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中國將要面臨怎樣的世界?


疫情之後,中國將要面臨怎樣的世界?

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可能是100年來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大流行病。至北京時間5月5日,全球有211個國家和地區存在確診病例,全球確診病例超過366萬人(包括中國8.44萬人),死亡超過25. 2萬人(包括中國4643人)。如果從感染病例數和死亡人數看,美歐國家是此次疫情最大的受害國——美國死亡6.99萬人,意大利2.9萬人,西班牙2.56萬人,英國2.87萬人,法國2.52萬人,德國7116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不僅造成全球大量生命死亡,嚴重衝擊全球經濟,還將顯著改變國際地緣政治格局,進一步重塑被逆全球化潮流顯著改變的世界。

從疫情中各個國家的表現可以看到,各國在面對病毒疫情衝擊時,並不象過去面對重大天災時,表現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守望相助”等共同價值觀,而是陷入了與人類現代文明極不相稱的相互爭吵和攻擊中。隨著疫情在海外造成的損失增大,作為疫情最先爆發地的中國,日益成為多個國家(尤其是美歐國家)和團體攻擊的靶子。

從公開信息來看,西方對中國的攻擊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1)中國政府在疫情早期隱瞞信息,沒有向世界及時發出預警,導致疫情蔓延世界。其中,李文亮醫生因“吹哨”被訓誡、1月20日之前湖北及武漢官方十幾天的沉默期,是被反覆提及的“把柄”。(2)中國的病毒實驗室製造了新冠病毒,而病毒擴散來自實驗室洩露。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國務卿蓬佩奧多次公開表達這一觀點。(3)中國輿論傳播關於疫情的虛假信息,而這種傳播行為很可能來自官方授意。比如懷疑美國軍人將新冠病毒帶到了武漢,甚至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都傳播了這一謠言。(4)鑑於中國防控疫情不力,導致全球蔓延,部分國家的部分地區提議向中國提起訴訟並要求賠償。(5)以美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部分西方國家提出要對病毒源頭和疫情最初爆發進行獨立調查。此外,美國還指責世界衛生組織(WHO)過於以中國為中心,受到中國的影響。

上述針對中國的攻擊並非全部得到西方認可,比如關於“新冠病毒是中國實驗室製造”的陰謀論,就遭到包括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博士在內的全球多位專業人士的反對,《柳葉刀》(LANCET)、WHO等專業機構都否認了這一陰謀論。美國《紐約時報》日前也報道,美國政府正在向情報界人士施壓,要求他們支持病毒是源於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說法,但目前還沒有任何公開的證據能夠證明該說法。

面對來自西方世界的攻擊,感受到壓力的中國外交部門、官方媒體、宣傳部門和民間輿論,加大了回擊國外批評的力度,多個官方媒體火力全開。央視罕見地連續數天在新聞聯播中點名痛批蓬佩奧,指責他散播政治病毒,正把自己變成“人類公敵”。《人民日報》直接點名稱,“蓬佩奧和班農,真是一對撒謊成性的活寶”,並批評班農四處兜售“中國實驗室製造病毒”、“中國責任論”、“中國賠償論”之類的陳詞濫調,大有把“疫鬧”進行到底的架勢。

在中國看來,中國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防疫物資,無保留地分享了抗疫的知識,不應該承擔這些“罪名”。據中國海關統計,僅3月1日至4月30日,中國共驗放出口的主要防疫物資包括:口罩278億隻,防護服1.3億件,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7341萬人份,紅外測溫儀1257萬件,呼吸機4.91萬臺,病員監護儀12.4萬臺,護目鏡4363萬副,外科手套8.54億雙。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能接受西方少數政客和媒體的“潑髒水”。

毫無疑問,中國與西方世界在疫情之中的關係在複雜化,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比疫情之前進一步惡化,一種“圍毆中國”的糟糕局面正在形成。展望疫情之後的世界,中國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呢?安邦諮詢(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今後中國的地緣政治挑戰將主要來自與美國和歐盟關係的變化。

