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园和刑场间,留块草地

在花园和刑场间,留块草地

一个学习大乘佛法的在家居士,该如何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坏人?没学佛法之前,按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标准执行即可,学了佛法之后感觉“以牙还牙”不是佛弟子所为;而"以德报怨"自己没有那个心量,强迫自己做只会在内心积攒更多的负能量。求指点。

有部丹麦的电影叫《狩猎》。男主离婚后在镇上的幼儿园当老师,是个特别善良的人,深受大人和孩子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小女孩因为缺少家庭的关怀,在男主的照顾下有了懵懂的“爱”,但遭到了男主的拒绝。她很失落,跟人抱怨男主又丑又蠢又坏,还有“小弟弟”。

这些话却被人误解成男主性侵了小女孩,一夜之间,镇上的人都将男主当成强奸犯看待,甚至包括小女孩的父亲——男主最好的朋友。这让男主的生活陷入了地狱般的境地......

我们一生当中,有没有将好人误解过坏人?肯定很多。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只能看到人和事的片面,而非全部真相。加上我们对于自我的维护程度,要远超过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所以也并不是那么在乎真相是什么。

但圣人觉得,不能这么盲目去看待好与坏,善与恶,要怀着一颗公平的心。这就是“以直报怨”的真正涵义。如果按照“以怨报怨”的标准,那上面电影中男主很可能就要被镇上的人就地正法了,看电影的我们,会觉得公平吗?

国家建立复杂的司法系统,也就在于体现一个“直”字。好人是否真的好,坏人是否真的坏;好人怎么奖赏,坏人有没有改过自新的可能,怎样惩戒才是恰当的。这些都是在“直”的考量范围内。

所以不要轻易去定义一个人的好坏。当处于被“狩猎”的位置,就知道被误解是多么让人无奈的一件事。

更何况,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多少人聪明到可以开上帝视角去生活,包括我们自己,人生中总是在不停犯错,不停地有意无意去伤害他人,那我们应该希求别人“以怨报怨”,还是大度原谅?

人的心量就是这样打开的。在花园和刑场之间,留一块天然的草地,让自己和他人的善恶,都能得到休息。遇到真正的好人,当然可以请进“花园”好好款待;遇到真正的坏人,当然可以押赴“刑场”细数罪状。

然而人生当中,绝大多数的好坏是我们看不清,道不明的,所以不要急于去贪,也不要急于去嗔,在心里留个中立的区域。它的大小,才决定了心量的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