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傑克·凱魯亞克曾在當地天主教和公立學校就讀,以橄欖球獎學金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威廉·巴勒斯和尼爾·卡薩迪等"垮掉的一代"。1950年,第一部小說《鄉鎮和城市》出版。1957年的《在路上》問世後,他成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躋身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著名作家行列。他還著有《達摩流浪者》、《地下人》、《孤獨的旅人》和《孤獨天使》等作品。

《在路上》這部小說是作者傑克.凱魯亞克創作於1957年,寫作手法散漫隨性.屬於典型的即興創作,自由散漫的語言風格。是凱魯亞克的自傳性代表作,由作家用三個星期用一卷30米長的電報紙一氣呵成。這部小說表現了戰後美國青年的精神空虛和渾渾噩噩的狀態,被視為“垮掉的一代”奠基之作。

在談《在路上》這本書的時候,你一定要先了解作者傑克.凱魯亞克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擁有怎麼樣的內心。拋開傳統成見,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思緒,那種內心的瘋狂,才能讀得懂這本書的真正的意義指向。才真正地瞭解到“垮掉的一代”。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什麼是“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於美國的一群鬆散結合在一起的年輕詩人和作家的集合體。該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獷豪放、落拓不羈的男女青年,他們生活簡單、不修邊幅,喜穿奇裝異服,厭棄工作和學業,拒絕承擔任何社會義務,以浪跡天涯為樂,蔑視社會的法紀秩序。反對一切世俗陳規和壟斷資本統治,抵制對外侵略和種族隔離,討厭機器文明,他們永遠尋求新的刺激,尋求絕對自由,縱慾、吸毒、沉淪,以此向體面的傳統價值標準進行挑戰,因此被稱作“垮掉的一代”。

支持精神自由和性解放(或性自由)。例如同性戀權益的自由、男女平等、黑人權益、反對年齡歧視的“格雷·潘瑟運動”等。支持大麻和其他毒品合法化。支持搖滾樂吸收藍調因素並施行節奏革命。事實上,美國50-60年代的一些搖滾巨星如甲殼蟲樂隊和鮑勃·迪倫等都曾深受“垮掉派”作家和作品的影響。

薩爾4次瘋狂的“上路”詮釋“垮掉的一代”

文中主人公薩爾當時是屬於一個迷茫,對生活失去了信念的狀態,那時的信念十分的重要,是對於一個生命生存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方向。他渴望追求自由,渴求無序、狂歡的人生。文中有那麼一段話。

我一輩子都在這麼追趕讓我感興趣的人,他們瘋狂地生活,瘋狂地說話,瘋狂地被拯救,他們渴望同時擁有一切,從不無聊的打哈欠或口吐陳腔濫調,而只是燃燒、燃燒、燃燒,就像神奇的黃色羅馬焰火筒爆炸,像蜘蛛在群星之間垂下長腿,你在正中央看見最大的那顆藍色煙花綻放,所有人驚歎“哇噢——”!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透視出主人公薩爾這個表面看似靦腆的小夥,內心卻是孤獨和迷惘的人。他渴望和瘋狂的人一起,更加渴望自己可以成為他們人群中的一員,一起燃燒一起綻放,一起演繹離經叛道。所以,他最終上路了。橫跨了大半個美國。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1)第一次上路,在孤獨,疲憊,窮困潦倒的時候在墨西哥遇上特麗,在迷茫中看到內心的需求。

相對於極度瘋狂和犯罪的迪恩,薩爾是一個更為傳統的“垮掉派”,他的靈魂還是想有“巢”的。在他遇到特麗後,與特麗在路上的相遇相知相愛,他竟然忘記了那個公路。他享受著家的感覺 想有家,想結婚。小說中有那麼一段文字,透露了他當時想停下的心情。

每天我都能掙到1.5美元左右,這點錢剛夠我晚上騎著自行車去買食物,日子一天天過去,我完全忘記了東海岸,忘記了有關迪恩和卡羅的一切,忘記了該死的公路,約翰尼和我成天玩耍,他喜歡我把他拋到半空中,然後接住放在床上,特麗坐在那兒補衣服,我成了靠地吃飯的人,完全就是我在伯特森做過的白日夢

字字句句都能感受到薩爾擁有一個傳統的內心,他想有家,有孩子,有妻子,但是,這終於是“白日夢”,因為特麗的丈夫要回來,他想帶著特麗和孩子離開,卻沒有錢也沒有能力,更遭到特麗家人的反對。他只好和自己愛的特麗最後一次的彼此凝視,接著又上路了。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2)第二次上路,在舊金山的一個星期內心的迷茫和頹廢,讓薩爾有了對自我的初步反省

