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那些關於聖旨的有趣事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宮廷太監手捧一卷金燦燦的皇綾,宣讀聖旨的場景。

每一道聖旨都是一種古代文化的積澱、一段歷史真實的縮影、一個時代的折射,它是研究封建官僚制度的典冊,是一個王朝由興轉衰的見證。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關於聖旨的有趣事

頒佈聖旨

真正的頒旨過程頗為複雜,先由相關部門擬定好內容,刊刻後才能準備頒旨。以清時期為例,聖旨中有重大事件宣佈時,工部、禮部等要在天安門前搭設宣詔臺、龍亭等。頒旨當日,皇帝在太和殿召見百官,由大學士手捧聖旨,交給禮部堂官。在鸞儀衛護送下,禮部堂官將聖旨放置於龍亭中。已然等候在外的百官行三叩禮,鸞儀衛再將龍亭迎至天安門城樓上。至此,宣詔官才能取出聖旨,當眾宣讀。最後,百官再行三拜九叩禮。

聖旨宣讀後,依程序移交禮部,鏽刻後頒行全國。聖旨傳至各地,亦有一套複雜的迎接流程,如文武官員要穿朝服跪迎,老百姓也要伏於道旁等候。宣己時,少不了又是幾番三拜九叩。如果頒訊官故意延誤,不能在限期內將聖旨帶到指定地區,將受重罰。由此可知,聖旨從內容到傳達,代表的都是專制皇權。

最早在聖旨開頭使用“奉天承運皇帝召曰”八個字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奉上天之命而承世運之道的皇帝下詔書說”,意即皇帝所做一切,都是遵從上天意旨。

“詔曰”是詔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須佈告天下臣民時使用。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關於聖旨的有趣事


“制曰”是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以“奉天承運皇帝,制曰”開頭。制曰只為宣示百官之用,並不下達於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誡意思,皇帝在給官員加官進爵時使用,告誡官員要戒驕戒躁,再接再厲,不要驕傲自滿。

至於古裝劇中聖旨結尾的“欽此”二字,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多見。為什麼宣讀時會出現“欽此”呢?這是因為,宣讀逾旨的大臣需要用一個詞語來表示結束,欽此的作用相當於今天的“句號”加“後引號”,表示皇帝的盼咐、批示結束。念上“欽此”兩字跪拜的人就可以起來了。

聖旨一般一式兩份,一份是放在皇宮中,由相應機構負責保管,作為存檔或備份,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聖旨和編寫史書;另一份聖旨就被官員們保存在家中,一些官員還會將聖旨供奉在祠堂裡,

因為這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關於聖旨的有趣事


聖旨長這樣

聖旨作為帝王佈告臣民、委任官吏、冊封宗室、表彰功德、告渝外邦的一種專用的文書形式,起源於商周,規制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最後完善於明清,現存明清聖旨數量最多。

聖旨的規格沒有明確規定。即使在同一朝代也會不一樣,長的可達5米,短的也有2米左右,寬度一般都為33釐米。聖旨的撰寫,明清時期由翰林院的“庶吉士”(負責起草記書,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完成,這些人的行文水平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民國教育之父蔡元培都曾是“庶吉士”。用途不同,聖旨的規格就不同,具體的規格恐怕是要專管聖旨或者皇室內部人才清楚。

聖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根據明、清兩朝的定製,給五品以上官員的聖旨顏色相對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顏色一般為單一的純白綾。需要說明一下的是,聖旨的顏色不是染上去的,也不是布料拼接而成,而是一氣呵成直接織就出來的。我們在電視劇

中所見的都是明黃色的聖旨,那只是為了增加戲劇色彩罷了。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關於聖旨的有趣事


假傳聖旨?Impossible!

假傳聖旨沒那麼容易。聖旨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誌,有些聖旨還有另一個防偽絕招——聖旨的緝布上印滿了祥雲圖案,就像今天的防偽水印一樣,而且所有的聖旨開頭的第一個字,必須寫在右上角第一朵祥雲上。

另外,聖旨是中國古代帝王權力的展示和象徵,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依此也可以辨別真偽。聖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為上好蠶絲製成的絞錦織品,一些材料還是由番邦進貢,或只有皇室才能用,因此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偽造聖旨的。看來,防偽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聖旨“皮”一下,很開心

  • 史上最早倡導“光盤行動”的聖旨

雍正發過一次關於剩飯的聖旨:“諭膳房,凡粥飯及餚撰等食,人不可食者,則哺貓犬;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雍正規定,剩下的飯不能扔,留給貓狗吃,貓狗吃剩也不能扔,曬乾喂鳥吃。三年後,雍正又因為糧食浪費下了一道聖旨,大意是:以後御膳房煮飯,寧可少放點米也不要多放,不然吃不完浪費。在煮飯時看到米粒掉到地上,要趕緊撿起來,一粒都不許扔,如果讓他發現有人敢浪費糧食,一定要重罰。

身為一國之君,對糧食能夠節儉到這種地步,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我們怎好意思浪費呢?

  • 史上“最動情”的聖旨

成吉思汗曾給73歲的丘處機發了一道這樣的聖旨:“丘神仙你春月行程別來,至夏日路上炎熱艱難來。沿路好底鋪馬得騎來麼?路里飲食廣多不少來麼?你到宣德州等處,官員好覷你來麼?下頭百姓得來麼?你身起心裡好麼?我這裡常思量著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這道詔書中,絲毫沒有提到任何軍國大事,而是對丘處機一路行程噓寒問暖,足可見“一代天驕”與“丘神仙”非一般的友情了。

  • 史上最霸氣的聖旨

大明王朝建立之初,社不穩,經常有寇騷擾沿海,地方官吏上奏摺問怎麼辦,朱元璋一道聖旨說:“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

簡直帥氣得不要不要的!完全的霸道總裁範兒有木有?

  • 史上最浪漫的聖旨

漢宣帝劉詢為了能立曾經和自己一起共患難的許氏為皇后,下了一道含義隱晦的詔書:我在貧微之時曾經有一把舊劍,現在我十分想念它。啊,眾位愛卿能否為我將其找回來?

這是中國歷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詔書,也是皇帝對貧女不離不棄的許諾。許氏妥妥地開啟灰姑娘的模式有木有?正所謂,贏得了你,便贏得了天下!

聖旨是朝廷大事的發佈機,是皇帝政興政亡的宣言書,其內容和制式體現了封建歷史王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意志。古代聖旨流傳到現在,雖然已經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功能,但每一道聖旨中,都蘊含著鮮活的歷史信息,成為當代人研究歷史變遷和人物生平的第一手資料,可謂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