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如果研究西方歷史,一個不能繞開的話題應該就是古羅馬時期。

古羅馬時代歷經三個時期,從王政時代到共和時代,從共和時代再到帝國時期,一步步慢慢發展,最終在他巔峰的時代,羅馬逐漸的落幕。古羅馬時期的所遺留下來的東西直到今天仍然在影響著歐洲社會的發展,而有關他的傳說似乎從來也不曾間斷過。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古羅馬歷史的沿革影響深遠

無論是哪個時代,貴族在統治階級中所佔據的比重一直都很大。雖然古希臘時代乃至羅馬時期,都有公民大會這種看似民主的制度,但實際上能夠參與到政治中的,也只有社會上少部分公民,而且他們也無法對貴族的決議提出反對。除了擁有特權外,貴族所享有的一切權益,都要比普通公民大得多,也因此造成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對立。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古羅馬社會階級的對立,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標誌

每個時代在針對各個階層的矛盾,都做出有益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社會矛盾,但由於這種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貴族式改革。無論怎樣改變,貴族佔有大部分的權益是必然的。而到了帝國時代,由於民主制度不斷的向皇權過渡,皇帝的權威日益加重,皇權至上的思想開始逐漸深入到社會各個階層,並形成一定的共識。

王政時代——貴族與王權之間的鬥爭

羅馬的建立首推羅慕路斯兄弟,他建立羅馬的過程總體而言比較曲折,有傳言說他是被母狼養大的孩子,由於拉丁人為了爭奪王位,年幼的羅慕路斯兄弟不得不母親的護持下逃走,後來被一戶人家收養,長大以後的羅慕路斯兄弟籌劃並建設了羅馬城,羅慕路斯也因此自稱為王,由此也成為羅馬歷史上的奠基人。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羅慕路斯時代初步建立的社會制度,是羅馬早期社會形成的重要原因

不過羅慕路斯成為羅馬的王以後,並沒有大權獨攬,而是設立了兩個個機構:元老院、公民大會連同他這個國王一起構成國家的管理者,而這一套制度後來也深深的影響羅馬的發展。在三者關係中,國王是權力執行者,元老院是貴族建立起來的國家管理機構,公民大會則代表生活在羅馬的全體部族公民。其中元老院負責國家事務的具體執行,公民大會可以選舉國王並參與政治。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公民大會(庫利亞大會)和元老院是羅馬主要的政治基礎

國王雖然是國家的統治者,但是他和一般的公民沒有什麼區別,擁有相等的權力和義務。然而國王擁有威望以及在國家發展中產生的巨大作用,使得以貴族為主的元老院感到深深不安,從羅慕路斯時代,國王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就已經產生。後來羅慕路斯在一次檢閱軍隊的過程中意外消失,使得公民認為是元老院暗中下的手,因而造成羅馬初期極大的動盪。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塔克文殺死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標誌以貴族為主的元老院和王權對立產生

雖然這件事情後來被平息,但以貴族為主的元老院,也基本上站在了以國王為主的平民的對立面。其實也能看出早期羅慕路斯時代雖然也有國王,但國王並沒有特別強勢的權力,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才是基礎,並且國王是由平民大會選出的,因而在當時國王並沒有在地位上顯得特別突出。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王的權力變得越來越大,甚至變得脫離平民,因而引發了公民和貴族的一致反對,使得羅馬過渡到了共和時代

共和時代——貴族掌權的時代

共和時代的到來為羅馬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掌握國家權力的不再是國王而是執政官,執政官的選拔是從貴族中來,通過平民大會的投票產生。從共和時代這一政治特徵來看,和古希臘雅典時期的政治制度有很明顯的相似,二者都是貴族政治,平民只有參與的權利而沒有選擇的權利,其實共和時代雖然平民在某些程度上享有了更大的權力,但仍然難逃貴族的轄制。

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衝突了越來越明顯,而且一個更為意外的情況就是,執政官雖然任期只有一年,但是他們的權力卻很大。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古羅馬共和時代的執政官權力巨大,甚至演變到誕生了獨裁官

而且後來還衍生出另外一種“獨裁官”制度,獨裁官擁有凌駕一切的權力,本來只是為了應對國家在危機時刻,有一個人能站出來力挽狂瀾,由元老院提名執政官擔任,為期半年。加上

馬略改革以後,由於募兵制的出現,使得獨裁官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無法限制,包括蘇拉在內的終身獨裁官相繼出現,後來凱撒上臺以後,更是廢掉了獨裁官的任期,推動了共和制向帝制的轉變,而凱撒也因此而被稱為“凱撒大帝”直至屋大維時代,古羅馬社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非常快速的歷史時期。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凱撒廢除了獨裁官的任期並改為永久

