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張恨水)

張恨水原名心遠,安徽潛山人。一九一二年春天,他從家鄉到上海求學。當時孫文創辦的蒙藏墾殖學校正在招生,少年張恨水很有一點科學救國思想,認為這所學校與農業有關,便去投考,一考即中。由於該校北遷未成,當年就遷移蘇州,張恨水依靠親友湊款,交了學膳費,也就來到了蘇州。

這所蒙藏墾殖學校就設在盛宣懷家祠內,與留園毗連。一九二九年,張恨水為《世界日報》寫了一組《湖山懷舊錄》,其中一則就追述了校園的風景: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留園圖)

“江南人士,談蘇州者,無不知有留園。園為江蘇巨室盛宣懷之別墅,在閶門外大約二里許。園中亭臺曲折,花木參差,極奇巧之能事。

園中最勝處,中為一巨池,石橋三折其上,南端為水榭,雜植桃杏楊柳之屬,偏西為紫藤一巨架與一小亭,相互倒映水中,其餘二面為太湖石,間植梧桐木樨。山下左設小齋,後植竹,宜讀書。右為虛堂,無門,春草綠入其中,可小飲望月。略舉一斑,其他可知。園之成,傳費四十萬金,以予計之,成當不至此耳。

予曾讀書蘇州學校,為盛氏之住宅,與留園蓋一牆之隔。其理化講堂,即留園之一角,劃入校中者也。教室上為西式紅樓,下為精室。

小苑三面粉牆,一處掩以雕欄,兩處護以垂柳,廊外首推淮橘四株,其次為塞梨碧桃,交互側生,其三為垂絲槐五六本,更雜以紫薇,最末則葡萄一架,梅花圍於四周,雕欄下有古井一,夭桃兩樹覆於上,夭桃之上,則為翠竹一排,蓋隔牆之竹林也。相傳此處為杏蓀寢室,故其外之花木,羅列至於四季。

予住校時,即卜居於此,花晨月夕,小立閒吟,俱感情趣。湖海十年,豪氣全消,而一念及此,猶悠悠然神往。數年前乘滬車經過蘇州,每見桑林之上,紅樓一閣,恍然如東坡老遇春夢婆也。”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這一美好印象,至其晚年仍念念不忘,他在《寫作生涯回憶》裡說:“房子又大又好,我宿舍窗外,就是花木扶疏的花園。隔壁留園的竹林,在遊廊的白粉牆上,伸出綠影子來看人。這個讀書環境,是我生平最好的待遇。”

學校環境雖好,但校務卻乏人管理,校長陳其美因為所撥經費不足,辭職他就,由一個姓仇的來代理,可他又遠在北平,只是掛個空名,校務無人負責,學生也就時常停課。富家子弟正好有時間遊山玩水,貧窮的張恨水則陷入窘困之中,感到學業渺茫,前景黯淡,又有懷鄉的情緒在波動,便常常一個人站在花園裡發呆。

為了排遣心中的愁苦,他就寫詩,有時也填一兩闋小令,還給自己取了一個“愁花恨水生”的筆名,語出南唐後主李煜《烏夜啼》末一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因為在這園子裡,“林花謝了春紅”,“朝來寒雨晚來風”,都是他身臨其境的感受,與他的心情是那樣契合,這筆名也就自然拈來了。“愁花恨水生”就是後來“恨水”的濫觴。

當張恨水成名後,小報上頗多猜疑揣測這個筆名的來歷,有的說,《紅樓夢》裡賈寶玉稱“女兒是水做的骨肉”,張憎惡女性,故名“恨水”;有的說,他愛過一個名字中帶“冰”字的女子,因為失戀,所以“恨水不成冰”。其實這些都是無聊文人的“瞎三話四”,滿不是那回會事。

附帶說一句,張恨水一生筆名很多,有我亦潛山人、天柱山下人、天柱峰舊客、東郭文丐、哀梨、並剪、舊燕、藏稗樓主、畫卒、崇公道、於戲、半瓶、逐客、李痕等等,但他最早的筆名是“愁花恨水生”,而最早用“恨水”也是在蘇州這所蒙藏墾殖學校裡。

後來他寫過一首《答知一君問——題關於張恨水》,詩曰:

欠通名字不關渠,下列劉簣自腹虛。

正似一江春水綠,此君有恨恰何如。

灰盡雄心未解痴,替人兒女說相思。

著書自賣長安賦,終勝沿街鼓板時。

畫馬先須化馬身,稗官好處在傳神。

此時若怕傷忠厚,畫鬼都應畫美人。

語不驚人死不休,心肝嘔出果何求。

平生老實天知道,大悔犧牲在筆頭。

那得量珠在客邊,更非張緒似當年。

人間亦有痴於我,何必奇由自己傳。

這一期間,張恨水讀了很多閒書,每個月省下兩角錢,去閶門買一本《小說月報》來讀,越讀越有興致,看到雜誌上有徵稿啟事,稿酬為每千字三元,這給他很大的誘惑,便開始寫起小說來了。他在《寫作生涯回憶》裡說:

