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田機油異常”,已知的這些情況,你可以看看有沒中招!

一直以來,提到豐田,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皮實耐造,可靠性高之類的讚美。不過,最近一段時間,伴隨著豐田機油異常事件的發酵,這種信任正在逐漸被擔憂取代, 從大約2020年2月中下旬開始,一汽豐田RAV4榮放2.5L雙擎車型出現機油乳化的信息在網絡上流傳,隨後不少豐田車友紛紛表示發現類似情況。異常主要體現為機油乳化和機油增多。

“豐田機油異常”,已知的這些情況,你可以看看有沒中招!

這兩個異常情況之所以會引起大家擔憂是因為機油對於維持汽車發動機正常運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機油乳化往往是由於機油與水兩種不相溶的液體相互混合導致的,機油乳化後呈奶油狀,會失去流動性和潤滑性,進而無法為發動機提供保護。機油增多則可能與汽油混入有關,與汽油混合會導致機油被稀釋,黏度降低,進而無法為發動機提供正常保護。

說到底,機油體現出的兩種異常都有可能導致發動機出現嚴重磨損甚至報廢,在令消費者信服的結論出現前,車主們也擔心這些異常是因發動機本身的設計缺陷引起的先天疾病。擔心危害大,擔心修不好,這是機油事件引起大家擔憂的直接原因。

“豐田機油異常”,已知的這些情況,你可以看看有沒中招!

目前網上各渠道反饋的信息中,2.5L雙擎車型發動機(代號A25B)出現問題的比較常見,這些車型包括一汽豐田RAV4榮放、廣汽豐田凱美瑞、一汽豐田亞洲龍各自的雙擎車型,它們是這次機油事件的重災區。這些車型的其它動力版本,例如2.5L汽油版和2.0L汽油版車型反饋異常相對較少。

目前機油異常事件依然沒有查明原因,所以,導致這次風波的罪魁禍首依然“在逃”,不過“嫌疑犯”倒是鎖定了三個。

嫌犯一:溼壁效應

所謂溼壁效應是指缸內直噴發動機在低溫狀態下,汽油噴射到缸內時因為接觸到低溫的缸壁而冷凝成液滴,並沿氣缸內壁滲入機油油底殼,並且由於機油溫度較低,不足以加熱汽油使其通過曲軸箱通風管道排出重新參與燃燒,這就會造成機油稀釋,表現為機油增多,機油內伴有汽油味。

“豐田機油異常”,已知的這些情況,你可以看看有沒中招!

豐田目前出現機油增多的發動機均採用進氣歧管加缸內直噴的混合噴射形式,具備出現溼壁效應的條件。同時,眾多車友反饋的經常短途用車,單程僅4公里左右的工況結合氣溫較低的氣候狀況也符合這一猜想。此前,轟動一時的本田1.5T發動機機油增多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本田隨後進行了大規模召回,並通過多項措施促進發動機溫度儘快上升,降低溼壁效應帶來的影響。

嫌犯二:水排放不暢或洩漏造成乳化

機油乳化是因為機油與水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發生了混合。討論機油乳化,最重要的是瞭解水的來源以及機油乳化的程度。一般而言,造成機油乳化的水可能有兩種來源,一是發動機燃燒本身就會產生水,低溫工況下,水蒸氣不可避免地會變成冷凝水滲入油底殼,在停車熄火後,水汽排放的管道被關閉,水汽上竄到機油加註口就可能出現機油乳化,這種情況在車輛低溫低速短途行駛的工況下相對常見。另一個可能是發動機冷卻系統中可能存在零部件瑕疵甚至設計缺陷,導致冷卻液洩漏入油底殼,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機大修是甚至更換幾乎難以避免。

“豐田機油異常”,已知的這些情況,你可以看看有沒中招!

兩種機油乳化情況的嚴重程度也是完全不同,如果是正常燃燒帶來的水汽上竄導致乳化,我們可以通過適當延長熱車時間,定期做一次中長途行駛等方式解決,機油乳化一般也只出現在機油加註口,極少影響到車輛正常行駛。第二種情況就要嚴重得多,水洩漏到油底殼的量會更大,甚至可以表現為冷卻液顯著減少,機油乳化現象也更嚴重,機油尺上也可以看到機油乳化物,這就比較危險了,好在目前反饋出現問題的車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

嫌犯三:機油加註偏多

針對目前發生的機油增多現象,其中除了我們已經提到的“溼壁效應”外,原廠製造或保養時機油加註量偏大也是導致機油增多的可能性之一。如果是這個原因,那麼機油油量應該相對穩定,目前已經有4S店採取給機油加註口貼封條,定期監控機油油量的方式排查這一可能。

分析到這,我已經將目前掌握的信息全部向大家做了介紹,不過依然有疑問還無法得到解答,或者說現階段還缺乏有力證據供我們做出進一步的分析。那麼已經中招的車主就可以一起來聊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