說點,反面要說點,左面要說點,右面要說點,感覺裡裡外外的道理都被我一個人說完了,我很委屈的說:“事實本來就是這樣啊,哪裡有一邊倒的道理呢,再說了,我本來就是一箇中年人,已經過了認為這個世界非黑即白的年紀了嘛。”朋友卻不是這樣認為,“你要想自己的文章大受歡迎,就要立場鮮明!不能溫吞吞的,一定要足夠尖銳!”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好吧,我承認他們說的挺有道理。哪一個寫文章的人,不希望自己的文章被人轉發,點贊,推薦,篇篇十萬加呢?所以,在接下來討論這部最近大熱的《八佰》之前,我決定先把幾個前提條件講清楚。

如果有人認為這部電影是在美化國民黨,美化正面戰場,那麼我們不是一種人,道不同,不相為謀。而且我認為要麼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純粹是在信口雌黃,滿嘴都是在胡扯,要麼就是智商水平不夠,無法達到正常的理解水平,如果兩者都不是,那麼只有一個可能性,你是一個還停留在1966年到1976年的人,一直生活在那場浩劫中,淪為了黑暗時代的犧牲品。

扯了那麼多,現在回過頭來說電影。

注:以下關於所有電影的討論基於公映版本身,謝謝。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八佰》,一部原本正常的電影,但是陰差陽錯之下,承擔了太多情緒,太多器冀,太多超過電影本身以外的壓力,從而成為一部全民熱議現象級作品。對於一部商業作品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在這個對於影視行業遭受重創的2020年,可以在票房數字上給大家一點信心吧,善莫大焉,電影還是一門生意嘛。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作品,站在純粹的電影角度,以及國產電影的範疇內。

好的地方有很多。

比如已經接近好萊塢水平的特效製作,尤其是戰爭場面的特寫;

非常專業的道具,軍迷們想必會對此津津樂道;

整體氣氛的渲染,一邊是天堂(雖然看上去像個末日天堂),一邊是貨真價實的地獄;

恰到好處的隱喻,比如皮影戲,比如京劇長坂坡,比如夢境,還有那匹神奇的白馬,嗯,它出來的次數其實有點多了;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對得起一張電影票,值得兩個半小時的電影。

一部電影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算及格了,對得起觀眾,對得起投資人。

不過我相信對於身在局中的電影人來說,應該會有更高的追求,那麼所有以下的討論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來進行的,姑且當做一個資深影迷的愛之深,責之切,又或者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的強迫症吧。

一句話,這是一部需要做減法的電影。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電影是需要明星的,但是一部好電影不是靠堆砌明星就能做到的,更不要說明星越多,對於每個人的戲份分配,場面調度,故事推進等等都會相應提出更高的要求。最關鍵的,明星很貴,尤其是在身價泡沫被擠幹之前,一股腦的強行塞入太多的明星,看似強大的陣容背後其實是虛火上升的臃腫,以及令投資人一個腦袋八個大的高昂成本。

在《八佰》裡面,實在是有了太多的明星(大概出品方覺得這樣會成為一種票房保證?),所以觀影之時,有一種大家一起看臉識人,參與尋寶遊戲的錯覺,這產生了兩個適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不是每個明星都是合格的演員,也不是每個演員都能為一部電影有所貢獻的。王千源,姜武的表演是一如既往的穩定,在導演給他們劃定的條條框框內,他們已經發揮的足夠出色,兩者相較的話,王千源在《八佰》中更優秀一點,雖然這種優秀是來自於角色的設定,而並非演員的實力。

張譯略遜一籌,比不上他之前出演的電視劇,特別是在爆發力方面,感覺沒有放開,同樣也沒有《追兇者也》裡面的表揚更加圓潤自如,人戲合一的痛快。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至於其他人,有的需要去提高自己臺詞功力,如果導演決定不用配音演員,那麼演員自己就得把臺詞說清楚,特別是這樣一部充滿了南腔北調各地方言的作品,有的雖然沒有了招牌式的邪魅一笑,但是不好意思,你還是沒有把角色演好,還有的人,從頭到尾基本都是一個背影或者側影,似乎有一句還是兩句臺詞,那麼似乎沒有必要把白花花的銀子砸在這樣的小角色上,浪費是可恥的,浪費金錢尤其如此。