“那時學校里正因鬧風潮而停課,我就在理化講堂上,偷偷地作起應徵的小說來。為什麼偷偷地呢?就由於怕人家笑我不自量力。

這理化講堂是一幢小洋樓,樓下是花圃,樓外是蘇州名勝留園,風景很好。我一個人坐在玻璃窗下,低頭猛寫。偶然抬頭,看到窗外竹木依依,遠遠送來一陣花香,好像象徵了我的前途樂觀,我就更興奮地寫。”

只用了三天的時間,他寫了兩個短篇,一篇是文言的《舊新娘》,約三千字,寫一對青年男女的婚姻笑史,是喜劇;另一篇是白話的《桃李劫》,約四千字,寫一個孀婦的自殺,是悲劇。

小說寫好後,便署名“恨水”寄給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只四五天便收到《小說月報》編者惲鐵樵的來信,大意是稿子很好,其意尤可敬佩,容緩選載。張恨水高興得幾乎發狂了,但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這兩篇小說終究沒有刊印出來,然而他以寫作為職業的志向卻因此而確立了。

這是張恨水十九歲時的事。一九一八年他二十三歲那年,在蕪湖《皖江日報》發表小說《紫玉成煙》和《南國相思譜》;翌年又在上海《民國日報》發表了《真假寶玉》和《小說迷魂遊地府記》。直到一九二四年發表《春明外史》之後,小說家“恨水”的名字才漸漸響起來。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少年時期的張恨水)

蒙藏墾殖學校在一九一三年“兩次革命”爆發後不久就解散了,張恨水只好回潛山老家去。他在蘇州只生活了一年多,但他關於蘇州的記憶,幾乎全是在這一年多里得來的,他後來在《湖山懷舊錄》裡追記了自己的印象。

關於市河:

“胥江由將門入城,支渠繞街市,河流汩汩,沿人家繞戶而過。晨曦初上,居民啟戶而出,上流人家雖傾倒汙穢,下流人家自淘米洗菜,婦孺隔河笑語,恬不為怪。外地人謂蘇州人物俊秀,其因在此,謔已。”

關於山塘:

“一泓曲水,七里山塘,昔人謂其處朱樓兩岸,得畫船簫鼓之盛。蓋朱明之際,崑曲盛行,此者架船為臺,在中流奏技,出城士女,或繼舟以待,或夾岸而觀,山塘一帶,遂為繁盛之區。降及遜清,此事早不可復觀。今則腥羶撲鼻,兩岸為魚鹽販賣所矣。”

關於虎丘:

“此山之所以奇,在平疇十里,突擁巨阜,山脈何自,乃不可尋。初在外觀之,古塔臨風,叢樓隔樹,孤山獨特,一覽可盡。及入其中,則高低錯落,自具丘壑,迴環曲折,足為半日之遊。惟太平天國而後,花木摧殘殆盡,蔓草荒蕪,瓦礫遍地,殊煞風景耳。”

關於寒山寺:

“寒山寺距閶門有七里許,夾河桑林匝翠,一望無際。林外有石道,平坦可步。行近得一石橋,橫跨兩岸,即楓橋也。橋畔有人家數百戶,是曰楓橋鎮。

寺在鎮後,約三進,其間雖略具樓閣,然絕無花木草石之勝。有一樓,架一巨鍾,蓋應張繼詩‘夜半鐘聲到客船’句而特設者。殿外廊間,有石碑二,一破裂,一完好,皆盡《楓橋夜泊》詩,字大如碗口,作行書,極翩翹有致。據僧雲,舊碑系張繼自書,新碑則拓而復勒者。然張繼吟詩,何曾題壁,偽託可知。”

關於拙政園: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拙政園為八旗會館之一部,雖小於留園,而池館依花,山齋繞竹,皆精美絕倫。有玲瓏館者,滿院怪石,不植花木,淺苔瘦蔓,繁華洗盡。石林中有一木屋,高不及丈,並無几榻,只設一蒲團,門上懸竹板,聯曰:‘掃地焚香盤膝坐,開籠放鶴舉頭看。’恰如其分。”

以上這些都是民國初年蘇州的風物景象,張恨水的回憶,彷彿是一幀幀泛黃的照片,留住了那個時代的瞬間。


本文摘自:《四時讀書樂》王稼句,九州出版社

張恨水:正似一江春水綠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稼句先生的讀書隨筆集,分為三輯:第一輯“蘇遊夢痕”,記八位現代作家學人與蘇州的淵源、遊蹤及相關作品;第二輯書人書事,介紹十幾位現當代著名作家的部分作品、書房與往事;第三輯主要是與明清幾位作家相關的事蹟和作品的考索。全書文字典雅流暢,知識淵博,見解高超,是一部隨筆精品。

作者簡介:

王稼句,蘇州人,1958年生。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藏書家。1982年江蘇師範學院中文系畢業,歷任蘇州市作家協會專職副秘書長,《蘇州雜誌》編輯,古吳軒出版社副總編輯。蘇州市作家協會理事,蘇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自1990年以來印書八十種,所作以散文隨筆為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