薩爾和迪恩還有一個不同的就是,迪恩沒有家,他的父親也是流浪漢。而薩爾有他的家要回,有地方供他休息。

迪恩是為了瘋狂而瘋狂的“垮掉的一代”他的瘋狂已經綻放成了一朵奇異的花朵,他的瘋狂是沒有止境的,沒有邊緣的。他可以為了錢和同性發生關係,可以為了油費讓好友騙婚,為了好奇讓薩爾去睡瑪麗露,迪恩真正愛過的人只有瑪麗露。但是為了好處,他還是把她和薩爾拋棄在路上,不管他們的死活。

第二次上路的時候,薩爾和迪還有瑪麗露一路瘋狂,歡叫,吶喊,。哪怕有些行為薩爾並不贊成和認同,但是,還是一起湧入了狂歡的瘋狂洪流。在舊金山,迪恩在街頭把薩爾和瑪麗露扔下,當時他們兩身無分文。但是迪恩沒有管他們的死活。連再見都沒有產,就奔向了他的“好處”。後來瑪麗露也無情地離開了。薩爾一人在舊金山度過了一輩子最倒黴的時間。落魄,貧困,飢餓讓他以為自己要死掉了。在死亡的邊緣,他把自己的方向看得更加的清楚。精神的自我逐漸的清醒。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3)第三次上路,薩爾開始對自己內心需求的更確定。更加覺察到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他要瘋狂,要突破。

內心的孤單和空虛讓薩爾再一次的“上路”,這次“上路”薩爾把逃避變成了主動,薩爾覺得自己是垃圾,想在垃圾的氛圍待著,覺得自己就是應該這樣洗禮。

第三次的上路,薩爾是主動而且必然的,他覺得這次,他是非上路不可的,他已經對自己有了自主意識上的的確定,自我認知道的肯定。薩爾清楚自己為何“在路上”,雖然不知道、不確定前方等待著的他是什麼,但他覺得自己就是應該“在路上”。所以他來了。一起走上了狂歡,吶喊,呼叫。

迪恩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垮掉派”,他可以不顧結果和別人言論的人,換成一句簡單的話就是,一個無皮無臉無羞無德的“腐人”。他玩世不恭,犯下數不清的罪孽,是正派人眼中的白痴,弱智,人渣。但是,他不在乎,不受他人眼光的束縛。依然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苦悶,反責,建議,道德,悲哀。都可以拋在腦後,只有他的純粹的存在和粗糙的狂歡。這也是薩爾依附他的原因。也是“垮掉派”的正常行為。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4)第四次的“上路”,死而至後生的過程,讓薩爾在離經叛道上找到了自我,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第四次上路,薩爾和迪恩去了墨西哥。那是薩爾為之最瘋狂和顛覆的“上路”。他們一路吸毒,縱慾,頹廢、嫖妓,癲狂。盡情瘋狂的釋放內心叛逆的細胞。就像一頭髮怒了,紅了眼的公牛正面的奔跑去迎接狂風暴雨一樣。衝破內心的迷茫。

在這次“路上”迪恩再一次的拋棄薩爾,在薩爾發著高燒,說胡話,痢疾,掙扎在床上12小時 意識都不清的情況下拋棄了他。頭也不回。薩爾經歷了這件事後,找個到自我,也認清了迪恩的是一個怎麼樣的鼠背。在瘋狂中清醒過來,回到了自己的正確人生。找到真正的自由。不再依附迪恩。

薩爾最後一次見迪恩的時候,是迪恩千里來到找他,邀請他再一次“上路”,被薩爾拒絕了,就連最後迪恩要請求搭他們的車去城區,也被其它人拒絕了,薩爾只好坐在凱拉克的後座中朝他揮手。他穿著一件蟲蛀過的大衣,孤零零地走了。一個人上了路。

《在路上》4次瘋狂“上路”,只為了追求真正的靈魂上的自由

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小說的文字中,我看到了薩爾孤單 ,感受他的靈魂已經脫離了他的身軀。四次的上“路上”讓他找回了自我。實現了身體和靈魂一體的自由。

這本書建議大家一定要去看一看,不要在乎讀不讀得懂,看不看得明白,只要體會到當中的真正意義,這本書的真正的意義就是人生不管到了什麼樣的狀態,都可以有很多種活法,不用在乎於活得像別人一樣光鮮 ,不在乎於是否活得循規蹈矩,合乎章法。不在乎於別人的眼光。不受他人意願的影響,哪怕是瘋狂,也要走出屬於自己的路,自己走出來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書中有一段經典的道家結論,值得我們所有人認真並且用心的去體會: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無論何人無論如何都能走的一條無論何處的路,何處,何人,如何?”

人的一生,有的人“在路上”,有的在張望“在路上”的人。而你,是否敢“上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