其次,角色的設置不合理導致精湛的演技被浪費了,還是王千源,姜武,張譯三個人。高度同質化的臉譜,弱化了影片的整體結構,三位本來屬於配角但是異常出色的精彩發揮,又使得主角變得異常尷尬,搶戲的痕跡幾乎是從頭到尾,無處不在,有的時候讓人搞不清楚,到底誰是主角?此處多一分,彼處必然少一分,其實這是一場三足鼎立的戲,國軍,日軍,以及租界,因為在國軍的角色配置中消耗了太多的資源,那麼相應的另外兩方就變得有點失衡,整部影片處於一種搖搖欲墜的狀態,就不那麼奇怪了。

《八佰》的節奏屬於比較快的,但是當走出電影院之時,帶給我們的並不是意猶未盡,而是一種悵然若失。之所以如此,無他,一部已經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電影,恰恰是因為被導演強行塞入了太多“元素”而變得貌似面面俱到,實則樣樣稀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管虎導演無疑想要表達的內容非常之多,但是或許因為自己電視劇導演出身的背景,對於短時間,大場面,強衝突的調度和控制方面,暴露出了非常明顯的短板。勉力為之,然則力有不逮,強扭的瓜,到底是不甜啊。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舉兩個例子,一部是《最長的一天》,另外一部是《鬼子來了》。

《最長的一天》,描寫的是二戰後期最具戲劇性的“市場花園口戰役”,出場人物之多,場景調度之複雜,各種明線暗線縱橫交錯,在世界電影史上都是有口皆碑的,而片長同樣達到了重量級的三個小時,更不要說諸如理查德·伯頓 Richard Burton,肖恩·康納利 Sean Connery,約翰·韋恩 John Wayne,亨利·方達 Henry Fonda等等一眾超級大腕兒聯袂出演,熠熠生輝的同時,對於導演的功力同樣是極大的挑戰。事實正面,《最長的一天》之所以被人稱為經典,其中之一就是電影場面大而不亂,每個人都被導演安排的明明白白,再大牌的腕兒,再傑出的表演,歸根到底,都是為了電影本身而服務的,而不是本末倒置,顛倒因果。

《鬼子來了》,姜文的代表作,則在影片的深度挖掘方面為後來的一眾國產電影,豎立了一根截止目前,尚無法被人超越的標尺。電影是講故事的,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對於熒幕前的觀眾沒有任何吸引力,更不要說諸如《山楂樹之戀》的PPT式作品,不配冠以“電影”二字。一部好電影需要有衝突,需要有轉折,需要有深度,甚至需要某種程度上的刺痛,非但如此,何以動人?

想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對於人性的深刻理解,需要對於歷史事件的全面掌握,需要對於情節推進的精巧設計,以及把以上三點在拍攝現場,貫徹到底,完美呈現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對於一名優秀導演的基本要求。

在這一點上,姜文做到了,管虎在《八佰》中沒有做到,他的的能力不足以駕馭自己的野心。

這些不是苛求,而是希冀,不是指責,只是建議。對於這樣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我們抱有了太高的期望值,依然成為既成事實,那麼對於那些在2020年依然咬緊牙關,戮力前行的中國電影人來說,希望在未來可以看到更加優秀的作品。

最後總結,這是一部令人感動的電影。

但是我的感動來自於自己對於那段充滿了鐵與火,血與淚歷史的瞭解,而不是來自於電影本身,《八佰》只不過是在一個恰到好處的機會時出現,狠狠的撒了一大把催化劑,從而把這種情緒徹底點燃了。

這樣挺好的,人都是需要發洩的,在這個操蛋的年代。

《八佰》很好,但是還沒有那麼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