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在群星雲集的北宋書壇上,有過這樣一位大咖。他的書法為當世一流,為官也清正忠直,堪為官場模範。但就是這樣一位人物,卻因為被列入“奸黨”而黯然於青史,亦漸漸為書壇所遺忘。他就是蔡卞——北宋歷史上權相蔡京的弟弟,大名鼎鼎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女婿。

蔡卞為什麼會被列入“奸黨”?翻遍史料典籍的記載,也無從找到一條真正能夠證實蔡卞“奸惡”的信息,甚至可以看到,蔡卞死後,他的諡號為“諡之極美,無以復加”的“文正”二字。縱觀整個宋王朝,雖名臣無數,但真當得起這個榮譽諡號的也不過八人而已,世人心中的“白月光”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倘若蔡卞真乃“奸惡”之人,又焉能與范仲淹並列於此呢?讓我們到蔡卞的一生中去體味一下,蔡卞的“惡名”究竟從何而來。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蔡卞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閩中的仙遊縣楓亭,因當地最古老的傳說何氏九仙“結楓為亭”而得名。此處歷來就是一個充滿著傳奇色彩的地方。北宋的“二蔡”(即蔡京、蔡卞兄弟)正是生於這個地方。

生於書香門第的蔡卞,從小就擁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他的父親蔡準曾於景祐元年(1034年)中“張唐卿榜”,為官頗有政績,還是大才子蘇軾的好朋友。在蘇軾的《和蔡準郎中見邀遊西湖三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蔡準曾與蘇軾同遊西湖,相談甚歡。蔡卞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中長大,從小就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讀物倒背如流。聽聞他還曾奉父命,受教於當時曾於地方講學的王安石,不僅將史籍方誌、諸子百家、國家法典吃了個透徹,且還學習到了王安石的為官治國之道。這也為他後來成為王安石的乘龍快婿埋下了伏筆。後來,蔡卞和兄長蔡京一同遊於太學,後同赴汴京參加省試,並雙雙中舉,又成科場上一段佳話。

科場高中後,自然就是漫漫仕途之路。初出茅廬的蔡卞被授任江陰主簿,這一年江蘇一帶收成不好,當地的富紳趁著青黃不接之際將穀物以高於平日幾倍的利息“借給”老百姓,以謀取暴利。當時朝廷正在推行王安石提倡的免役法,但是地方官員從自身利益考慮,對於新法,要麼是完全不理,要麼陽奉陰違,致使新法推行受阻。但是蔡卞是師從於王安石的,他深受王安石的新學思想影響,一上任便積極在自己管轄的地區推行新法,毅然開倉借糧,賑濟災民,鼓勵百姓“以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財”,參與疏渠浚溝,興修水利,開闢荒田,大大打擊了富商趁火打劫的氣焰,頗得政聲。

他的老師王安石為此深受感動,一個高興,就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了他。就這樣,蔡卞成為了王安石的乘龍快婿。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老師王安石

由於蔡卞在地方為官期間表現出色,很快被舉薦到中央擔任國子監直講。按理來說擔任這種要職的人一般都在四十歲往上,有老成之器,為監生表率者。但此時的蔡卞不過22歲,由此可見其學識之淵博了。

蔡卞真正進入中央任職是在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經過多個虛職的磨鍊後,他得到了皇帝宋神宗的賞識,先後擔任過國史院編修官、崇文院校書、太子中允、集賢校理、同知諫院等職,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任諫官期間,雖短短一年,但《續資治通鑑長編》中有數例關於他直言彈劾的記載:就比如他對庸官馬申的彈劾;還有對“揚州燕飲,所為不檢”的王仲修的彈劾;對結黨營私的蔡碩的彈劾。其中王仲修與蔡碩,前者是當朝宰相王珪的親兒子,後者是當朝宰相蔡確的親弟,和蔡卞自己還有著“遠方親戚”的關係,他卻不避權貴,不庇宗親,連神宗都說他“其人有守,必不肯比附” ,可見他剛正不阿的從政之風了。

除了博學耿直以外,蔡卞也以一生勤政愛民著稱,受到地方百姓的愛戴。宋神宗病逝後,王安石的新法被廢置。從前與蔡卞同心的兄長蔡京,在變法立場上經過幾次反覆的見風使舵後,終在徽宗在位時晉升為手執牛耳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耿直的蔡卞,則因與兄長道不同不相為謀,最終與之分道揚鑣。遠離朝堂中心,做了一個普通的地方官。但他並不因為對朝廷失望而渾噩度日,反而愈加兢兢業業地工作。他主政廣州時,有一年春天疫癘肆虐,他用醫助教王士良的鉤藤散治癒當地疫癘之事,盡心竭力地做好了一個“父母官”的角色。廣州當地寶物繁多,但他正直清廉,一無所取。到了調任離開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對他心懷感激,特用薔薇露灑在衣服上為他送行。這是當時送行最為隆重的一種禮節,蔡卞與百姓互愛之情至此。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北宋權相蔡京

蔡卞一生清正廉明若此,卻多遭詆譭攻擊,甚至被列入“奸黨”的行列。其一是因為他是王安石變法的堅定支持者,新法失敗後,他和王安石也就理所當然成了“奸惡之輩”。但後來王安石正了名,他卻仍因頂著一個“奸相蔡京弟弟”的帽子而不得翻身。時耶?運耶?令人唏噓可嘆。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在世人爭論“宋四家”中的“蔡”到底該花落誰家時,有人說蔡襄,有人說蔡京,但是蔡卞夾在這段歷史裡,卻不冷不熱,常常被人所忽略。那麼問題來了,難道蔡卞的字不夠好嗎?

