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孩子在童真童趣中健康、安全成長比獲取一般的知識、技能更重要。


文|蘇茉兒

編輯|金弋

圖|網絡


最近,有幸到老教授曹廷華先生家中拜訪。

曹廷華是西南大學前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今年已80高齡。他是一位優秀教師,一生育人無數;他又是一位父親,與妻子共同養育了一雙有修養、有見識的兒女。如今他的子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

採訪前,我以為像曹廷華這樣的資深教授,一定對自己孩子要求很高、很嚴厲,沒想到卻不是這樣——他對兒女相當寬鬆。

曹教授的兒子曹宇說,父親幾乎從來不幫他做選擇,大到出國留學、高考填寫志願、婚姻大事,小到學什麼特長,跟誰玩,玩什麼,都是自己做主。父親從不以“家長”自居,為他做主,給了他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自由。

這與我們想象的學霸家庭好像很不一樣。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教育環境中,曹教授只打過兒子一次,還是在曹宇兩歲多時,其實也只是在他身上拍了兩下。

但就是這兩下,曹教授一直記在心裡,到曹宇初二時,為了彌補當時沒給他買玩具的遺憾,積攢家裡所有能攢起來的3000塊錢,給他買了一架鋼琴。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可是一大筆錢。

對比現在的很多年輕父母,倒是捨得花錢給孩子買玩具、花錢給孩子報培訓班,但在孩子的教育上卻少了很多耐心,變得越來越焦慮了,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健康、安全頻頻出現問題。

在曹教授看來,這其實是本末倒置。孩子在童真童趣中健康、安全成長比獲取一般的知識、技能更重要。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為什麼現在的父母這麼焦慮?

我們先來看一條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一對教師夫妻在家裡給自己孩子補課,被一位學生家長投訴到教育局。

在投訴信裡,家長有兩個核心意思:

第一,自己孩子本來就比老師孩子差,老師還在家裡給他家孩子補課,這不公平;第二,希望提高教師子女的錄取分數,或者讓教師免費給自己孩子補課。


這位家長的邏輯固然讓人哭笑不得,但也在側面反映了一個扎心事實:中國父母真是焦慮到了新高度,焦慮出了新花樣。

現在的父母為什麼這麼焦慮?看了網上流傳頗廣的一個段子,或許有些明白了:有一種焦慮,叫“別人的孩子都上補習班了”。

“補習班”的背後,其實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期許,期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但很多家長卻忽略了:父母的教育焦慮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父母焦慮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其著作《遊戲力2》中提到過一個非常著名的“第二隻小雞”的實驗,觀察小雞在受到驚嚇時的反應。

通過這個實驗,科恩告訴我們,父母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讓孩子也變得緊張和焦慮,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科恩在書中還說道:焦慮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會影響孩子的身體、思維、情緒、人際關係和行為,最終會干擾孩子的學習和社交生活,因為他內心充滿了各種擔心害怕,因此他無暇顧及其他。

去年就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有個小學生因為壓力太大選擇了跳樓,他在遺書裡對自己的父母說,覺得自己活得太累了,無論如何努力都沒辦法滿足爸媽的期望。所以,他選擇離開,這樣父母以後就不會失望了。

類似事件時有發生,這樣的悲劇一再警醒我們,父母的教育焦慮,將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包括生理和心理的。

我有一個在精神病醫院工作的醫生朋友說,每天都有不少孩子因為精神、心理問題到醫院來,而且越來越低齡化。

朋友指出:一般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源都在父母身上。如果父母沒那麼焦慮,不給孩子那麼大壓力,不給孩子報那麼多課外班,孩子也不會出現這麼多問題。

那麼,父母的教育焦慮到底該如何緩解?父母又該如何管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

曹廷華教授提出了五條原則,這些原則與陪寫作業、報補習班等相比要容易得多,但更實用更重要,也更簡單易操作,每一個父母都能夠做到。

父母如何管控自己的教育焦慮?

