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十大軍閥

1、袁世凱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世代官宦的家族。父祖多為地方名流。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也是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對袁世凱的思想境界有深刻影響。 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曾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在辛亥革命,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在位期間積極發展實業,統一幣制,創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但後來在楊度等立憲人士的鼓惑下復辟稱帝被推翻。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內閣總理大臣。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經南北議和,就任首任大總統,1916年初袁世凱背叛民國復辟帝制,名洪憲皇帝。激起了全國民眾的討伐之聲,在愛國將領蔡鍔的領導下,滇軍組成護國軍北上討袁,各省相繼宣佈獨立,一致擁護共和。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鬱郁而亡。

民國十大軍閥

2、閻錫山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 字百川、伯川,號龍池,漢族,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現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畢業生,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協軍校,中國同盟會會員,組織與領導了太原辛亥起義。民國時期,閻錫山歷任山西省都督、督軍、省長、北方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太原綏靖公署主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山西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兼國防部長。奉行"中庸哲學"的閻錫山,從辛亥革命開始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閻錫山解放前夕去臺灣,1960年5月23日病逝臺北。

民國十大軍閥

3、張作霖

張作霖(1875-1928),字雨亭,奉天省海城縣駕掌寺鄉(今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東風鎮)馬家村西小窪屯人。曾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人稱“張大帥”。張學良之父。清德宗光緒元年(1875)3月19日生。少時曾入私塾,師從楊景鎮讀書修業。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時,在營口應募投入宋慶毅軍。當過宋慶的衛兵。光緒二十一年(1895)3月,甲午戰爭清軍敗,被遣返,回到故里。結交綠林,投身草莽,在黑山組織“保險隊”為富紳保鏢。光緒二十七年(1901)除夕,張作霖遭匪首金壽山勾結俄軍馬隊偷襲,損失慘重,率殘部8人,逃到臺安縣桑林子村,後到八角臺(今臺安縣)投靠張景惠,當上八角臺團練長。民國元年(1912)9月,被袁世凱任命為陸軍第二十七師中將師長,鎮壓反袁的南方革命黨份子。 1915年,支持袁世凱洪憲稱帝,被封為子爵、盛武將軍,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任鎮威軍總司令,率部進攻直軍,失敗,被趕回東北。6月,挾“東三省議會”推舉自己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並宣佈東北自治。 1928年6月2日,被南京國民政府北伐軍擊敗,退出北京。6月4日,回東北途經瀋陽皇姑屯車站時,被日軍炸成重傷,當日送回瀋陽官邸後死去,終年53歲。

民國十大軍閥

張作霖

4、段祺瑞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字芝泉,曾用名啟瑞,晚年號稱"正道老人",生於安徽合肥,所以又稱"段合肥"。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號稱"北洋之虎",皖系軍閥首領,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討伐對象。1916年至1920年為北洋政府的實際掌權者。1924年至1926年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1926年3月18日發生了段祺瑞政府鎮壓北京學生運動的三·一八慘案。"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曾脅迫段祺瑞去東北組織傀儡政府,段嚴詞拒絕。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於上海宏恩醫院。號稱"六不總理",曾四任總理,四任陸軍總長,一任參謀總長,一任國家元首。是中國現代化軍隊的第一任陸軍總長和炮兵司令。任過中國第一所現代化軍事學校—保定軍校的總辦。

5、曹錕

曹錕(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出生於天津大沽口(今天津市塘沽)北洋時期直係軍閥首領、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華民國初年直係軍閥的首領。駐軍保定,被稱為"保定王"。1890年,於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任毅軍哨官;1919年被擁為直係軍閥首領。1923年6月,曹錕將黎元洪逐走天津;1923年10月5日,重金收買議員,賄選而被選舉為第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1927年移居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拒絕日本出面組織新政府的要求。1938年5月17日,曹錕病逝於天津。1939年12月,曹錕被國民政府追封為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民國十大軍閥

6、吳佩孚

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萊縣城裡人。北洋軍閥首領。吳佩孚少時讀私塾,民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愛國者、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22歲考中秀才。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因與鄉紳翁爺失睦,出走北京,以占卜、賣字為生。光緒二十四年(1898)投天津淮軍聶士誠部,當勤務兵;同年入開平武備學堂步兵班學習,光緒二十六年(1900)回部隊任後路炮隊隊官。光緒二十八年(1902)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測繪科學習,回隊後被授予陸軍中尉、上尉銜。官至直魯豫兩湖巡閱使、十四省討賊聯軍總司令。後投效北洋,併成為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第一戰將和智囊。吳佩孚善於用兵,富於韜略,軍事才能在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更為世人矚目。在其軍事生涯前期,曾一戰安湘、再戰敗皖、三戰定鄂、四戰克奉,有"常勝將軍"之名。其人格品德更甚高,既講求五倫八德,也醉心佛老之道,有《循分新書》、《正一道詮》、《明德講義》、《春秋正義證釋》等著述傳世。吳佩孚平生注重修身,廉潔自守,為人忠直,至性至情,稱得上是北洋集團中乃至民國政壇軍界中的佼佼者,華北淪陷於日偽之後,愈顯其晚節彌堅。最後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中華民族偉大而不可侵犯的氣節(1939年12月4日被日本軍醫殺害 )。

