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四川成都,自古以來就有“天府之國”之稱,早在上古時期,這裡就誕生了著名的“三星堆文化”。李白一首《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也道出了巴蜀地區悠久的歷史。加上溫暖溼潤的氣候和中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成都平原一直是中國高度發達的地區。但是回看歷史上的成都政權,往往陷於安逸,難以向外擴張,這其中又有什麼原因呢?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成都平原

對於巴蜀地區的開發,還要從戰國時期說起。當時,秦國完成商鞅變法,國力一舉躍居七國之首。伴隨著東方六國的日漸衰落,秦國開始計劃向外擴張。在擴張計劃的初期,秦國相國張儀和秦將司馬錯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辯論,這便是《戰國策》中記載的《司馬錯論伐蜀》。當時,秦王欲利用巴蜀地區的戰亂,趁機伐蜀。但是,此時正巧碰上韓國軍隊進犯秦國邊境,一時“伐韓”還是“伐蜀”成為了朝堂上的熱點。張儀主張“伐韓”,認為蜀地只是“西闢之國”,進攻蜀地只會白白浪費兵力;而進攻韓國,不但可以同時削弱魏、楚,還可以順帶威脅周王室,“挾天子以令天下”,兩全其美。不得不說,張儀作為鬼谷子的學生,謀略確實在常人之上。但是,司馬錯敏銳地發現了張儀策略的漏洞。張儀之策雖看似完美,但是成功的前提,是秦軍必須在對韓戰爭中獲勝。秦國雖完成商鞅變法,國力有所提升,但是畢竟還只是處於發展的前期,想要迅速戰勝韓國,難度並不小。而且秦國一旦進攻韓國不利,勢必會引來其他六國的聯合討伐,到時只會陷入被動。如果先伐蜀,可以用蜀地的財富發展自身,一步一個腳印,悶聲發大財。秦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派兵伐蜀。自此,巴蜀地區正式融入中華文明。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秦國佔領巴蜀後,並沒有一味把巴蜀當做ATM機,而是盡心經營此地,都江堰的興建便是最好的例子。靠著都江堰的作用,成都地區成為了“天府之國”,物資豐富,足以自產自銷。劉邦就是第一個享受到“天府之國”好處的人。

當年,項羽入咸陽後,將劉邦封為漢王,領地為巴蜀地區及漢中。如果熟悉巴蜀地區的地理形勢便可知道,巴蜀要想向外擴張,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以漢中作為跳板,先佔領關中,自西向東進攻;二是順長江而下,佔領長江流域。戰國末秦滅楚的過程中便選擇了第二條方案。但是,這第二條方案雖然可行,但是如果只是佔領了長江地區,就必須自南向北進攻統一全國,否則只能與北方政權平分天下。例數歷史上自南向北進攻的成功案例,也只有元末的朱元璋做到過。而秦滅楚也只是把這條方案作為主攻的輔助。劉邦想要的是統一全國,自然不想和別人平分天下。更何況漢中正好在自己的手裡,也讓劉邦可以順利東進。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漢以前古漢水上中游形勢圖

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也和劉邦有著同樣的境遇。諸葛亮的北伐,便是想要複製當年劉邦的成就。只不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孔明先生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地理變化,就是漢水。當年,劉邦額軍隊之所以能夠有著充足的後援,是因為漢水的上游可以回溯到隴南地區,且水流充沛,便於通航與運輸。但是在西漢呂后二年(前186年),秦嶺漢中地區發生了一起大地震,史稱“武都大地震”。這次地震雖然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失,但是卻引起了山崩,導致西漢水改道,南下注入嘉陵江,進而漢水水位下降,不再像以前那樣便於通航。再加上督運糧草的李嚴與諸葛亮不和,所以,諸葛亮數次北伐,後備物資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只能無奈退兵。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武都大地震後西漢水改道

除了糧草得不到及時補給,諸葛亮過於謹慎的性格也讓他失去了戰機。相信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魏延曾向諸葛亮建議,從子午谷直接偷襲長安,但是諸葛亮以子午谷兇險,易遭埋伏為由,拒絕了魏延的建議,同時選擇了最為穩妥的祁山道。結局大家也都知道,魏軍有了充分的準備時間,最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其實,魏延提出的這個方案,正是源於當年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韓信當時先令人在東邊子午道修築棧道,吸引敵人注意,主力卻從西邊的陳倉殺出,讓敵人亂了陣腳,一時首尾難顧。而諸葛亮過於求穩,想要先佔隴西涼州地區,再一步步東進,卻因此使得戰爭時間線拉長,導致自身補給不足,只能無功而返。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劉邦能夠順利進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在關中地區的群眾基礎。劉邦在佔領咸陽時,雖然有過短時間的鬼迷心竅,但是在張良等人的勸說下,及時改正了錯誤,並且有了著名的“約法三章”,這為劉邦積累了不少的民心。而反觀被分封到關中的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都是秦朝降將,與秦人都存在著一定的矛盾。所以,劉邦在進攻關中時,絕大多數民眾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到了諸葛亮北伐時期,曹魏政權已經在曹操、曹丕兩代人的經營下漸漸安定,不論是土地制度還是稅收制度,都優於蜀漢。即使蜀漢打著“光復漢朝”的旗幟,也很難忽悠百姓造反。只要曹魏自己不作妖,蜀漢很難找到機會。地不利,計不良,民不順,即使是一代天才諸葛亮也無法複製劉邦“還定三秦”的光輝戰績,只能給後人留下“星隕五丈原”的遺憾。

劉邦佔據蜀地後絕地反擊,為何諸葛亮難以複製?

諸葛亮

劉邦的成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客觀的條件,更少不了運氣的成分。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巴蜀這樣一個安逸的地方,很容易讓人失去鬥志,蜀後主劉禪就是最好的例子。後世除了諸葛亮,便再無人有統一天下的雄心。但是無論如何,劉邦的成功也不會有人能夠複製。歷史會一直扮演著一位嚴格的老師,照抄前人的作業可以糊弄了一時,卻一定會有失敗的一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