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直道為何兩千年都不長草?千年大計,質量第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帝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千八百里。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控制、便利出巡,令大將蒙恬率十萬、公子扶蘇領二十萬大軍,於公元前212年開始修築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九原郡的一條軍事要道。

這條重要軍事要道,最終大概為八百公里長,20~60米寬,貫穿陝西、甘肅、內蒙古三地十四個縣,途經黃土高原、鄂爾多斯草原。秦直道起點遺址,位於淳化縣城北二十多公里外甘泉山下的涼武帝村,陝北俗稱秦直道為皇上路。

秦直道為何兩千年都不長草?千年大計,質量第一

古人用落後的生產工具(鐵錘為主),沿著地形複雜、道路險峻的山嶺、沙漠草原修築的車馬大道,僅僅幾年時間就完成了從選線、改線、施工,到建築宮殿、驛站、郵亭、烽火臺等任務,其工程之艱鉅、速度之加快,在中國乃至世界築路歷史上,可謂奇蹟,堪稱偉大工程,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據史料記載,這條秦直道自建成以後,作為主幹道,除在軍事上收到威懾的效果外,對於南北政令統一、經濟開發、文化交流也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一直在使用,直到宋朝以後才逐漸遺棄,清朝時完全廢棄了。

秦直道為何兩千年都不長草?千年大計,質量第一

被廢棄的秦直道,歷經數百年,很多路段不長草,有的路段雖有草木生長,但樹木長不高,都沒不過膝蓋,源於修築秦直道的土,是經過加工的焦土,也就是把天然的土碾碎用火燒焦,徹底去除泥土中的養料和草種,再把焦土與白石灰,層層敷設,層層夯實,使得路基無比堅固起來,即使外界有草種落入,也很難紮根生長。

工程質量把控十分嚴格,秦直道由大將蒙恬主持修築,公子扶蘇負責監理,三十萬將士和民夫參與施工,任何人不敢偷工減料,更不敢減少工序。在發揮作用的近兩千年時間裡,寸草不生;後來在被廢棄的數百年間,路面上因有了層見疊出的黃土、落葉等,才形成了新的土層,這一層新土是可以生長草木的,但當樹木根系扎到秦直道的舊土時,由於土層過於堅硬,又是缺少養料和水分的焦土,便不能往下繼續紮根了。

秦直道為何兩千年都不長草?千年大計,質量第一

雖說兩千年都不長草,有些誇張,畢竟許多路段生長有低矮的蒿草和灌木叢,但秦直道歷經兩千年超越多少王朝更迭變遷的頑強生命,展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體現了古人千年大計、質量第一的觀念,見證了秦王朝時期夯築技術領先全世界的工程科技。

秦直道為何兩千年都不長草?千年大計,質量第一

工程質量是絕不能有半點馬虎,只要我們秉承精心是態度、精細是過程、精品是成果的施工理念,就一定能夠打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良心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