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今天給大家聊一下醫療機械。

大家都知道看病難看病貴,在中國看病貴有重要原因就是進口醫用設備貴、維護費用貴,這些費就轉架到病戶身上。以彩超為例,一臺售價400萬的彩超,廠家一年的維護費用就要100萬,平均一天2800,一臺彩超一般一天就服務30-80個人,轉嫁到病人身上最少要35元一個人才不虧本,這還不算機器成本。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醫療器械價格也說明中國醫療器械公司不強。

2017年中國的醫療機械市場規模大約是4400億人民幣。而全球的市場規模是2.7萬億左右,佔比16%。

2.7萬億的市場規模和芯片產業差不多,不同的是我國的醫療機械公司的國外的差距比芯片行業要大得多。

芯片行業中國有海思已經擠進了全球芯片公司前20名,而醫療器械公司前30名連中國公司的影子都看不到。

據2015的數據,中國醫療器械公司第一名邁瑞生物在全球排名第43.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上面的圖片是Qmed機構2015年列出的排名。

而2017年,全球第一名的是美敦力,它的營收增至297.1億美元。而中國邁瑞的營收才13億美元,是邁瑞的20倍以上。

2016年全球醫療器械前十名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前十名的營收佔了全球市場4成左右,而全部都是歐美髮達國家的公司,日本韓國都沒有。可以醫療器械絕對是一個高端產業。

中國和國外公司在全球市場有較大差距外,在國內高端器械市場差距也非常大。

據我3個小時的調查,除了射波刀、拓姆刀等重要設備目前沒有技術突破外,其餘的器械全部都有國產品牌和技術突破。

比如在細分領域,醫療影像設備中,雖然大部分設備中國都能生產,生產影像設備的公司一抓一大把,如安科、東軟、聯影、朗潤醫療、TCL等等,但是大部分市場份額卻都被外國品牌佔據,80%的CT市場、90%的超聲波儀器市場、90%的磁共振設備均被國外品牌佔據;影像的三巨頭"GPS"(GE、飛利浦和西門子)佔據了70%左右的市場,其他國外品牌佔到10~20%,國產部分全部加在一起只有10%。

不過這種情況這兩年會快速改善。

因為從2017年開始,陸續有6個省發佈採購條例,明確規定要支持國產品牌,限制進口。

中國醫療機械公司和國外的差距

上圖為醫療器械聯盟整理。

除了國產政策支持外,資本市場對國內醫療器械投資也明顯加速。

2017年就有8家醫療器械企業完成IPO,分別是開立醫療、大博醫療、英派斯、榮泰健康、基蛋生物、凱普生物、香山股份、富銀租賃

上海聯影A輪融資就達33億,創了近年來融資之最。

有政策和資本的投入,中國企業要想擠進世界前十,還得靠併購,併購國外大型醫療器械公司,就想汽車中的吉利,吉利這些年火煎般的發展就是靠併購。國內最醫療公司能像吉利一樣玩併購的公司不多,也許上海聯影是一個。至於中國排名第一的邁瑞小編覺得是比不過聯影的,邁瑞前不久還主動撤回了IPO申請,主動撤回這個可能是因為國家最近出臺了"IPO不通過的企業三年內不準殼",邁瑞可能是覺得自己會被否,所以主動撤了,下一步可能找殼資源借殼上市吧。

期待中國早日有年營收過百億美元的醫療器械公司!

有數據不對和寫得不好的地方請大家指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