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前幾天,臺灣知名的體育主持人傅達仁的家人,根據他的遺願,公開了他在瑞士安樂死的視頻。視頻裡的傅達仁手端一小杯毒藥,面露微笑,淡然地與工作人員探討服用的方法,最後,喝了四口藥,在家人陪伴的歌聲中倒在了兒子的懷裡。

這段視頻錄製於2018年6月。當時85歲的傅達仁處於胰腺癌晚期,飽受病痛的折磨,他不願意過一睜開眼就面對藥物的人生,決定花掉畢生積蓄,去瑞士實施安樂死(瑞士是目前唯一接受外籍人士安樂死的國家)。

看到新聞的當時,我忍不住跟著落淚,那複雜的情感成分裡沒有傷悲,有幾分親情牽掛的同感,有幾分永別的不捨,有幾分祝願和尊重,還有的是對於生命以及尊嚴的敬畏。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聖奧古斯丁說:人生中一切都是不確定的,只有死是確定的。

我們每個人終將要面對死亡,這是生命的必然。死亡是生命落幕的尾音,是生命的一部分。

在我們的文化課題裡,死亡是忌諱的,是不能大方探討的。我們不說“死”,我們說“崩”、“薨 ”、“歸西”、逝世”、“永別”、“作古”“登仙”……

但是最終,我們每個人都要以初學者的惶恐,獨自直面這深沉的一課。隨著年歲漸長,我們會慢慢看著身邊的親人離開,然後就是自己終有一天也要離開。

我偶爾會想,當生命到了必須要直面死亡的那一刻,我是否能夠勇敢面對。這是無法想象和提前認知的事,因為沒有到那一刻,誰都無法見到自己靈魂深處最廣大的荒蕪。

生命中有許多無可奈克的時刻,而死亡是大的無助,沒有人沒有神蹟可以阻止它的到來。

既然它必然會到來,那麼我是可以提前練習的,練習面對和接受它的到來。

我曾從自己記憶深處挖掘梳理關於死亡的面目,也從許多文學作品裡學習和思考,我甚至想過,在我到了一定年歲的時候,也許要從某種宗教裡深入建構我的人生脈絡。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奶奶在我十六歲那年生病去世,從確診病情到去世,時間很短。奶奶是最疼愛我的,我一直清晰地記得她含著最後一口氣不肯嚥下,等我放學後跑到她的榻前喚了幾聲,她才嚥下最後那口氣。

這是我一生中永遠清晰的一幕,也是我第一次離死神最近的時候。那時候我對於死亡的理解是:怎麼流也流不完的淚,怎麼掏心窩呼喚也無法喚醒一個人!

聽大人們講述,奶奶的一生過得辛苦,尤其年輕的時候,面臨種種現實和精神的重壓,好不容易到了可以稍微輕鬆的時候就被死神帶走了。

我一直清晰記得奶奶生前不止一次說過,這一生如果還要有一個關於自己的願望,那就是“無病善終”。她說,一個老人家對自己唯一的祝願也就是無病善終了!當時我聽來有點不解,難道不應該是健康長壽嗎?

十多年後的今天,我似乎有點明白這個關於“無病善終”的願望的含義。原來我的奶奶這一生真的吃過不少我們無法體會的苦,對於生命最後的希冀僅是可以少點苦痛,平靜地離開,或許是這一生她早已看過不少喜樂和悲傷,只希望可以安靜而不再掙扎地離開。

由此我想,我們鮮少談及死亡的緣故,大概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恐懼!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個是恐懼死亡帶來的痛苦,包括身體上的痛苦以及對於

塵世眷戀的痛苦

病痛的折磨是會磨損人的意志和神志的,所以才會有人不堪折磨選擇自行結束自己的生命,或是像傅達仁一樣選擇“安樂死”的方式告別這個世界,也或者用鋼鐵般的意志對抗著病魔的一次次侵襲,最後以勇士的姿態離開這個世界。

而塵世的萬千種羈絆會與死亡不斷拉扯而產生痛苦,這種痛苦是不捨、是遺憾。既然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屬,那麼無非就是有人先走一步有人後走一步,這個世界上的悲歡離合從無新穎,只是演繹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而我們也只是其中的一批,一批過客、一個瞬間。

我會永遠記得奶奶身穿青白相間的印花短布衫,用沾水的梳子整理梳好的髮髻,用疼愛和善的眼光衝著我笑,每當在夢裡相見擁抱她的時候我就便知道,那些不捨和羈絆是會延續的,她永遠活在我的心裡。因此,我便能夠消解這部分痛苦。

所以,恐懼死亡帶來的痛苦是能夠找到方式來面對它的。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還有一個,那就是對於死亡背後虛無的恐懼,那是生命終極的恐懼。

沒有人知道人死了之後是什麼樣的,這是生命最大的無力感。倘若有一個人能死過之後告訴人們死亡後是怎麼一回事,那麼這就不是死亡本身了。所以這是生命無法解答的,如果有了答案了那麼問題就不會存在,問題不存在了答案就沒有意義了。

海德格爾說:面對死,人不是臨時無望而是始終就根本無望。只要人在,人就處於死的困境之中。

對於死亡虛無的恐懼,這是人類無法跳脫的困境和痛苦。

我們曾說過,人生不是處處都需要答案的。正因為這無解的恐懼,我們才要學會面對死亡。我們去思考和麵對不是為了解決的答案,而是因為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人生是一場修行,而生命的困境就是修行的緣由!

我們要從面對死亡、思考死亡當中獲得對於生命的思考,以及尋找活著的意義。

正因為死亡的存在,有了痛苦和虛無的恐懼,我們才能感觸到生命的珍貴,我們才值得去思考人生中那些得與失、悲與喜、意義和價值等種種課題。我們才能更深入地觸及到自己生命的底色,思考這一生一次的生命該如何度過,思考人生中什麼東西只是一場浮華、什麼東西才是重要的。

正如托爾斯泰說的:“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麼,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臺灣名嘴“安樂死”:面對和思考死亡,是生命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會想象,當我垂垂老矣時,躺在一把搖搖椅上,身上蓋著一條白底青花的毯子,大街上有車流的聲音、有小孩的玩鬧、有情侶的吵架……有一切平常而鬧熱的生機,桌上煮的茶已經開了,滋滋滋地冒著煙。

我閉上眼睛,看到童年中的沙灘和海鷗、看到我生命中愛著的每一個人、看到我一生幸運的悲喜。

最後我看到了死亡,我對它說默默說了一句:“嘿!老朋友,原先我們曾打過照面呢!”

自此,終了!

自此,虛無!

自此,算活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