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園和刑場間,留塊草地

在花園和刑場間,留塊草地

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在家居士,該如何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壞人?沒學佛法之前,按照“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標準執行即可,學了佛法之後感覺“以牙還牙”不是佛弟子所為;而"以德報怨"自己沒有那個心量,強迫自己做只會在內心積攢更多的負能量。求指點。

有部丹麥的電影叫《狩獵》。男主離婚後在鎮上的幼兒園當老師,是個特別善良的人,深受大人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小女孩因為缺少家庭的關懷,在男主的照顧下有了懵懂的“愛”,但遭到了男主的拒絕。她很失落,跟人抱怨男主又醜又蠢又壞,還有“小弟弟”。

這些話卻被人誤解成男主性侵了小女孩,一夜之間,鎮上的人都將男主當成強姦犯看待,甚至包括小女孩的父親——男主最好的朋友。這讓男主的生活陷入了地獄般的境地......

我們一生當中,有沒有將好人誤解過壞人?肯定很多。畢竟,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只能看到人和事的片面,而非全部真相。加上我們對於自我的維護程度,要遠超過對他人的信任程度,所以也並不是那麼在乎真相是什麼。

但聖人覺得,不能這麼盲目去看待好與壞,善與惡,要懷著一顆公平的心。這就是“以直報怨”的真正涵義。如果按照“以怨報怨”的標準,那上面電影中男主很可能就要被鎮上的人就地正法了,看電影的我們,會覺得公平嗎?

國家建立複雜的司法系統,也就在於體現一個“直”字。好人是否真的好,壞人是否真的壞;好人怎麼獎賞,壞人有沒有改過自新的可能,怎樣懲戒才是恰當的。這些都是在“直”的考量範圍內。

所以不要輕易去定義一個人的好壞。當處於被“狩獵”的位置,就知道被誤解是多麼讓人無奈的一件事。

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多少人聰明到可以開上帝視角去生活,包括我們自己,人生中總是在不停犯錯,不停地有意無意去傷害他人,那我們應該希求別人“以怨報怨”,還是大度原諒?

人的心量就是這樣打開的。在花園和刑場之間,留一塊天然的草地,讓自己和他人的善惡,都能得到休息。遇到真正的好人,當然可以請進“花園”好好款待;遇到真正的壞人,當然可以押赴“刑場”細數罪狀。

然而人生當中,絕大多數的好壞是我們看不清,道不明的,所以不要急於去貪,也不要急於去嗔,在心裡留個中立的區域。它的大小,才決定了心量的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