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本文乃作者原创首发于头条,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理论权威〔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1818-1897)曾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见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的中译本)。他在该书第四篇第三章《自然美的发现》中,热情赞颂了意大利历史上那些着意追求山水之乐并懂得欣赏自然美景的人,说“意大利人是现代人中最早看到和感到外部世界有美丽之处的”。称首次登上文图克斯山蜂,“想从峰顶来描写周围的景色”的地理学家佩脱拉克为“一个最早的真正现代人”,因为他“充分而明确地表明自然对于一个能感受的人的重要意义”“且能欣赏山色的美丽”“完全能够把画境和大自然的实用价值区别开来”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赞扬伊尼亚斯●希尔优斯教皇是“第一个领略了意大利风景的雄伟壮丽的人”,这位患痛风病的教皇甚至“使人用肩舆抬着他登山玩水”,由于对自然美的热爱,他曾率领廷臣移住阿绵达山峰,放眼整个南部的美景,获得“真正的近代享受”。英国美学家鲍桑葵也认为:“在这个问题的一个方面,我们得把某种类似一场革命的变化归功于本世纪的英国艺术和批评。这个方面就是我们对于体现为山水风景的外部自然界的欣赏。”(《美学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初版,第572页)他们把欧洲历史上能够欣赏自然美的人看作“真正现代人”,认为人们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着“类似一场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欧洲人发现自然美之前约一千年,中国魏晋之时就已出现崇尚自然,涌向山林湖海的热潮了。谢灵运的出现,更把这一溯流推到顶点。他不但脚踏实地登临绝顶,探幽扶微,具有决不亚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称得上“真正现代人”的腐赏自然美的能力,而且把这种欣赏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因此,如果把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也看作“一场革命”的话,那么,这场革命早在中国的晋宋时期就已发生,而在这场革命中最引人瞩目的风云人物就是谢灵运。朱自清先生称他是“第一个在诗里全力刻画山水的人”,是“发现自然的诗人”(《经典常谈》)。这个“第一”,今天看来,实在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谢灵运

谢灵运不仅用实际行动登山临水,把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到自然山水,甚至那些人迹罕至的险峰幽谷中去,而且极尽全力把这种审美感受营构成优美的诗篇,从而大大开拓了诗歌的题材领域,使山水从文学的“附庸”一跃而成“大国”,这是谢灵运对中国诗歌发展的重大贡献。谢灵运之前,虽然已经出现了山水诗,但势单力薄,比起传统的公宴、祖钱、咏史、游仙、咏怀、赠答、军戎等题材的诗歌,还不足以在诗坛上争雄。谢灵运奋力写作山水诗,并以文坛巨子的风采,绝唱当时,从而引起人们审美兴趣的大转变,使山水成为人们竞相写作的重大题材。是他以天才的创作和高产,使山水诗大放异彩,以至历久不衰。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谢灵运

山水诗在诗坛这种地位的确定和巩固,是离不开谢灵运的努力的。我国的山水画,同山水诗一样,兴起于晋宋之世,二者的出现,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然而,此后的发展进程,却并不同步。与谢灵运同时代的画家中,本来也有几个画山水的人,如陆探微、宗炳、王微等,但他们主要还是致力于人物画。当时山水画不但数量少,而且艺术上也相当幼稚,如山水之间的大小比例不协调,技法单调粗疏,构图有如“地图”。唐代朱景元说:“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粗成而已。”(《唐朝名画录●叙》)直到隋唐之世,山水画才渐趋成熟,至于在画坛由“附庸”蔚为“大国”,那更是唐以后的事了。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谢灵运

这与山水诗在谢灵运时即已成为诗坛“大国”的情形相比,从时间上看几乎晚了五百年。山水诗与山水画这两棵生于同时,长在同样文化土壤中的幼苗,为何后者的发展速度显得那样缓慢呢?原因尽管是复杂的(如山水诗虽然兴起于东晋,但从前的诗文中早已有山水的描事,为山水诗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而山水画却很少有这种历史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我们认为南北朝画坛缺乏像谢灵运那样文化素养广博深厚,艺术追求专注热诚的能领一代风骚的“宗主”式人物,不能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实。时势造英雄,但时代的进步,事物的发展,终归还有待人的推动。


谢灵运对山水诗的发展意义重大,山水诗地位的巩固离不开他的努力

谢灵运

如果谢灵运未能写出质、量两方面都足以动俗的好诗,山水诗固然也会继续发展,但历史的进程恐怕是另一番景象了。我们从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发展的粗略比较中,也可看出谢灵运对我国山水诗发展的卓越贡献了。

我是“樱桃酿酒”,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