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蔡卞

蔡卞(1048-1117年),字元度,北宋興化軍仙遊縣慈孝裡赤湖境(今楓亭鎮東宅赤嶺村)人,系北宋權臣蔡京胞弟、名臣蔡襄族弟。仙遊楓亭蔡氏是儒林門第,一族子弟自小刻苦攻讀,好學上進。蔡襄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王拱辰榜進士,四年後景祐元年(1034),蔡京、蔡卞的父親蔡準與蔡襄的親弟蔡高兩人同中張唐卿榜進士。神宗熙寧三年(1070),蔡卞與其兄蔡京同科中葉祖洽榜進士,分別奪得甲科第九名與第十三名。蔡卞投身變革,廉潔恤民,歷任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知州、尚書左丞、樞密使等職,乃王安石女婿。去世後朝廷追贈為太傅,諡號“文正”。他也是北宋書法大家,所書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受到大書法家米芾推崇,書法代表作有《雪意帖》、《致四兄相公尺牘》等。

投身變革,廉潔恤民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楓亭塔斗山,圖:czx517

蔡卞出身於儒林門第,小時聰穎敏悟,就讀於楓亭塔斗山青螺草堂(後易會心書院)。他學識淵博,滿腹經綸,才華出眾,名聞鄉里。他讀書過目不忘,能把《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本倒背如流,《四書》、《五經》經典也爛熟於心,且史籍方誌、百家雜說、國家法典無不瀏覽殆遍,觸類旁通。

神宗熙寧三年,蔡卞與其兄蔡京同登進士後,於1071年初授江蘇江陰縣主簿。蔡卞赴任不久,遇見富豪欺壓百姓的惡舉。江陰本地大富豪顧新元等人,取不義之財,趁著青苗不接之際,剝削百姓。他們利用百姓急切需要種子栽種的心情,以比平時高出一倍的利息將穀物借給百姓,百姓雖然氣憤,但是種植莊稼是農家的大事,只能忍痛接受。蔡卞體恤民情,即令開倉借糧,落實王安石的青苗法,將穀物借給百姓以解燃眉之急。因為大力支持新法,為人剛直,蔡卞受到王安石的器重,成為王安石得意門生,還被王安石招為女婿。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圖:czx517

哲宗即位後,蔡卞升任禮部侍郎。他出使遼國,遼人很熟悉他的名字。恰巧蔡卞染上寒病,遼國的接待者受命用白馳車拉他,並說:你乘坐白馳車,是特殊的禮節了。出使遼國後,他以龍圖閣待制的身份擔任宣州知州,後轉江寧府,歷任揚、廣、越、潤、陳五州知州。出知廣州時,當地寶物繁多,但他為官廉潔,一無所取。等調到越州,蔡卞因政聲卓著,夷人得知他要離開,就用薔薇露灑在衣服上為他送行。

紹聖元年(1094),他重新為中書舍人,兼任國史修撰,任翰林學士。紹聖四年,擔任尚書左丞。蔡卞既是王安石的女婿,也是變法新政的堅定擁護者,被世人視為位列王安石變法派的主將,於是受到舊黨攻擊,也受到異議。徽宗即位後,受諫官彈劾,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江寧,連續貶官為少府少監,分管池州。

與兄不合,諫阻童貫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圖:czx517

到第二年,蔡卞被徽宗重新任用,起知大名府,徙揚州,召為中太乙宮使,後擢知樞密院事,擔任樞密使,負責邊防、軍備等機要事務。此時蔡京擔任宰相,蔡卞贊成蔡京和宋徽宗收復鄯廓等地,進為金紫光祿大夫。不過在政事上,蔡卞的主張也多與蔡京不同,不盡贊同蔡京的行為,導致他掌管的樞密院與蔡京的中書二府政事常有不合,因此受到蔡京的詆譭。特別是蔡卞反對蔡京重用童貫,與童貫聯手掌握軍政大權,得罪蔡京。蔡京以徽宗旨意擬任童貫為陝西制置使,蔡卞頗有先見之明,反對任用宦官。右丞張康國引以李憲的先例時,蔡卞反駁說:任用李憲已非好事,李憲尚且稍微懂得用兵之道,童貫更是沒有軍事才能,屆時他定會貽誤邊防大事。可是徽宗還是命令中書執行,蔡京也在徽宗面前詆譭蔡卞,排擠蔡卞。於是蔡卞請求辭官,徽宗就讓他以資政殿大學士出任河南知府。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蔡京像

當時術士張懷素惑言謀亂,被朝廷誅殺,但蔡卞與他結交友好,再次受到牽連而降職。但不久他被加官為觀文殿學士,任為昭慶軍節度使,入朝為侍讀,進升為檢校少保、開府儀同三司,調為鎮東軍節度使。1117年,蔡卞告假返鄉祭祖,在途中去世,享年70歲,贈太傅,諡文正。南宋建立後,去世後的蔡卞受到胞兄蔡京的牽連,高宗趙構採納諫議大夫任伯雨諫章,將蔡卞貶為寧國軍節度副使,1135年又將蔡卞貶為單州團練副使。

書法大家,米芾推崇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米芾

蔡卞既是是北宋的宰輔,還是一位書法大家。蔡卞書法圓健遒美,有兼人之力。《宣和書譜 》稱其“自少喜學書,初為顏行,筆勢飄逸, 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長於大字”。 蔡卞勤於習練,晚年雖居高位,但書寫不倦,對於稍親厚者,必自書簡牘。

雖然後世因蔡卞為人而忽視他的書法,史料對其書法作品和書法思想記載不多,書法作品流傳也不多,但在二王書風“嚴重”感染的北宋書壇,蔡卞卻是個特例。他擅長行書,又長於大字,受柳公權、李邕影響較大。其人不光精於“貼”,且善於“碑”,所作之字,神氣充腴,穩重含蓄,風度典雅,有晉人之瀟灑,唐人之發度,又有宋人之靈展。他的《致四兄相公尺牘》,蘊含禪機,筋脈舒展,神閒氣清,韻致婉潤,風雅縱逸,精神傳世。蔡卞尚意,大書法家米芾稱讚他“頗得筆法”。人們可從其流傳下來的《孝女曹娥碑》、泰山石刻《楞嚴經偈語碑》等代表作得以窺見。在靈性之追求中,頗得筆法的蔡卞,與自出新意的蘇軾、高視古人的黃庭堅、蕭散奇險的米芾一樣,都在力圖表現自已作品標新立異的姿態,講究筆墨情趣,使學問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間,給人一種精神自由的審美意境。

北宋宰輔,王安石女婿,與胞兄蔡京政見相左,系一代書法大家

《致四兄相公尺牘》

可見米芾所謂“卞得筆”,實有其深刻依據。據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記載,蔡京有一次問米芾,當今能書者有幾?米芾回答說:自晚唐柳公權到蔡氏兄弟。雖說米芾對蔡京可能有諛頌之詞,但他對蔡卞推崇備至,讚譽極高,能夠跟晚唐柳公權相提並論,蔡卞的書法自有大家之態。

參考《宋史·蔡卞傳》、《興化府志·人物列傳十三》等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