原則1: 管大不管小,示範最重要。

曹教授認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因此要管大不管小,示範最重要。

所謂大,是指做人的操守品行,所謂小,是孩子自身的童趣愛好。一切為孩子包攬或管到孩子沒有自己的活動空間,只會事與願違,焦慮也由此而生。。

但是現在很多人似乎做不到,從小就給孩子教育將來怎麼辦,要是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怎麼辦?所以從幼兒園開始,家長就給孩子報很多課外班,興趣班,為孩子規劃好一生,上什麼學校,將來幹什麼。

最近就有個類似的事兒上了頭條。幼兒園開學當天,一位學生家長在學校門口拉起橫幅:“熱烈祝賀某某某進入幼兒園小班,距離高考還有5388天”。

網友在調侃之餘紛紛表達了對這位小朋友的擔心和同情。一個留言說:頭頂的不是橫幅,是一座大山呀……還有一個評論說:本來入園是件快樂的事兒,搞一個距離高考壓力立馬提前了。接著一個評論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管理對孩子的期望呢?

曹教授認為,孩子的成長之路,父母給出大方向就可以,不要指給他走哪一條。路有千萬條,有大路,有小路,有坎坷,有平坦,有寬,有窄。

父母要培養孩子走路的能力,而不能要求他走哪條路。條條道路都能通向人生光輝的景點,有價值的景點。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可能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原則2:抱著無心插柳的態度,做好兩方面啟蒙

曹教授認為,孩子的正常發矇期是4-5歲。那麼在這個時期,家長應該抱著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態度,去做好兩個方面的啟蒙,其他都不必太焦慮。

一是,給孩子看一些切實的啟蒙讀物,教會孩子讀“望天書”。中國古代的啟蒙讀物,多是韻文,節奏明快,音韻鏗鏘,朗朗上口,悅耳動聽。孩子雖然對內容不知其然,但鍛鍊了語言感知能力。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聽說讀寫”,其中聽、誦重要。聽得多了,誦得多了,自然就會說能寫了。為什麼有的人說話既簡短,又表達明確,還能說得動聽。這跟他們小時候的語言啟蒙有很大關係。

啟蒙讀物涉及到文學、音樂、繪畫、藝術、天文、地理,是兒童百科全書類讀物,囊括了不同學科。比如,孩子對天上的星星特別感興趣,那你就教他認認星星;他對地上的花草特別感興趣,就教他認識一些鳥獸草木的名稱,孩子看到河流,水不斷地流,你也可以講講帶哲理的話。按照孔子的說法,就是要“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這樣,在似乎遊戲的狀態下,孩子的興趣激起了,知識就在其中。

其實也是國外所謂的“自然教育”。自然界中處處都有知識,都在觀察當中。啟蒙讀物裡面還都少不了一種孩子可以接受並模仿學習的東西,即養勤知禮,能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知道什麼是文明禮儀行為,這比空洞的思想灌輸更有效。

二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最好的習慣,就是前面講的兩個重要的方面:

一個是動手解決自己的一些事兒,這叫養勤;另一個就是培養孩子懂得禮貌,這叫知禮,孩子勤勞而又懂禮貌,就是開啟了孩子人生最好的起點。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對於孩子的啟蒙教育,家長應該抱有一種無心插柳的態度,不要去完全操控孩子。操控孩子以後,他就沒有真正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也沒有自己生活空間和想象空間。

當然,無心插柳還是要“插“才行,而且要插深點,固根本。

在此,父母言行舉止的示範作用就太重要了。父母教育孩子與父母自身行為相悖,再說得動聽也沒用。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原則3:不要完全替孩子做選擇

《小歡喜》裡,英子愛好天文,她媽媽想讓她讀清華,最終英子被逼想要跳海。

與英子媽媽這種事事幹預的父母不同,曹廷華教授基本不干預孩子的選擇。從小到大,幾乎每次選擇都是孩子自己做主。

比如,孩子去玩沙子,打沙仗,他不管;跟同學踢足球,他也不管;孩子要發展自己的愛好,他也不干涉。相反,他會盡力去支持兒子的愛好、選擇。

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曹教授連孩子高考填志願也不干預。當年曹宇高考成績高於北大30多分,但他不想上北大,想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曹教授也不干預。包括曹宇選擇律師職業,去美國留學,都是他自己的選擇,曹教授都不干涉。

這就是教育家的底氣,是懂得教育是怎麼回事的底氣。雖然不說話,不為孩子做主,不緊盯孩子,不逼孩子,但是,身教勝於言傳。父母的一舉一動,已經給了孩子最好的建議和教育。

因為從小看到父母每天伏案寫作、看書,所以曹宇也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每天放學回到家,該複習的功課,該看的書沒看,絕不看電視。

