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瑣記》裡記的都不是瑣事,而是魯迅思想形成和發展中的關鍵大事


《瑣記》裡記的都不是瑣事,而是魯迅思想形成和發展中的關鍵大事

在兩位神醫的共同努力下,父親的身體終於完全垮掉了;在衍太太的最後一番折騰後,父親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魯迅的心裡充滿了愧疚,覺得衍太太讓自己做的事,是自己對父親做了最大的錯事。

在《瑣記》一開始就從衍太太入手,很顯然他是帶著憤怒的,但又有著太多的無可奈何,感覺遍體鱗傷,倍受屈辱,卻當時又不知如何反抗。“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青,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彷彿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相信這樣一種有口難辯的經歷,很多人都有。“決不打小報告”的衍太太,用她的偽善和惡毒終於逼迫魯迅不得已,只能選擇逃走。家境的變化,又讓他的選擇面很小,只能去尋為S城人所詬病,又不收學費的新式學堂。

南京雷電學堂是徒有其表,學習的內容都是皮毛,甚至是換湯不換藥的,做的各種論文也是紙上談兵的空談,培訓的實際效果自然也可想而知,都給人一種“烏煙瘴氣”的感覺,難以滿足魯迅求知的心。進入礦路學堂後,他接觸到了一些新鮮事物,尤其當他花五百文買《天演論》並如飢似渴地閱讀的情景,表現出探求真理的強烈慾望。通過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了進化論及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對進步青年的影響,終於走上了與封建主義決絕的道路。

國內的情況大概是行不通了,於是就選擇去日本留學,而前途又會如何呢,魯迅用了一個祖母哭得死去活來不讓孫子去留學,一個曾遊歷過日本的前輩不靠譜的建議這兩件瑣事,來暗示此行的結果同樣讓人擔憂。

總而言之,《瑣記》雖題名為瑣記,既有兒時的痛苦記憶,也有成年之後的過濾淨化,記得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瑣事,也都是魯迅思想形成和發展中的關鍵大事,是那個時代社會的一個縮影。魯迅用一種幽默、輕鬆的筆致來寫自己幾年中飄泊、流宕的感受,希望用這種幽默的方式使得壓在心頭的飄泊之沉重與疲憊得以緩解,但貫穿始終一成不變的是對時局的關注,對小人、偽君子的打擊,對中國前途的擔憂和他不屈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