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如今管教孩子,尤其是習慣培養方面,經常讓很多家長束手無策,有時甚至還會有強烈的挫敗感。

於是,為了讓孩子聽從教導,有些父母會借用物質獎勵作為激勵,制定一套“獎勵機制”使孩子表現出良好行為。

比如當孩子表現較好,按時寫作業,按時起床睡覺,聽父母的話不挑食,不亂扔玩具等,就會承諾給予物質獎勵,用來推動孩子繼續實行。

剛開始好像大多數孩子都能遵守得很好,父母也覺得這樣的教育方法有效,但時間一久,孩子就對獎勵不感興趣了,父母不讓做的事他們會偷偷去做,對要做的事情則是能逃就逃。

獎勵機制完全失效,於是父母又陷入了強烈的挫折感中。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因此,有些專家認為用“獎勵”的方式管理孩子並不是一個好方法,甚至聲稱這是“賄賂”孩子,還不如從小培養孩子們的“自驅力”和“自控力”。

但這就相當於一竿子打死一船人,獎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畢竟孩子還這麼小,哪裡來的自控力呢?總不能每天跟在孩子身後嚴加看管吧?這樣就是孩子不累,自己也先累趴下了。

想了解獎勵機制的正確用法,我們需要先了解以下知識。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01獎勵為什麼會失效?

1)一味用物質填補,導致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Westemers effect)指的是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如果外在報酬和內在報酬兼得,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使之變低,動機強度成為兩者之差。

比如,孩子可能會為了多看一集動畫片而認真完成作業,但很快,單單看一集動畫片就無法再引起孩子們的興趣,不會讓他們的大腦產生興奮,需要更多的獎勵。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專家認為獎勵機制雞肋的原因,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貪心”,想要的東西越來越多。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最初的獎勵機制已經讓孩子們感到厭倦和麻木,最終徹底失去作用。

而且,用這種方式來激勵孩子,就等於在變相告訴他們:一切事物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物質財富是生活的真正價值。

這樣的價值感,對他們以後的人生都會有負面影響,不可小覷。

2)交換獎勵,模糊了激發內在動機的目的

如果家長總是機械性地跟孩子做交換獎勵,危害將會更加嚴峻,比如按時寫完作業就能看電視。

因為這樣的獎勵會讓孩子們產生認知錯誤,讓他們分不清事情的重要性,認為看電視才是最終要實現的目標,而按時完成作業則是達成目的的一種手段。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就像闖關遊戲中那些障礙關卡一樣,“按時完成作業”成了阻礙他們的“關卡”,而“看電視”則是最終獎勵。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可想而知,當孩子們的能力變強大,他們可以直接“繞過關卡”達到目標,會怎樣做呢?

我想,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放棄“作業”的努力,直接用更簡單的方式,偷偷去看,這明顯省力多了。

之所以會如此,其實涉及到孩子的大腦運作,想破解更要從這個方面出發。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02大腦的獎勵系統是怎樣的?

大腦獎勵系統,在大腦內部的腹內側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特徵可分為以下幾點:

1)渴望讚美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的讚美,這比物質獎勵更重要,在馬洛斯需求層次裡屬於更高的存在。

當大腦的獎勵系統受到了刺激,大腦就會對“我希望”的事情著迷。

當大腦發現有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它就會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腦內分泌物,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也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和人的慾望、感覺有關,它傳遞興奮和開心的信息,還與各種上癮行為有關)。

當釋放多巴胺的區域活躍,它會指引你下一步的行動,帶來的是慾望和期待,而不是快樂和滿足。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大腦的催產素,也就是護士神經肽,是一種“信任激素”,同樣與大腦所產生的多巴胺分泌有關。

當大腦被某件事物所吸引,我們就會感到快樂。人們都不喜歡有危險性的東西,都喜歡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此大腦會自動產生多巴胺,從而吸引我們進行下一步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獎勵系統”。

2)喜歡被公平對待

大腦會察覺一件事情是否公平,當它覺得公平時就會覺得快樂,察覺到不公平時就會失落、生氣。

就像有100塊錢,3個人分的話你只分到30塊錢,肯定會感到不公平,生氣;可如果4個人一起分,每個人只有25塊錢,你反而會覺得開心,因為大家都是一樣的。

3)更樂於付出,給予,而非索取

簡單舉例來說就是,以前幫過你的人會再來幫你的概率,和你幫助的人來幫助你的概率相比更大。這其實是由大腦決定的,屬於普遍心理。

就像戀愛過程中,你的付出被對方認可的話,大腦會產生更多的多巴胺,原始獎勵系統得到增強。

於是,大腦獎勵在給予的過程中被激活後,接下來你會更進一步給予,這就反映了愛與歸屬感。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然而,大腦多巴胺產生過多或過少,都不利於人體的健康,維持適中才是一門學問。

科學研究表明,多巴胺產生過少會使人抑鬱,嚴重的會導致帕金森氏症;而多巴胺產生過多就是我們常見的容易上癮,意志不堅定,容易陷入誘惑中。

其實,多巴胺並不能讓我們直接獲得快樂,它僅僅只是起到一個激勵作用,但這種激勵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們的執行能力。

如果覺得孩子的習慣養成太困難,用很多招都不好使,可以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03如何根據大腦獎勵系統,制定合理的獎勵機制?

1)充滿驚喜的物質獎勵

物質獎勵並不是毫無優點的,它見效快,效果更明顯。

如果告訴孩子,只要他能完成某一件事情,就會得到物質獎勵,他們會表現得很興奮,並且迅速積極地行動。

這樣就能使家長更快達到想要的結果,獲得更高的效率。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比如和孩子約定不挑食,多吃青菜就能得到一顆糖,按時睡覺就能多看一集動畫片,這樣的物質激勵是很給力的。

但物質獎勵也有很多缺點,前面也大致介紹過,用太多會讓孩子們失去興趣,時間久了就會感到厭倦,最終失效。

因此,生活中,我們可以適當運用物質獎勵,但要注意讓孩子保持新鮮感,猜不到接下來會獲得什麼。

2)精神獎勵是主體

精神獎勵並不像物質獎勵那樣需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東西,僅僅只是一個鼓勵,所以成本極低,作用過程也比較長。

但它會給孩子一個長期的積極暗示作用,激發出內在動力。

只要家長不斷堅持,孩子們會為了這個鼓勵保持努力,這是一個持久的過程。

比如當他認真完成作業時,給予表揚;當他得到老師表揚時,祝賀他;當他幫你做一件小事時,感謝他……

這樣他才有更多動力積極完成很多事情,由內而外形成好習慣。

孩子習慣養成太困難?從大腦的獎勵機制入手,將會事半功倍

當然,精神獎勵也有缺點,它容易讓孩子產生免疫,畢竟這只是一個抽象的表達,家長很難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精神獎勵。

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有充分把握,並且不要長時間對某些事情只進行口頭獎勵,還要加入其它東西

,否則孩子會覺得沒趣,從而徹底免疫。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方法都有缺點,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要中庸利用,教育孩子時相結合,才能夠既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又激勵他的精神需要。

具體應該如何去做,需要家長在生活中不斷摸索,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方法,但不要一味否認獎勵機制。

奶寶育兒堂,為0-13歲孩子提供專業的教育指導。關注我,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完美型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