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履职:吹响脱贫攻坚“监督哨”


“疫”线履职:吹响脱贫攻坚“监督哨”

在脱贫攻坚中,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调动贫困群众要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是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注的问题,也是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法律巡视”的利剑高高举起,就必须落地有声。

3月6日,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强力推动的关键时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在贵阳行。“疫”线履职,脱贫攻坚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交的《关于执法检查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确保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

“法律巡视”落地有声

2019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省人大常委会六个执法检查小组分别赴九个市州和贵安新区对《贵州省大扶贫条例》《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依法推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议》(以下简称《条例》《决议》)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我省各级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执法检查中,各执法检查组聚焦问题,沉到一线深入研究脱贫攻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抓住关键环节,就《条例》《决议》实施执行中具有普遍性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全面掌握情况,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可行建议和解决办法,切实增强执法检查实效。同时,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采取临时抽查、随机抽样和个别暗访等多种方式,尽可能了解和掌握法律、法规实施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9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执法检查报告,围绕增强法治扶贫意识、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两不愁三保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实招。

眼下,贵州全省各地正抓住农时不负春光,采取超常规举措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全力抢抓农时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确保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人民政府整改落实执法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建议,是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强力推动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报告很实在,反映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些数据应与‘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比如农村危房、老旧房的改造到底完成的进度是多少,离全面完成脱贫任务还有多少。”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副秘书长王贵审议时说。

激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考察人与物的区别指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在脱贫攻坚中,如何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调动贫困群众要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是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注的问题,也是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委员们重点关注的内容。

“用大扶贫条例来保障大扶贫工作,用制度来推进大扶贫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盛荣说,“大扶贫工作不仅着眼现在,更要着眼未来,把输血功能变为造血功能,把农民内生动力激发出来。”

落实“进一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主动脱贫意愿”意见,根据报告,强化扶贫扶智方面,实施农民全员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1人熟练掌握一门实用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发挥扶贫车间和扶贫基地作用,建立扶贫车间1195个、吸纳就业5.4万人(贫困劳动力2.22万人),建立扶贫基地477个、吸纳就业13.18万人(贫困劳动力1.76万人)。

强化扶贫扶志方面,鼓励贫困群众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营造光荣脱贫、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同时转变扶持方式,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发挥村规民约的村民自治作用,改变农村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

“扶贫扶志和扶智的问题,对象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有心有力,这可以放心;第二种是有心无力,要重点关注;第三种是有力无心,要用好帮扶政策。”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贵州省委专职副主委彭剑鸣说。

“脱贫攻坚进入后扶贫时代,要提前谋划、思考扶贫方式转变的问题。认真研究,总结一些好的基层经验。从体制机制入手,更加注重发挥基层和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注意发挥村一级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壮大村集体经济。”省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韩佐芝说。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脱贫事业,省人大常委会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宣传,增强法治扶贫意识”,落实情况如何?报告指出:“利用新时代学习大讲堂学习平台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宣传,2019年开展培训116期、培训343万人次”“组织3659个先进村结对帮扶3851个重点贫困村,推动广大脱贫攻坚干部在学中干、干中学,攻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同时,深入实施贵州省法律援助精准扶贫项目,继续安排20家律师事务所结对帮扶全省20个极贫乡镇和威宁、晴隆两个贫困县。2019年以来,20家结对帮扶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宣传、培训、讲座等221场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3922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63件。深入开展法治扶贫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面向全省招募“法治扶贫”律师志愿者,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法律帮助。

夯实市场化导向的产业扶贫根基

3月以来,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村民刘继德每天一早就赶到离家几百米的德昌祥中药材繁育基地,施肥、除草。靠着这一份工作,刘继德年收入就有4万多元。

仅仅在几年前,刘继德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守着田土种水稻、种玉米过日子,闲暇时节外出打工。2018年,贵州德昌祥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入驻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羊昌发展白芨直播育苗基地,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

不到两年时间,中药材繁育基地已从10亩发展到100余亩,覆盖羊昌、平坝两村,刘继德成为基地固定员工,家门口当起“上班族”。“现在不一样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过越好。”刘继德说。

在贵州这场解决千百年来绝对贫困问题的脱贫攻坚大战中,我们看到,像刘继德一样,有公司带动的贫困群众,很多都实现脱贫致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关键是以市场思维形成稳固的扶贫产业链,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必不可少。

省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产业发展市场主体不足,可持续发展受限。尤其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明显感到市场主体不足,对市场需求和销售缺乏起主导连接作用的企业,连接生产和市场的企业小而不足。多数地区产业发展“短、平、快”产业多,长效产业发展较少,市场竞争力较弱。对此,省人大常委会建议:进一步培育农村经营主体和支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问题?根据报告,一是做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共引进184家龙头企业。二是培育壮大省内企业。目前,经初步认定,10家企业达到国家级龙头企业评定标准,77家企业达到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标准。三是规范合作社发展。对68584家合作社进行逐户调查核实,目前贫困村合作社16368家,占合作社总数的23.9%。合作社实有资产总额1364.1亿元(其中固定资产261.6亿元),流转土地面积641.8万亩。贫困户(含已脱贫)112.6万户、375.4万人参加合作社。

发展扶贫产业,最终要让贫困群众受益,在产业中实现增收目标。

“疫”线履职:吹响脱贫攻坚“监督哨”

发展扶贫产业,最终要让贫困群众受益,在产业中实现增收目标。图为省人大代表田秀珍带头发展的养殖业。(铜仁市农信社供图)


