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儒家文化美学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尽善尽美”其实本质就是“中正平和”。这个传统文化在各个方面强调了“乐”的教育作用。表现出对人类的精神文明有着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儒家文化中的“中和”与音乐的关系。对中国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和其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儒家文化与音乐

在针对人而言,儒家比较倡导“仁爱”和“礼治”。仁是一种道人性的道德表现,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来说,就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准则,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性的得失,就必须要从乐中看到礼的品质,这种方式可以碰撞出不同的火花,产生不一样的声音。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而这种火花和声音便是来自透过乐看礼之人的内心。不同的内心会有不同的乐。也就是说通过行乐来观察人,约束和执掌人的思想和情绪。这一点就充分的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理论,在政治当中的作用。

对于音乐这一艺术的现象来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表达审美精神。儒家的思想中也对这种精神有了充分的肯定。从而得出,音乐是造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的一种教导工具我,这是他们的认知。史书中记载了不少音乐对社会功能的概括。

还有的人说在战争爆发的时候,音乐会对前方的战士有着心灵上的鼓舞,在和平的年代有能让人心灵宋放,温柔礼让。对于音乐的功能,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和简单的美学表现。而是把音乐的作用当做国家稳定发展的作用之一。

孔子自己对音乐的了解和欣赏,也表现出一种对乐和德的状态里寻找快乐的的艺术精神基础,孔子也认为美学也属于艺术学的范围里。也是一种由美的感觉创造出来的美的形式,并通过欣赏的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出对于内心的善良和爱美的追求。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儒家的思想把从始至终都是把人作为讨论的中心,也认为人性的恶必须要通过音乐的洗礼和教育才能变善良。把音乐的教育功能夸大了一些。把乐和教育联系在一起。

成为政治的一种工具,而这种手段让音乐不能随着自由发展,这对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再从侧面看,有是把音乐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流行起来了达官贵人和贫民百姓都想行乐的社会风气。

儒家音乐美学的思想是由孔子的思想为基石,又经过其他的思想发展成熟,经过不断的演化还有进步,逐渐变成了一种正统的音乐思想。从那时开始,对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历史,都 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中和”思想的由来与其音乐体现

孔子的主张给儒家音乐的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善良为主题,已经成为了先秦儒家思想里的不易之论。他认为思想应该为善良,艺术应该趋于美感。合在一起就是既有美感又导人向善的音乐。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并且强调最好的音乐就是倡导“善”的。尽善尽美,才是最好的。所以在艺术的角度来看,要强调内容和形态的统一,也就是提倡,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的音乐形式多是以恢宏大气的古琴表现出的安静和悠远。其目的就是要表现出皇宫的有荣华贵和达官贵人的高高在上,有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这种音乐一般会采用钟鼓的声音,在表现自然的风光和鸟语花香,高山流水时,一般会使用古琴来演绎。

那个时候的音乐看不出很明显的情绪,一直都是安静悠远,庄严肃穆的感觉,这就是典型的“中和”之感。没有过分的悲,没有过分的喜,一切都是那么合适。

重心重情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中国的传统音乐比较追求音乐的变换统一。但是主要表现内容却没有自身的改变。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曲调也大多是单一的曲子,没有层次,没有和声,所要表现出的意境和形象只能通过明显的段落来呈现了。因为古琴所表达的空洞和静怡的感觉是留给心灵的空间,需要用心感受用心填补的。

“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的影响

钢琴是希望最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传到中国才仅仅有一百年的历史。儒家为了起到教化的作用,把音乐的思想上升到了人的思想,有着教化的作用。西方的钢琴也同样如此。

钢琴也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变化,最开始是管风琴,然后变成古钢琴,最后才变成钢琴。在罗马帝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已经开始把钢琴当做相互赠与的礼物了,可见钢琴在西方的乐器中的重要性,在公元9世纪的时候管风琴已经可以在教堂和宫廷这样庄严肃穆的地方充当伴奏的乐器了。

是一种高贵的象征,随着钢琴的演变和发展。在多年以后意大利首先做出了一架真正意义的钢琴。以至于有大量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作家的产生。钢琴这种代表高贵的象征,必然是从宫廷开始兴起,然后逐渐的走到平民家中。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所以钢琴就是西方的乐器历史上,最重要的代表。那时的钢琴曲子比较温文尔雅,严谨,由于是宫廷的乐器,所以表现形式上也比较拘谨,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化的演奏下,没有一点个人的感情抒发。这与西方的宗教信仰和科学发展是分不开的。

在钢琴刚引入中国时,到现在慢慢被我们民众所接受。中国的钢琴音乐也同样受到了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作品里经常出现优美淡雅的意境。在作品的结构上也依然遵守变化统一的原则。

可以有情感的变化,但是整首曲子一定要有前后的统一呼应。在旋律上较西方而言,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比较注重音乐的起承转合。讲究旋律是不是优美,是不是可以让人细细品味。这在钢琴刚刚引入中国的时候都可以看得出来

中国对于钢琴音乐的创作初期在1938年。当时的曲子采用了慢快慢的音乐节奏,前后统一的呼应,正是因为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音调前后段自然的衔接,但是却没有大喜大悲的高潮部分,这也是体现了中庸的“中和”思想。

随后钢琴在中国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各类的作品层出不穷。随后中国的钢琴音乐出现了改编古曲的现象。许多的中国钢琴曲都是改编自中国古代的古曲而来。这些古曲都普遍具有儒家“中和”的思想。但是在结构和音乐的发展手法还是延续了西方的惯用手段。

儒家文化“中和”美学思想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影响

钢琴的音乐出现了儒家所谓的礼乐思想的作用,用音乐的声音来教育当时的人民,比如钢琴曲《黄河》《红色娘子军》等等,这种政治类的音乐在当时层出不穷。这也就是承袭了儒家的音乐思想,用音乐育人,鼓舞人,教化人的充分体现。

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思想深受儒家“中和”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及其深远的,能用音乐来侧面的使国家稳固,政治祥和。人民在听到这种乐曲时,爱国情感油然而生。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得到了鼓励和升华。这种弘扬了几千年的儒家“中和”的音乐思想对于钢琴工作者来说,是一种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