第一,美歐等西方國家將會基於不同的政治需要,極力強調“中國責任”、“中國犯錯”。從迄今的疫情防控來看,美國和歐洲多國都不同程度存在應對不力和協調混亂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超過越南戰爭的死亡人數以及超過3000萬人失業,這是一個極大的政治責任,直接威脅特朗普的連任競選。就此而言,美歐多國都有向中國“甩責”的政治需要,這是美歐“圍毆中國”的重要原因。

第二,中美關係已處於30年來的最低點,美國政府和國會將對中國打出多張地緣政治牌。美國已經再度打出“臺灣牌”。據美國福克斯新聞(FOX NEWS)透露,特朗普政府內部正傳閱草案,計劃推動中國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工作,以抗衡中國的影響力,懲罰世衛太過以中國為中心。據稱澳大利亞已表態支持,美國政府正在尋求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支持。世衛5月4日表示,臺灣能否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取決於194會員國。目前已有2個國家提案,將在5月18日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由成員國們辯論臺灣參與議題。很顯然,這是中國即將面臨的一場硬仗。此外,香港問題、南海問題都是美國擁有主動權的地緣政治牌,摩擦的熱度和持續時間,都取決於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

第三,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將走向“現實主義”。在過去兩年美國發起全球貿易戰階段,中歐關係存在相互增進的戰略性機會,這也是安邦諮詢(ANBOUND)一直倡導的“1+3”新地緣經濟格局理念。在此次疫情之中,中國主要支持的國家也是歐洲國家。但是,這一切在地緣政治層面似乎沒有收到效果。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支持針對疫情的調查必須涵蓋中國;歐盟外長外交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JOSEP BORRELL)5月4日在接受法國《星期日報》訪問時指出,歐盟過去對中國“有一點天真”,但今後將變得更加現實(EUROPE HAS BEEN “A LITTLE NAÏVE” IN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BUT ITS APPROACH IS BECOMING MORE REALISTIC)。博雷爾對中歐關係的新定位是,中國既是經濟夥伴,也是“系統性的對手”(SYSTEMIC RIVAL)。歐盟和中國均主張多邊主義,兩者好像站在同一陣線,但實際上雙方對全球治理的理解並不相同,特別在危機時期。他指出,歐盟支持以聯合國為中心的有效多邊主義,但中國是有選擇性的多邊主義,二者基於對國際秩序的不同理解。

第四,美國不會聽任中國與歐盟結成有戰略意義的關係,不管這種關係在經濟貿易還是在其他領域。我們注意到,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MARK ESPER)5月4日接受《意大利時報》(LA STAMPA)專訪時,被問及中俄是否嘗試通過馳援抗疫來增加在意大利的影響力,埃斯珀說:“(美國)意識到部分(國家)會嘗試把這波疾病大流行,當成投資關鍵產業和基礎建設的一種方式,長期而言對安全會有影響”,他表示,“潛在對手幾乎一定會用本身的吸引力,來推動自身利益,並在北約組織與歐洲製造分歧。”很顯然,美國對中歐關係及中日關係改善,以及由此帶來的地緣政治格局變化,表示出了高度警覺。此次疫情全球大流行引發歐洲對中國的態度變化,將成為美國阻礙上述關係發展的一個契機。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奪走了20多萬人的生命並嚴重衝擊了全球經濟,而美國和歐洲國家是此次疫情的最大受害者。這次本質上是“天災”的疾病大流行,將會在客觀上促使美歐改變對中國的看法。我們認為,一場“圍毆”中國的格局已經形成,雖然歐洲與美國的立場不同,參與度也可能與美國不同,但歐洲不會置身事外。要強調的是,這不是什麼新冷戰,也不是什麼秩序競爭,就是基於政治利益的一場“圍毆”。中國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並要冷靜地做好準備,要擺脫陳舊的思維框架,制訂出有創意的、專業的應對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