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兩億,坐擁400棟樓的90後包租婆上熱搜背後:你的情緒很值錢

月入兩億,坐擁400棟樓的90後包租婆上熱搜背後:你的情緒很值錢

B站的宣傳片《後浪》刷屏之際,一則擁有400棟樓的90後包租婆以極高的流量衝上熱搜,大夥乍眼一看:不得了,有400棟樓,還是90後,粗算一下,那月收入還不得兩個億。

  

但緊接著,這位當事人就進行了事實澄清。


她所謂的400棟樓,並不都是她名下的,一部分是從一房東那裡承包過來的,一部分是投資合作關係,還有絕大多數樓都在城中村;其次是關於一棟樓月入五六十萬,當事人也表示,月入五六十萬只是那一棟比較特殊,她自己也有賺有虧。對於傳達的信息誤導了多數網友,她也表示,是剪輯原因。

月入兩億,坐擁400棟樓的90後包租婆上熱搜背後:你的情緒很值錢

真的是剪輯原因嗎?表面上當然是。


創作者為了吸引流量,有意截取吸引眼球的部分,這是當今自媒體乃至一些官媒的常規操作。90後,400棟樓,月入兩個億,身家百億,這些字眼無一不敲打著網友脆弱的心。相比較多數人還在為年入十萬而奮鬥,這樣的人設簡直太過扎眼,令人羨慕嫉妒恨。

  

更深一層次,卻是跟我們的網友自身有關。說實話,稍微有點常識的人,認真的看一下原視頻,也能大致知曉,這個所謂400棟樓的90後包租婆,是一個超級二房東。當然,不可否認,即便如此,這樣的人設依然對許多網友是轟炸性的。

  

我們的情緒太容易被挑撥了,這個也是自媒體發展以來受眾者們的痼疾。儘管我們已經被各種各樣的翻轉無數次刷新了認知,但是認知上的崩塌並不是肉體上的疤痕,看不見摸不著,總會被淡忘。

  

我們記得那個感人的羅一笑捐款事件,最後被曝出當事人家中有兩套房;我們看到游泳池女醫生毆打男童被網暴後自殺,最後卻是男童下作在先,家屬操作輿論在後;我們看到那個被人薅羊毛差點破產的淘寶店鋪引發無數同情,最後卻陷入了身份造假和抄襲。

  

類似種種,我們看到很多了吧。許多人說,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出來之後,他都不會武斷性的發表意見了,因為並不知道,這件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樣保守的做法確實有益,至少不會傷害人。

  

但我們總會被利用,這世界上有太多想吸引並利用我們注意力的東西。難道學會明辨他們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嗎?

  

這次90後包租婆事件,我覺得很有趣。為什麼?因為從先後的信息來看,這正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解讀一個新聞。

  

倘若新聞標題曝出來是這樣的“擁有400棟樓90後包租婆”,那麼,摒除情緒的干擾,我們是否應該去問:這400棟樓都是當事人的嗎?是購買的還是租賃承包的,還是投資合作的?地理位置怎麼樣?她某一棟樓月入五十萬,是不是每棟樓都是同樣的收入?

  

而倘若我們會這樣問,是不是正同當事人澄清的信息一致呢?

  

歸究本來,我發現,其實我們一直都是在學語文,是最普通的閱讀理解,只不過這個閱讀的場景變了而已。除此之外,我們閱讀的變量也變多了。其中一點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情緒。

  

當我想到這裡的時候,我感到無奈。自然,我也開始期待下一個刺激且新鮮的新聞,再次挑逗大眾的神經末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