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下這首《在路上》,裡面有不分國界的敦厚暖意

大年初二那天,十三月唱片的盧中強開始做一首“抗疫”歌。他本來想都沒想過會做這件事。

節後盧中強沒回北京。“留在老家合肥和爸媽在一起,至少有吃有喝。”大年初四他去門口的小公園跑步,碰到一個拾荒老太太,身子蜷成一團。“我身邊沒錢,問她要什麼,她說要我的口罩。”給了口罩,盧中強在路邊嚎啕大哭,回來48小時沒睡著覺。他不敢刷微博了。

听一下这首《在路上》,里面有不分国界的敦厚暖意

盧中強

盧中強是“民謠在路上”和“新樂府”的創始人,音樂行業的老兵。他完整經歷過非典,疫情時回南京(他是南京戶口),花了一個禮拜苦練南京話。

那一年,北京的酒吧業到暑假之後才漸漸復甦。當時全國都沒什麼Live House,“現在有幾百家,到四月估計一大半得倒。”盧中強知道新冠肺炎對線下音樂生意意味著什麼——今年上半年他手裡的所有音樂演出項目泡湯,包括武漢的江城民謠音樂節,蘇州梨花節音樂季,青島新樂府音樂節等等。“預計損失1200多萬的流水,30%的毛利就是400萬。”

2017年開始,十三月旗下的世界音樂廠牌“新樂府”和中唱集團發起“國樂復興計劃”,開始全國最大規模的國際音樂家駐留計劃。音樂家們受邀在十三月的錄音棚錄製EP或專輯,“錄音棚和我們公司在一塊兒,大家一起工作喝酒十來天,很快就熟了。”新冠肺炎爆發後,盧中強和他的太太收到很多問候。“有音樂家通過使館給我們寄支票,怕我們缺錢花。”一位法國布魯斯音樂人在巡演路上寫了一首歌發給盧中強,“非常好聽”。

越來越多合作過的音樂人發來問候,“他們都很擔心,不知道能做點什麼幫助我們”。大災臨頭,恥談文藝。但如果不為功利心,出自真心關懷,張口唱歌並不可恥。何況越是非常時刻,生活常態和溫柔越是珍貴。“收到善意和幫助,覺得應該做點什麼。”

听一下这首《在路上》,里面有不分国界的敦厚暖意

《在路上》封面,發行時間: 2014年8月22日,表演者: 老狼 / 葉蓓 / 盧中強 / 川子 / 馬條 / 鍾立風 / 許飛 / 桂雨濛

“《在路上》不是一首勵志、雞血的歌,它是一首溫柔的歌。”它的曲來自“民謠在路上”的主題曲,“現在實在沒有心情重新寫一首歌”。當年的演唱者包括老狼、葉蓓、馬條、鍾立風、許飛、川子、桂雨濛、盧中強。現在盧中強把曲發給外國音樂家,由他們各自填詞、翻唱、錄製。“我為他們準備了一筆錢,錄音總是要錢的嘛,結果到現在一分錢都沒花出去。”他為視頻的後期製作也備了一筆資金,同樣分文未動。

錄製的過程很瑣碎,不斷有音樂家傳來翻唱作品;有的是完整演唱,剪輯起來很複雜;網速變慢了;有的音樂家已經錄好了,聽到別人的部分,覺得自己的不夠好,要求重錄……

唱《漢陽門花園》的馮翔是參與歌曲的唯一一位中國音樂人。“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非常時刻,《漢陽門花園》聽出不同往日的味道。這歌裡有細心人才能看見的風景,武漢土著篤定的日常,藏著細水長流的力量。

有細水長流的好心意,音樂公司和行業裡的人也還得先解決生存問題。線下演出短期內難恢復,大家只好緊盯線上。與幾年前的那撥線上演出直播熱潮不同,疫情以來的線上Live由用戶需求而非互聯網資本推動。無可奈何之下,這是值得一試的辦法。

盧中強每天都在觀察,和同事電話會議開到頭痛。“網感好的就很厲害,在床上彈唱,非常有儀式感。但總體來說,音樂人帶來的用戶體驗拼不過網紅,會玩兒的和不會玩兒的差很多。”

廠牌/音樂人在平臺做線上直播不賺錢,目前都是公益性質。這場缺內容和缺空間者的聯姻,也成為培養用戶習慣的新機遇。

現場音樂當然不可能被屏幕替代,就像太陽曬到背上才會真的感到溫暖。但疫情過後,新業態至少能拓展音樂現場的存在形式。

目前也只能這樣了,聽一下這首《在路上》,裡面有不分國界的敦厚暖意。

附:《在路上》翻唱演職員表

听一下这首《在路上》,里面有不分国界的敦厚暖意

表演(按出場序): 馮翔(中國)、ZeMe(拉脫維亞)、Sugar Blue(美國)、Victor Bastidas Rodriguez(哥倫⽐亞)、 Lauren Gehle(美國)、Vocal Sampling(古巴)、Roberto Zayas(巴拉圭)、Tom Forst(美國)、 Simona De Rosa(意⼤利)、Alyona Barsuk(俄羅斯)、Annie Elise(美國)、Hova Briun(亞美尼亞)

特別出鏡:(排名不分先後) : 東洋⾼周波(韓國)、野⽥隆司(⽇本)、Alvin Ing(⽇本)、Yuka Takara(⽇ 本)、Trad.Attack!(愛沙尼亞)、Jason O’Rourke(北愛爾蘭)、Yaksao traditional music group(柬埔寨)、Sugar Blue的⼉⼦(美國)、Rene的⼉⼦(古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