其實,蔡卞的書法遠比想象的精彩,甚至將他比肩“宋四家”也不算為過。縱觀北宋書壇,除了“宋四家”聲名在外, “二蔡”兄弟書法亦為當世煌煌大觀。但是二蔡之中,蔡卞又總沒有他哥蔡京出名。但看明代《墨林快事》中卻明白地評價:“卞勝於京,京又勝於襄。可是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即便在書壇地位尊崇如米芾,顯然也在“二蔡”之中也更為推崇蔡卞,認為蔡京姿媚過重,“不得筆”,卻稱蔡卞“頗得法”,其書更有魏晉的飄逸沖和之態。(雖然當著蔡京的面他沒敢這麼說)米老為人狂傲,能得到他真心實意的認同,那這個人的書法必然是相當之好了!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書法大家米芾

從書脈傳承的角度來看,蔡卞走的當然是“二王”一路。但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和哥哥蔡京初學皆是蔡襄的筆法,後來得蘇軾啟蒙,再到唐人徐浩、顏柳、歐陽詢、李邕……終棄之而深入二王,成為我們如今所見俊朗淳美,風度典雅之態。有晉人之瀟灑,唐人之發度,又有宋人之靈展。

蔡卞書“頗得法”,原是一個衣冠晉風、尊古為新的舍拾淘洗過程。蔡卞以一介書生入仕,文人意識、士大夫精神不時在內心積鬱,歷神宗、哲宗、徽宗等數朝,宦海浮沉,波瀾起伏,對時局的喜悅、惶恐、失望夾雜在他的學書過程中,使他不能完全地安於書道。但也恰恰就是這種“不安”,反而造就了蔡卞的書法常常自出機杼,卓而不群,成為“宋人尚意”書風一路的真實寫照。

蔡卞一生雖勤於政務,但不倦書寫,從沒一刻停止過筆耕墨耘。但可氣可嘆的是,因為蔡卞其人一度被列為“奸惡”,竟至於世人輕視其書,蔡卞的作品及書學理論思想記載和流傳下來的很少。現存的《雪意帖》是其行草書的代表作,其入筆不一,豐富自然,筆法純熟,撇處可見王羲之筆法。結體隨字而不一,但都神采奕奕。章法自然錯落有致,書體與米芾、蔡京相似,可見書脈傳承與當時書家相互學習的影跡。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蔡卞《雪意帖》局部

除了書法堪為當世一朵瓊葩之外,蔡卞還是北宋新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北宋新學學派是當時理學思潮中的一個重要學派,對宋代和後世的經學研究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王安石、蔡卞、陸佃三人。王安石的荊公新學,其思想穿越千年,但猶如空谷梵音,知音稀少,索性師學於他的蔡卞就是這知音中的一人。王安石新學的核心著作《三經新義》,就是由王安石與王雱、蔡卞、沈括等人合著,為王安石新法的推行從儒學經典中尋找和闡明理論,是推行變法的理論武器,其中《書新義》、《詩新義》分別由王雱和蔡卞執筆。《四庫全書》經部更是收入蔡卞所著《毛詩名物解》一書。在該書中蔡卞將王安石《字說》和《詩義》中的經義理念運用發揮,與王安石的變法理念、人生哲學、倫理觀念一脈相承,代表著北宋新學學派在《詩經》名物學史和宋代《詩經》學史上的價值和影響。故後世認為他是王安石新學的主要傳承人之一。

此外,蔡卞在繪畫發展上也有影響。他與兄長蔡京不僅一同編撰過《宣和書譜》20卷,還有《宣和畫譜》20卷。此畫譜不僅是宋代宮廷繪畫品目的記錄,而且還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對於研究北宋及以前的繪畫發展和作品流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宣和畫譜》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不乏有蔡卞這樣明珠遺落的憾事。但也正是這種遺憾,讓他的身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變得更加神秘,更加令我們充滿想象,也為我們重新研究發掘蔡卞的書法歷史價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中華書脈·被聲名耽誤的書壇大咖:蔡卞

下期預告:

下一期文章將為您帶來

“中華書脈·南渡詞人書家:葉夢得”

本文已在本心書法APP中發佈,

各大應用市場搜索“本心書法”即可下載。

微信搜索“本心視界”關注訂閱號,獲更多書法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