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著讀史書,你以為如何?

​——比照《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


讀史明鑑,

即反觀歷史回照當下,

讓史實印證在現今的生活中,

有歷史的影子,

人類的生活趨於理性。

除外,歷史的情節也是誘人的故事,

像一部長篇連續劇,

不斷上演血雨腥風的刺激,

於是讀史,

也可限定於此。

對比著讀史書,你以為如何?


《萬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同為史書,且同為明史,在這個寒假走進我的世界。

同為明史,並非有意為之,實在巧合。先後閱讀,卻有完全不同之感。做一對比,妙趣橫生。

一仰一迎,求取有別

兩本書的覓得,經歷大有不同。

《萬曆十五年》作為明史研究的學術專著,黃仁宇早於七十年代便已經作就,幾十年的歷史見證,幾十年的歲月蹉跎,沒有磨平新銳的稜角,此書一直作為研史名作始終出沒風波中,沉浮有定數,長盛不衰,終日誘人眼球。

最早於九十年代末期,《中國青年報》曾作過書薦,薦文語言流暢養目,精彩異常。

於是,便記住了這本美籍華人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

延續,接觸網絡,每遇書網,《萬曆十五年》的名字便頻頻躍入眼簾,不求不甘,不讀不快。

一股難以遏制的衝動,常常蘊藉在胸口。

冷玉斌一篇關於讀書歷程的行者文字中,又提及《萬曆十五年》,以此書作為開幕之言,且例舉此書開篇序言作為例證,論證文字的緊湊與簡練。

引用的一段,細小瑣事,家常情節,讀來確有幾番風味,功力可見一斑。鑑於此,鐵了心,求得此書一本,以景仰之心膜拜,每每捧於手中,必悉心摩挲,小心呵護。

《明朝那些事》因犬子愛讀,也跟著瀏覽,依當下名氣判別,《明朝那些事》自然不在《萬曆十五年》之下。

《明朝那些事》既能在電視媒體的過些衝擊下處於流行書籍排行榜上游,則有其不同平凡的魅力。

據說,此書先在網絡論壇大紅大紫,廣受熱捧後,轉戰於出版界,更是雲中日出,光鮮紅亮。

對比著讀史書,你以為如何?


一點一線,結構有別

《萬曆十五年》,顧名思義,此書講述歷史卻不是一個時段,更非一個完整的時代與王朝,而僅在於一年,一個特殊的年份,萬曆十五年。

浩瀚的宇宙中,漫長的歷史裡,萬曆十五年,確實是個不值一提的年份,“無甚關要之事”。

然妙則妙在,作者立足於當下現實,截取歷史長河之一點,

上回看過往,下展望未來,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一四兩撥千斤的韌勁,扣住整個明史的命脈,縱觀連綴之古今,陳述網格之利弊。

事件、人物、倫常、制度、典禮,一一呈現與書中,不紊不亂,隨意取捨,信手拈來,讀來絕無突兀拖沓之感,顯示駕控史料深厚的功力。

《明朝那些事》則完全不同,

上至開國皇帝朱元璋,

下到崇禎朱由檢,

洋洋灑灑,明朝三百多年曆史,一十七個皇帝,一一在列。

如同一根線段,作者石悅手握此線一端,逐漸位移,其間不肯鬆懈,手不離線,直至線尾。

據我妄測,凡正史所記錄,即便細枝末節都在這本《明朝那些事》中有所體現,否則怎會有綿延七本之多的分集?

對比著讀史書,你以為如何?


一事一理,內容有別

出於不同的創作目的,兩本書在內容的擇取中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格與意趣。

黃仁宇作為歷史學家,其作品《萬曆十五年》更多基於史料研究之功效,在呈現情節事實的基礎上,剖析社會現象,解構制度典本,闡述人倫常規,分析文化誘因。

明史之於作者,如同一具鮮活的人體,需要著述的不僅是人物呈現在表面的外貌,更有對導致這番外貌的內在氣韻,如內腑、血液、骨架等等的註解。

尤其立於萬曆十五年這一點恆定的節點,前今後古連脈相承,可謂縱觀古今,輻射五常。

閱讀此書,不僅熟悉故事,還在作者艱深筆觸之下,洞察成因,更對於當今社會的演變發展有悠然會意的啟蒙。

《明朝那些事》則又不同。

通篇皆在講述故事,情節發展是其吸引讀者的密碼。

誠然,歷史本自的精彩勿需過多的裝飾與點綴,呈現史實是《明朝那些事》最大的準則,不胡編不亂造,恪守正史,吸收野史。

故事依於記載,評述尊重事實。

但是遺憾的是,由於政治鬥爭故事的恆古不變,過多的戰爭與心算,寫得有些機械重複,諸如“最意想不到”“看似完美的計劃卻有致命的漏洞”“最後的決戰”等等字眼不斷充斥人的眼球,越是讀到最後越發有乏善可陳的厭倦感。

所以,讀此書,儘管好玩有趣,但到最後還是要耐著性子的。


對比著讀史書,你以為如何?


亦莊亦諧,神韻有別

《萬曆十五年》的莊重自不必多言,正軌學術著作,雖擯棄論文體裁,採用隨筆肆意為之,但整飭的文章脈絡,規整的語辭典範,嚴密的邏輯推理,深刻的探討論述,使讀者絕不敢妄自走神。

閱讀此書,必須正襟危坐畢恭畢敬,似在聆聽教授的專業講座,似在參與專家的專業論壇,你可以思考與想象,卻不允許你旁逸斜出,為所欲為。

《明朝那些事》則要輕鬆詼諧許多。

石悅堅持歷史應該寫得好看,不僅在歷史情節的敘述上,甚至在明理闡述的時候也注入新鮮血液,幽默語詞常常令人忍俊不禁,偶爾也能開懷大笑。

石悅是在用創作相聲的方式寫歷史,其詼諧之處在於:

一口語化與現代化的結合。


“這位同仁”“那位仁兄”“朱元璋同志”等等人物稱呼,常與現代口語相稱,讀書真正演化為與作者的對話;

二形式的創新。


腥風血雨的戰爭勾心鬥角的政治, 在石悅筆下絕不可怕,也沒有驚心動魄的緊張,更多的是好玩與趣味,“拳擊賽”“辯論會”“比武招親”這些搞笑包袱不經意間的一抖,笑料百出,劃“殘酷”為“幽默”,好玩的歷史就這樣誕生在石悅的筆下。

閱讀此書,你可以橫躺在床榻裡,也可以臥睡在藤椅中,當然也可以端坐在馬桶上,隨心所欲,讀了笑,笑完再讀,輕鬆自在,最終感嘆一聲:

讀書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