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線履職:吹響脫貧攻堅“監督哨”


“疫”線履職:吹響脫貧攻堅“監督哨”

在脫貧攻堅中,如何採取有效政策措施調動貧困群眾要致富的主觀能動性,是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注的問題,也是審議執法檢查報告時委員們重點關注的內容。


“法律巡視”的利劍高高舉起,就必須落地有聲。

3月6日,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強力推動的關鍵時期,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以視頻會議形式在貴陽行。“疫”線履職,脫貧攻堅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

會議審議了省人民政府提交的《關於執法檢查整改落實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確保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整改到位。

“法律巡視”落地有聲

2019年7月中旬至8月下旬,省人大常委會六個執法檢查小組分別赴九個市州和貴安新區對《貴州省大扶貧條例》《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三次全會精神依法推動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議》(以下簡稱《條例》《決議》)貫徹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督促我省各級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推動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更大成效,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

在執法檢查中,各執法檢查組聚焦問題,沉到一線深入研究脫貧攻堅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研究破解難題的實招、硬招。抓住關鍵環節,就《條例》《決議》實施執行中具有普遍性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全面掌握情況,認真分析原因,提出可行建議和解決辦法,切實增強執法檢查實效。同時,在常規檢查的基礎上,採取臨時抽查、隨機抽樣和個別暗訪等多種方式,儘可能瞭解和掌握法律、法規實施的真實情況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9月25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了執法檢查報告,圍繞增強法治扶貧意識、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兩不愁三保障”、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等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為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出實招。

眼下,貴州全省各地正抓住農時不負春光,採取超常規舉措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全力搶抓農時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

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省人民政府整改落實執法檢查組提出的意見建議,是貫徹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強力推動脫貧攻堅的具體舉措。“報告很實在,反映做了很多工作,但一些數據應與‘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目標任務結合起來,比如農村危房、老舊房的改造到底完成的進度是多少,離全面完成脫貧任務還有多少。”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副秘書長王貴審議時說。

激發脫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生產實踐為基礎考察人與物的區別指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人能夠有意識地自覺地想問題、辦事情。在脫貧攻堅中,如何採取有效政策措施調動貧困群眾要致富的主觀能動性,是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注的問題,也是審議執法檢查報告時委員們重點關注的內容。

“用大扶貧條例來保障大扶貧工作,用制度來推進大扶貧工作。”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盛榮說,“大扶貧工作不僅著眼現在,更要著眼未來,把輸血功能變為造血功能,把農民內生動力激發出來。”

落實“進一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增強主動脫貧意願”意見,根據報告,強化扶貧扶智方面,實施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1人熟練掌握一門實用技能、實現穩定就業。發揮扶貧車間和扶貧基地作用,建立扶貧車間1195個、吸納就業5.4萬人(貧困勞動力2.22萬人),建立扶貧基地477個、吸納就業13.18萬人(貧困勞動力1.76萬人)。

強化扶貧扶志方面,鼓勵貧困群眾向身邊人身邊事學習,營造光榮脫貧、勤勞致富的良好氛圍,同時轉變扶持方式,採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正向激勵機制,引導貧困群眾自立自強。發揮村規民約的村民自治作用,改變農村落後觀念和陳規陋習。

“扶貧扶志和扶智的問題,對象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有心有力,這可以放心;第二種是有心無力,要重點關注;第三種是有力無心,要用好幫扶政策。”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法制委員會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貴州省委專職副主委彭劍鳴說。

“脫貧攻堅進入後扶貧時代,要提前謀劃、思考扶貧方式轉變的問題。認真研究,總結一些好的基層經驗。從體制機制入手,更加註重發揮基層和群眾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注意發揮村一級基層組織的重要作用,壯大村集體經濟。”省人大選舉任免聯絡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韓佐芝說。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脫貧事業,省人大常委會建議“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學習宣傳,增強法治扶貧意識”,落實情況如何?報告指出:“利用新時代學習大講堂學習平臺開展法律法規和政策學習宣傳,2019年開展培訓116期、培訓343萬人次”“組織3659個先進村結對幫扶3851個重點貧困村,推動廣大脫貧攻堅幹部在學中幹、幹中學,攻堅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同時,深入實施貴州省法律援助精準扶貧項目,繼續安排20家律師事務所結對幫扶全省20個極貧鄉鎮和威寧、晴隆兩個貧困縣。2019年以來,20家結對幫扶律師事務所開展法律宣傳、培訓、講座等221場次,解答群眾法律諮詢3922人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163件。深入開展法治扶貧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面向全省招募“法治扶貧”律師志願者,為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供法律幫助。