民國十大軍閥

吳佩孚

7、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廣西桂林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軍閥新桂系中心人物,與李宗仁合稱李白,兩人多年一路合作無間,最初一同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又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北伐戰爭時,率廣西軍隊攻至山海關。北伐成功後,和蔣介石及其它地方勢力多次開戰,抗日戰爭爆發後,二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屢有勝果。白崇禧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擔任中華民國總長,然而中華民國國民0未能保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戰果,局勢對國府愈趨不利,新桂系最終亦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解放中國大陸後,白崇禧前往臺灣,於1966年在臺北病逝。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小諸葛”之稱。他曾為李宗仁長期籌謀劃策,為統一廣西立下奇功。以後又長期擔任國民軍隊副總參謀長及總長等要職,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

民國十大軍閥

8、張宗昌

張宗昌(1881年-1932年),字效坤,山東省掖縣(今山東萊州)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為奉系軍閥頭目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赴東北謀生,這期間他打過零工,扛過長活,給老財家放過牧,後流落到海參崴。辛亥武昌起義後,親率百餘人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隨至上海,任光復軍騎兵獨立團團長。 1912年,任江蘇省第三師騎兵第三團團長、第五旅旅長。1913年7月,投靠馮國璋,先後任江蘇陸軍軍官教育團監理、江蘇將軍公署副官長、總統府侍從武官長。後改任江蘇暫編第一師師長。率部進攻護法軍,任第二路總指揮。1920年兵敗,所部被解散。1921年至奉天張作霖處,先後任巡署高級顧問、憲兵營長、綏寧剿"匪"司令、綏寧鎮守使。1923年,任東北第三混成旅旅長。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任奉軍第二軍副軍長。二次直奉戰爭後,改任宣撫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初,任蘇皖魯剿匪司令。4月任山東軍務督辦。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7月兼任山東省省長。1926年初,任直魯聯軍總司令。1927年6月,任第二方面軍團長。1928年8月,兵敗下野,一度亡命大連、日本。督魯3年期間(1925年-1928年),橫徵暴斂,捐稅多達50餘種,曾鎮壓濟南工人運動,殺害工運領導人魯伯峻、朱錫庚、史得金、宋伯行等。1932年,由日本回國,潛居天津租界。同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民國十大軍閥

張宗昌

9、陳炯明

陳炯明(1878—1933),字競存,廣東海豐人(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白町村,今屬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白町村)。中華民國時期廣東軍政領袖,畢生堅持聯省自治的政治主張,致力於聯邦-、以和平協商的方式統一中國,與孫中山奉行的中央集權、不惜以武力征戰謀求統一中國的政治綱領不合。下野後退居香港,協助海外最大的華僑社團組織“洪門致公堂”轉型為“中國致公黨”,並首任該黨總理。1933年9月22日病逝於香港。

民國十大軍閥

陳炯明

10、韓復榘

韓復榘(1891年1月25日-1938年1月24日)。(榘,音與義同矩。)字向方,直隸省順天府霸州勝芳鎮(今河北省霸州市)人,中華民-事將領,馮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19歲離家闖關東自謀生路,後投效兵營。以擅長作戰併兼通文墨而發跡,在北伐戰爭中一路猛打猛衝過關斬將,是率軍第一個打到北京城下的北伐將領。時人稱其為“飛將軍”。在中原大戰前脫離馮玉祥投靠蔣介石,中原大戰結束後為國民委任為山東省主席一職。主魯後韓誓要"變魯為齊",他澄清吏治、禁菸、剿匪,並大力發展山東教育事業,建設模範新鄉村,並號召山東農村大力學習模範鄉村,以提倡經濟保障。為山東人民所做好事頗多,但其為人輕肆直言、驕傲自滿,曾多次招蔣介石記恨。1937年初日本特務秘密策劃“華北五省自治”威逼利誘韓復榘自治,韓斷然拒絕。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韓復榘在魯北作戰中因裝備落後並且中央軍不予增援的情況下損失慘重,蔣介石並且調走重炮隊更是對韓軍釜底抽薪。韓從而採取暫時避戰退守西北以待時機-的策略,蔣介石藉機以在開封開會為名誘韓來豫,將其扣押。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罪名被槍殺於武昌。

民國十大軍閥

韓復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