平易近人的皇帝

屋大維作為凱撒的繼承人,繼承了他的一切權力,並在不斷的政治鬥爭中幹掉了所有的對手,直至公元前27年,屋大維已經擁有了首席元老、最高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等一系列的稱號,集合所有權力於一身的屋大維,完全違背了共和制時代下的限制,不過即便是集合所有權力於一身的屋大維,仍然還要惺惺作態。他並沒有自稱為王,而是稱自己為“第一公民”,並且還要假裝交出所有的權力。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平易近人的“皇帝”屋大維

當然所謂的交出權力並不是真的交出,而是為了維護統治所必要的讓步。屋大維雖然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自身本質上實際上仍然還是屬於羅馬公民。他不敢貿然恢復王或者是獨裁官的稱號,怕招致貴族與平民的不滿,他認為維護自己的統治仍然離不開這些人的幫助,因此仍然表示自己是普通公民的一員。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屋大維時代嚴格意義上不算帝制,皇帝的權力仍然受到很大限制,由此而誕生了三世紀混亂

由於為帝制時代做出的努力,屋大維榮獲“第一公民”、“祖國之父”等等稱號,這些後來都成為羅馬皇帝必備稱號,包括屋大維所擁有的稱號“奧古斯都(神聖的)”,雖然屋大維奠定了帝國時代,但卻並沒有加強皇權的地位,無論是王政時代的國王,還是共和時代的國王,亦或是羅馬帝國早期的皇帝,除了享受權力外,一般和平民無二,仍然要通過投票來選出。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共和國致敬禮,又稱為羅馬致敬禮

因此普通人在見到國王或皇帝的時候,並不需要卑躬屈膝,只需要行禮便可。最常見的是共和國致敬禮,簡單而言就是在見面的時候將手臂舉高,如執政官等等,而屋大維時代為了避免因權力過於集中而造成與平民隔閡,屋大維經常一個人在街上溜達,甚至身邊沒有任何隨從,一般在街上碰到,也只需要打一個招呼而已,並不需要有額外的禮節。

拜倒在王座之下——被神化了的皇權

羅馬帝國的統治,自尼祿時代以後,整體陷入混亂。雖然屋大維開啟了帝制時代,但從根本上來說,延續的仍然是共和時代的制度,即便是皇帝選擇義子作為繼承人,也必須要經過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的認可才可以,加上共和時代的軍制改革,軍隊作為另外一股獨有的政治勢力登上歷史舞臺,給羅馬帝國皇權的傳承造成重大隱患。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戴克裡先上臺後改革了帝制,標誌著真正皇權時代到來

針對這種情況,近衛軍官戴克裡先發動政變上臺以後,做出了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首先他認為羅馬帝國時代之前之所以混亂不堪,其首要原因在於皇權的衰退,如何確保皇權的穩固,戴克裡先設定了一系列的皇位繼承製度,把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別設立正副皇帝。

而且戴克裡先放棄了之前羅馬皇帝“第一公民”的稱號,而是稱自己為“主和神”。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除了受到宗教影響的歡喜,戴克裡先刻意營造了一種皇權至高無上的形象。作為皇帝他不像屋大維那樣滿世界溜達,而是居於深宮之中不輕易示人。而如果需要見皇帝,則要通過複雜的流程,以避免刺殺皇帝的事件發生,

而當你突破重重阻礙見到皇帝以後,也不可直視皇帝,而是要跪伏在地。也由此從戴克裡先時代開始,皇權初步建立起來對下層的威儀,皇帝作為統治階級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就此被確定下來。

拜倒在王座之前,從“平易近人”的屋大維到皇權時代的演變

君士坦丁大帝

結束語

從屋大維時代的“奧古斯都”、“第一公民”

時代到戴克裡先上臺,羅馬才算是完全從共和制度過渡到了帝國時代,皇帝作為國家權力獨一無二的象徵。在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君主制度的確立,對於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為整個國家的資源整合,提供了一個相當穩固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也由此進入了快車道,特別是為後來的封建制度登上歷史舞臺打下了基礎。但戴克裡先的改革也並不完善,他將國家一分為四的行為,使得後來羅馬帝國走向了分崩離析的局面,而且隨著帝制的加強,上層對下層奴隸和平民之間的壓迫也越來越大,由此也造成了社會更加動盪不安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