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滎陽真正出現在人們的視角,恐怕還是楚漢戰爭。

項羽、劉邦在滎陽進行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漫長的四年,讓這裡百姓食不果腹的同時,也讓歷史選出了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

劉邦以勝利者的姿態,從這裡走出中原,經過垓下戰役,一舉蕩平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而滎陽也因為楚漢戰爭,被人們所知曉。

滎陽的地理位置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滎陽早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一些河道、一些古城也淡出了歷史舞臺。

但在古代這裡確實絕佳的戰略通道。

滎陽緊鄰洛陽,距離洛陽僅有200裡。200裡在古代不算短距離,可滎陽的位置在兩漢前實在太特殊,這裡是所有水域的集合點。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戰國時期,魏惠王大力經營以滎陽為核心的漕運,將這裡徹底打造成了一個集商業、政治、經濟三位一體的核心區域。

滎陽憑藉山脈之險,水源之利,快速走上了中國歷史舞臺。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滎陽的北面恰好佇立著一座山脈,黃河從山脈北翼貫通而出,緊鄰黃河的滎陽,在黃河水患還未開始波及華北大平原時,很快成為這裡一個至關重要的交通運轉樞紐。

滎陽的作用

滎陽被打造成核心區域後,梁惠成王引黃河水進入了滎澤,又從滎澤引水進入圃田澤,讓滎陽一帶同時擁有兩個大湖澤。

這兩個湖澤的作用,成為了以後鴻溝漕運線的重要支撐,也是鴻溝漕運線的水源地。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湖澤的作用其實很明顯,它不僅能夠為下游河道提供水源,而且還能夠起到調節水量的作用。

隨後,圃田澤成為了專供鴻溝漕運線的特供水源。

正因如此,滎陽這一塊地方,真正的水源調控中心正是滎澤。因為它貫通著圃田澤,同時又間接為鴻溝運漕提供了水源。

滎澤之得失,就變得異常的重要。

因為水源的引入,這條以南北為軸線的鴻溝運漕線,分別連接著穎水、睢水、谷水、荷水、濟水等水源,這些水系幾乎遍佈淮河以北,全國各地的物資都可以通過其他水系,進入鴻溝漕運。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物資,全部要經過滎陽的中轉,從而通過黃河運往洛陽、長安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戰國至西漢時期,滎陽的地位達到了巔峰。

因為秦朝、西漢兩朝全部定都於長安,所有的物資必須運往中央王朝。作為運輸中轉站的滎陽,得到了前所未有黃金時期。滎陽中轉站的發展,讓這裡擁有這數不盡的物資,為此,滎陽附近的最大存儲糧倉敖倉也因為誕生。

景帝時,七國反,桓將軍說吳王曰:願大王所過城不下,直去,疾西據洛陽武庫,食敖倉粟,阻山河之險,以令諸侯,雖無入關,天下固已定。

在漢朝初年,古人對於敖倉這個大糧倉異常的重視,因為敖倉之糧之多超出了眾人的想象,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在滎陽一帶鏖戰四年之久,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賴於敖倉這座大糧倉。

以滎陽為中心的商業圈,當地民眾的生活更是極其富裕,甚至僅次於長安百姓。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滎陽是豫西走廊的最前沿據點。一旦關中一帶發生戰爭,這裡的常備大糧倉可以通過水路網,迅速將物資運往全國各地。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古代的行軍打仗,陸地運輸從來都不是一個好途徑,沒有人會首先選擇這個方式運糧。

即便是平庸的將領,他們也大多會選擇利用水系網轉運物資,而不會選擇陸地去運輸戰場物資。因為水路運輸的成本最低,其速度也最快,可以較快的馳援戰場軍糧。

既有糧,又有錢,讓滎陽進入了一段超越任何地方的黃金時期。它也順勢成為戰場中的運糧咽喉,扼制這中原地區的經濟命脈。

甚至可以說,它曾經真真切切的扼制著一個王朝的咽喉。

滎陽地位的喪失

漢朝初期,文景兩地因王朝初立,採用息戰養民的國策,鴻溝漕運的維護也被擱置。

黃河淤泥開始一步步的充斥鴻溝漕運。

漢初時期,黃河在桃花峪一帶因為泥沙堆積,河床被抬高。河水朝著山隘南部瘋狂湧去,擔任運糧漕運的鴻溝中充滿泥沙,滎陽這個重要的物資中轉站也受到了嚴重波及。

漢武帝時期,黃河又在濮陽決口,黃河水瞬間湧入大野澤,進而灌入了荷水、泗水、淮水,將下游河道幾乎全部染指。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滎陽城也開始西遷,以躲避黃河水患的波及。

隋大業九年,楊玄感圍東都,分遣其將韓世咢圍滎陽。皆故滎陽城也。隋末,移治大索城。五代時,始移於今治。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黃河水患,在滎陽附近的滎澤、圃田澤被黃河泥沙充斥,兩個湖澤乾涸,漸漸演化成為了平原地帶。鴻溝水系的水源也因此被斷絕,徹底喪失了它原有的價值。

鄭玄曰:自平帝以後,滎澤塞為平地。

王莽末期,長安備受戰亂之苦,這座王城被遭到赤眉軍的嚴重摧殘,關中經濟在短時間內崩塌。光武帝在河北立足之後,將都城定在洛陽。

這個時候因為滎陽常年受到黃河水患的波及,政治重心又遷移至洛陽,洛陽以外的各地物資無需在滎陽中轉,可以直接進入黃河,一直從平津上岸進入洛陽城。

東漢時期,滎陽一帶的水患開始被真正的重視起來。

水利專家王景、王吳開始重新疏通黃河,利用原有河道重新疏通打造了一條新的運糧通道。

---汴渠

滎陽:古代中原糧倉中轉站,為何退出歷史舞臺?

前漢平帝時,汴河決壞。至明帝永平中,浸淫益甚,遣王景、王吳修築,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

黃河、汴河被王景、王吳兩人重新疏通後,兩條河域被徹底分離,避免了黃河水患波及漕運通道。

這條運糧通道,成為唐宋時期最為依賴的水渠。

而隨著汴渠的誕生,滎陽、鴻溝漕運也淡出人們的視線,永遠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