“突出利益联结”“突出产销衔接”“突出资金筹措”,这是有关部门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进一步增强农村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建立完善产业带富和抗风险机制”意见建议的三个举措。

根据报告,突出利益联结方面,贵州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全面引导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份额。目前参加合作社成员241.6万户、776.7万人;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乡镇1361个,试点村7241个,其中贫困村3358个;通过“三变”改革试点,促进试点村人均增收629.3元,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38.4元。

同时,突出产销衔接,2017年以来“黔货出山”累计销售超过800亿元,省内公共机构对贵州农产品采购率达到60%以上,在贵阳各农产品物流园、154家惠民生鲜超市、30个社区智慧微菜场设立扶贫销售专区,充分帮助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进入贵阳市场。突出资金筹措,坚持产业发展资金80%以上分配下达贫困县,安排16.34亿元专项资金投入12个特色产业。12个特色产业全部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

“产业发展要切实抓好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全产业链的链接,防止产业雷同的无序竞争,保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稳定发展。要切实重视扶贫资金滞留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做好问题分类,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追责力度,保护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杨云审议执法检查报告时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

三月的春天,大方县瓢井镇坪兴村羊肚菌种植基地里,上演着春天丰收的景象。去年年底种下的羊肚菌已经陆续成熟,一朵朵鲜嫩肥厚的鲜菌破土而出。一周前,325个羊肚菌种植大棚陆续开采,可以持续采到5月份,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00余万元。

羊肚菌产业的发展也让许多“土里刨食”的种植户心生喜悦。“家里的土地都流转出去咯,在基地务工一个月赚得2000多元,比自己种庄稼好得多。”坪兴村村民陈开文说,他每年可以拿到土地流转分红和固定务工费,通往小康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省人大常委会根据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协调推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意见建议。

根据报告,省人民政府落实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县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继续将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将持续稳定增收和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并结合实际制定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相关方案。

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继续执行脱贫攻坚主要政策,保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力度不减、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减,确保扶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摘帽不摘帮扶是重要举措,33个已摘帽县共有3264名第一书记和1.5万名驻村干部继续留驻,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村全覆盖,保持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的结对关系。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组织各地特别是已摘帽县全面排查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短板、强弱项。对脱贫后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返贫的群众,及时予以帮扶。

强化综合保障性扶贫。制定《贵州省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方案》,强化社会救助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168.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保障范围,把19.8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纳入城市低保,对33万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为5445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疫”线履职:吹响脱贫攻坚“监督哨”

惠水经开区安置点的搬迁户在新家一起写春联过大年。


建立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开展脱贫攻坚全面筛查,适时掌握脱贫攻坚动态底数,确保应扶尽扶。开展“两摸底一核查”工作,对“脱贫不稳的贫困人口”和“收入水平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人口”进行摸底。总结推广防贫监测预警机制,对符合条件的新识别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及时帮助补齐短板,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或出现新的贫困人口。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坚持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组织构架上,组建了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两个并行的领导机构,统筹协调两大战略重要工作。在重大项目安排上,充分考虑解决当前脱贫攻坚重大任务与实施长远乡村振兴的重大工程相结合。在政策衔接上,把脱贫摘帽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优先扶持,保持扶贫政策和支持力度连续稳定,用乡村振兴措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群众生产生活改善。

用好扶贫资金 保障民生幸福

在平塘县新光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茶农们享受到茶叶带来的实惠。2019年,合作社9280亩茶园实现年产值260余万元,带动群众312户1450人增收。“平塘茶在市场上异军突起,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为了继续稳固产业发展,今年将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让茶成为富民产业,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平塘县委常委、副县长李传忠说。

茶农们在茶产业稳定发展中收益,离不开扶贫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确保资金发挥效益”,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后提出的意见建议。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为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州各级财政部门多方筹资加大投入。2019年中央和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75.85亿元,仅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投入182.7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04.24亿元,较上年增加19.28亿元,增长22.69%;省级资金78.55亿元,较上年增加15.33亿元,增长24.24%。

全面推进扶贫资金项目库公告公示制。制定《关于强化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意见》《贵州省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问责办法》。每季度召开全省扶贫系统经济运行调度分析会,定期通报全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进展情况。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和风险防范工作,累计发放贷款410.09亿元,贷款贫困户达83.88万户(次)。争取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1.8万亩,可获资金54亿元,已提前下达我省37.8亿元。

“进一步夯实基础补齐短板,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提出的另一个重要意见建议。

具体落实上,在义务教育方面,持续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支持教育扶贫,推进扶贫信息系统与精准资助系统信息有效对接,精准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农村学前教育儿童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中小学校医配置实现100%全覆盖。

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贵州推动县医院能力建设、“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建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保障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获得及时诊治。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资助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实行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

住房安全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住房安全,贵州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完成45.6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含建档立卡贫困户26.7万户),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同时,针对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木结构住房较多的实际状况,增加了安全住房不透风不漏雨的要求,实施老旧住房透风漏雨整治30.6万户,实施人畜混居整治7.12万户。

饮水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贵州实施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攻坚决战行动,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管理省级以上资金35.14亿元(中央投入8.55亿元,省级投入26.59亿元),解决288.2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公路(道路)方面,在实现县县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基础上,实施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累计完成投资459.8亿元,建成通组硬化路7.87万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彻底解决沿线1200万农民群众出行不便问题。



编校:吕跃

“疫”线履职:吹响脱贫攻坚“监督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