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8月19日,一組有關亞馬遜雨林濃煙瀰漫、火光沖天的圖片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就此輿論開始重新審視了人類活動對於地球的影響。
過度砍伐森林資源導致的焚燬令人觸目驚心,而令人更加痛心的是:“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的火勢燃燒已經超三個星期仍在蔓延,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這都是人類無以承受之痛。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亞馬遜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溼地,其中20%的氧氣來源於這裡,10%的物種生活在這裡。由於常年溼度高,年平均氣溫在27攝氏度,當一片樹葉落到地面,細菌與微生物會立刻分解相關物質。而百分之九十的樹根都在地下10釐米之內,重要的養分會立刻被表面植物吸收,通過千種交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有機體,造就了豐足的生態系統。

大火焚燒帶來溫度劇烈上升,溼度和蒸發率陡降,而原本植物根莖之間吸收養分的菌種開始脫水死亡,土壤也會發生化學變化,土壤中的氧化鐵沉澱後在雨水沖刷後暴露出來,形成厚厚的淤積的紅土,這種紅土如同岩石一樣,甚至連一根雜草都很難長出來。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據統計,從今年1月至今據衛星檢測到的數據顯示已發生大大小小的火災超過7.2萬起。7月,雨林被砍伐面積達2254平方公里,同比上升278%,亞馬遜火災發生率也從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5%。而已經被焚燬的雨林至少需要兩個世紀才能自我修復成與原來相似的模樣。此次大火嚴重破壞了各物種的棲息地,使得一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無法繼續生存,至少使500個物種受到威脅,而如美洲虎、巨型犰狳等物種僅僅能適應亞馬遜的生存環境,棲息地的消失意味著這些物種的消亡。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地球正在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讓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六十五萬年最高峰,海洋正在變暖變酸,作為海洋食物鏈基礎的浮游生物,數量減少了73%(對比1960年數據),過去30年全球有上百萬種生命形式滅絕,生物多樣性的危機;全球各種天然棲息地受到威脅、海平面上升,50%的珊瑚礁不是已死就是在垂死掙扎。

亞馬遜雨林的大火與環境危機的反思

地球是一顆孤單卻充滿生機的球體,由空氣、水、風和泥土構成的活生生的有機體,而這一切都是有限的。人類同動植物共享相同的宇宙起源,某種層面上說,也擁有相同的本質和定律,也應該承擔同樣的責任,我們知道沒有森林和河流,人類會滅亡,沒有人類的存在,自然世界也會沒有了秩序,萬物再次陷入混沌中。

人類的貪婪追求加劇了森林的過度砍伐;通過毀滅環境帶來經濟的發展;在享受科技帶來的生活舒適與便利的同時,也在與曾經存在的事物道別;我們在有限之地追求無限的經濟成長。

我們需要呼籲對環境的改善,也需要多考慮一下如何永續生存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