“從初二開始,我兒每天晚上九點鐘準時收聽美國之音的英語廣播中的英語教學那一部分,一直到高中,所以他英語特別好。”“當年高考時,英語筆試滿分120分,我兒考了118分;英語口語滿分100分,我兒考了滿分。”曹教授說。

在曹教授看來,曹宇考了這樣的成績,第一是因為勤奮,第二是因為天生的興趣。曹教授說:

我覺得家裡再窮,至少都會有一架兩架書,所以我們平常都在看書。我兒去美國留學後,買了上百本書,都是英語的精裝書。畢業後,遠渡重洋,寄回來兩大箱。


原則4:教育孩子要寬嚴相濟

曹教授隨口說了成都武侯寺的一副對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這是稱頌諸葛亮兼告誡後來治蜀官員的名聯。曹教授說,這對聯其實也可以適用於教育孩子。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可以理解為:教育孩子要教育到心靈上,要讓他從內心改變,那麼不良的東西就會自動消失。

又說:“自古知兵非好戰”這句話可以改為:打孩子其實不得已,打孩子就是對孩子用兵。

最後兩句可以理解為:家長要審勢,什麼情況下從寬,什麼情況下從嚴,一個尺度,一個標準,寬嚴不分,一律嚴就是苛待,一律寬就是縱容。

訪曹廷華先生|老教授談家庭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列首位

曹教授回憶,從小到大他只打過兒子一次。在曹宇二歲多,有一次,去重慶百貨商場買東西,曹宇看到了一個玩具飛機,很想要,蹲在那裡不走。但是那個飛機要兩三塊錢,70年代,實在買不起這樣昂貴的玩具。沒辦法,就在曹宇身上拍了兩下。

但就是這兩下,曹教授一直記在心裡,所以曹宇讀初二時,曹教授把家裡所有能攢起來的錢給曹宇買了一部鋼琴,就是為了彌補當年沒給他買玩具的遺憾。

現在的父母給孩子買玩具倒是容易了,但對孩子的教育卻少了很多耐心。動不動就對孩子又吼又叫,甚至有些年輕父母控制不住打孩子。

在曹教授看來,這很要不得。父母動不動發脾氣,對孩子傷害很大。所以他建議,父母要對孩子溫和一些。

孩子實在不聽話,可以嚴一點,但是儘量不要打孩子。

原則5: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

對於孫輩的教育問題,曹教授也非常關心和支持,但他有自己的原則:一代不管二代事。他從不直接干預子女的教育行為,不評價,只給他們提建議。

他提得最多的三點建議是:

1、 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不要去做太冒險的事兒。因為孩子的自制力畢竟比較弱,在人多的地方,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離開父母。

曹教授坦言兒子小時候他雖然不干涉兒子的玩耍、愛好,但兒子回家遲了,他是一定要過問的。這是他最關注的。

2、 第二是孩子的健康,要吃好,還要多運動。

3、 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要讓孩子有自己的童趣。

曹教授坦言,其實他經常提醒子女不要給孩子們太大壓力。現在很多孩子的心理壓力大,學習和身體出現問題,都源於父母的教育焦點放錯了位置。

父母最應該關心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包括精神、心理和身體健康,而不應該是孩子的成績如何?將來幹什麼?

當父母對孩子期望不那麼高,而是迴歸教育的本質,回到育人的本質,父母就不會那麼焦慮,也不會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壓力。

那麼最終孩子就會得到健康成長。父母也能夠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目的。

其實,與升學、補課、成績、陪做作業這些壓力相比,曹教授給出的這五條原則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也更能夠緩解父母的焦慮,所以,我把這五條原則送給所有年輕的父母,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無心插柳柳成蔭”。或者,這也是一種“無為而治”吧。



你也許還想讀(點擊文字即可)

《哪吒》那麼火,但我不建議你帶孩子去看 (百萬爆文)

這個繡娘,把千古名畫繡在素錦上,驚豔了時光 (青雲計劃獲獎)

“雙教師”家庭的教育密碼:這6點很重要(青雲計劃獲獎)

易怒家長養出來的孩子:永遠不要低估情緒的殺傷力

性侵、猥褻事件頻發,6歲前,一定不要忽略這件事

原來,我養了個段子手兒子

“紅燒牛肉麵裡為啥沒有肉”,千萬別忽視孩子的完美敏感期

那個6歲網紅,給父母買了5000萬的豪宅:當孩子淪為搖錢樹

素養修煉,讀懂家人

關注公眾號“家人親子匯”

看更多走心文章,與家人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