夯實市場化導向的產業扶貧根基

3月以來,貴陽市烏當區羊昌鎮羊昌村村民劉繼德每天一早就趕到離家幾百米的德昌祥中藥材繁育基地,施肥、除草。靠著這一份工作,劉繼德年收入就有4萬多元。

僅僅在幾年前,劉繼德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守著田土種水稻、種玉米過日子,閒暇時節外出打工。2018年,貴州德昌祥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入駐貴陽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羊昌發展白芨直播育苗基地,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發展。

不到兩年時間,中藥材繁育基地已從10畝發展到100餘畝,覆蓋羊昌、平壩兩村,劉繼德成為基地固定員工,家門口當起“上班族”。“現在不一樣了,土地流轉出去,自己在家門口上班,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越過越好。”劉繼德說。

在貴州這場解決千百年來絕對貧困問題的脫貧攻堅大戰中,我們看到,像劉繼德一樣,有公司帶動的貧困群眾,很多都實現脫貧致富。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關鍵是以市場思維形成穩固的扶貧產業鏈,市場主體的帶動作用必不可少。

省人大常委會在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產業發展市場主體不足,可持續發展受限。尤其是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明顯感到市場主體不足,對市場需求和銷售缺乏起主導連接作用的企業,連接生產和市場的企業小而不足。多數地區產業發展“短、平、快”產業多,長效產業發展較少,市場競爭力較弱。對此,省人大常委會建議:進一步培育農村經營主體和支持引進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村產業可持續發展。

如何解決問題?根據報告,一是做好龍頭企業的引進,共引進184家龍頭企業。二是培育壯大省內企業。目前,經初步認定,10家企業達到國家級龍頭企業評定標準,77家企業達到省級龍頭企業評定標準。三是規範合作社發展。對68584家合作社進行逐戶調查核實,目前貧困村合作社16368家,佔合作社總數的23.9%。合作社實有資產總額1364.1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61.6億元),流轉土地面積641.8萬畝。貧困戶(含已脫貧)112.6萬戶、375.4萬人參加合作社。

發展扶貧產業,最終要讓貧困群眾受益,在產業中實現增收目標。

“疫”線履職:吹響脫貧攻堅“監督哨”

發展扶貧產業,最終要讓貧困群眾受益,在產業中實現增收目標。圖為省人大代表田秀珍帶頭髮展的養殖業。(銅仁市農信社供圖)


“突出利益聯結”“突出產銷銜接”“突出資金籌措”,這是有關部門落實省人大常委會提出的“進一步增強農村扶貧產業的可持續,建立完善產業帶富和抗風險機制”意見建議的三個舉措。

根據報告,突出利益聯結方面,貴州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全面引導落實貧困戶在產業鏈、利益鏈、價值鏈中的環節和份額。目前參加合作社成員241.6萬戶、776.7萬人;全省開展“三變”改革的鄉鎮1361個,試點村7241個,其中貧困村3358個;通過“三變”改革試點,促進試點村人均增收629.3元,貧困人口人均增收1038.4元。

同時,突出產銷銜接,2017年以來“黔貨出山”累計銷售超過800億元,省內公共機構對貴州農產品採購率達到60%以上,在貴陽各農產品物流園、154家惠民生鮮超市、30個社區智慧微菜場設立扶貧銷售專區,充分幫助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進入貴陽市場。突出資金籌措,堅持產業發展資金80%以上分配下達貧困縣,安排16.34億元專項資金投入12個特色產業。12個特色產業全部納入政策性保險範疇。

“產業發展要切實抓好確定的重點產業發展規劃和全產業鏈的鏈接,防止產業雷同的無序競爭,保證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穩定發展。要切實重視扶貧資金滯留和管理不善的問題,做好問題分類,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追責力度,保護資金安全和使用效率的提高。”省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楊雲審議執法檢查報告時說。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

三月的春天,大方縣瓢井鎮坪興村羊肚菌種植基地裡,上演著春天豐收的景象。去年年底種下的羊肚菌已經陸續成熟,一朵朵鮮嫩肥厚的鮮菌破土而出。一週前,325個羊肚菌種植大棚陸續開採,可以持續採到5月份,預計今年產值可達400餘萬元。

羊肚菌產業的發展也讓許多“土裡刨食”的種植戶心生喜悅。“家裡的土地都流轉出去咯,在基地務工一個月賺得2000多元,比自己種莊稼好得多。”坪興村村民陳開文說,他每年可以拿到土地流轉分紅和固定務工費,通往小康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和協同推進,既有利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培育長效脫貧機制,又有利於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省人大常委會根據執法檢查發現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協調推進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的意見建議。

根據報告,省人民政府落實省人大常委會提出的意見建議,堅持摘帽不摘責任,摘帽縣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繼續將精力用在脫貧攻堅上,將持續穩定增收和全面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作為重中之重,並結合實際制定鞏固提升脫貧成果的相關方案。

堅持摘帽不摘政策,繼續執行脫貧攻堅主要政策,保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力度不減、財政涉農資金整合力度不減,確保扶貧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堅持摘帽不摘幫扶是重要舉措,33個已摘帽縣共有3264名第一書記和1.5萬名駐村幹部繼續留駐,駐村工作隊對貧困村全覆蓋,保持幫扶幹部與貧困群眾的結對關係。開展脫貧人口“回頭看”,組織各地特別是已摘帽縣全面排查脫貧人口“兩不愁三保障”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補短板、強弱項。對脫貧後由於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難返貧的群眾,及時予以幫扶。

強化綜合保障性扶貧。制定《貴州省加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方案》,強化社會救助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將符合條件的168.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低保等社會救助保障範圍,把19.8萬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納入城市低保,對33萬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為5445戶貧困重度殘疾人家庭實施無障礙改造。

“疫”線履職:吹響脫貧攻堅“監督哨”

惠水經開區安置點的搬遷戶在新家一起寫春聯過大年。


建立防貧監測預警機制。開展脫貧攻堅全面篩查,適時掌握脫貧攻堅動態底數,確保應扶盡扶。開展“兩摸底一核查”工作,對“脫貧不穩的貧困人口”和“收入水平略高於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邊緣人口”進行摸底。總結推廣防貧監測預警機制,對符合條件的新識別貧困人口和返貧人口及時幫助補齊短板,防止已脫貧人口返貧或出現新的貧困人口。

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堅持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組織構架上,組建了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省委農村工作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兩個並行的領導機構,統籌協調兩大戰略重要工作。在重大項目安排上,充分考慮解決當前脫貧攻堅重大任務與實施長遠鄉村振興的重大工程相結合。在政策銜接上,把脫貧摘帽縣作為鄉村振興重點優先扶持,保持扶貧政策和支持力度連續穩定,用鄉村振興措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群眾生產生活改善。

用好扶貧資金 保障民生幸福

在平塘縣新光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農們享受到茶葉帶來的實惠。2019年,合作社9280畝茶園實現年產值260餘萬元,帶動群眾312戶1450人增收。“平塘茶在市場上異軍突起,進入高速發展時期,為了繼續穩固產業發展,今年將投入專項資金300萬元,讓茶成為富民產業,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平塘縣委常委、副縣長李傳忠說。

茶農們在茶產業穩定發展中收益,離不開扶貧資金的支持。“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確保資金髮揮效益”,這是省人大常委會開展執法檢查後提出的意見建議。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情況下,為確保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貴州各級財政部門多方籌資加大投入。2019年中央和省投入財政扶貧資金475.85億元,僅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就投入182.79億元,其中中央資金104.24億元,較上年增加19.28億元,增長22.69%;省級資金78.55億元,較上年增加15.33億元,增長24.24%。

全面推進扶貧資金項目庫公告公示制。制定《關於強化扶貧資金管理使用的意見》《貴州省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問責辦法》。每季度召開全省扶貧系統經濟運行調度分析會,定期通報全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項目進展情況。做好扶貧小額信貸發放和風險防範工作,累計發放貸款410.09億元,貸款貧困戶達83.88萬戶(次)。爭取國家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任務1.8萬畝,可獲資金54億元,已提前下達我省37.8億元。

“進一步夯實基礎補齊短板,確保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是省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提出的另一個重要意見建議。

具體落實上,在義務教育方面,持續壓縮黨政機關6%的行政經費用於支持教育扶貧,推進扶貧信息系統與精準資助系統信息有效對接,精準落實教育扶貧資助政策。農村學前教育兒童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中小學校醫配置實現100%全覆蓋。

基本醫療保障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健康,貴州推動縣醫院能力建設、“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保障群眾有地方看病、有醫生看病,常見病、慢性病能夠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獲得及時診治。落實貧困人口參保資助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實行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免交住院押金、“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即時結報。

住房安全是全面小康的重要內容,保障人民群眾的住房安全,貴州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三年行動計劃,累計完成45.65萬戶農村危房改造(含建檔立卡貧困戶26.7萬戶),同步實施改廚、改廁、改圈工作。同時,針對我省少數民族地區木結構住房較多的實際狀況,增加了安全住房不透風不漏雨的要求,實施老舊住房透風漏雨整治30.6萬戶,實施人畜混居整治7.12萬戶。

飲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貴州實施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投入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和管理省級以上資金35.14億元(中央投入8.55億元,省級投入26.59億元),解決288.2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公路(道路)方面,在實現縣縣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基礎上,實施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累計完成投資459.8億元,建成通組硬化路7.87萬公里,實現30戶以上自然村寨100%通硬化路,徹底解決沿線1200萬農民群眾出行不便問題。



編校:呂躍

“疫”線履職:吹響脫貧攻堅“監督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