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钟南山院士回忆他的父亲,说两件事让他感触很深。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对所有的事都要讲究证据。1969年,那时候的钟先生还很年轻,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病人尿血很厉害,他就根据经验判断是结核,他的父亲就问他,你有什么根据判断这个孩子是结核呢?这一句话就把钟先生问住了,他说当时就是根据经验判断的,但尿血的病症很多,可能是炎症,也可能是结石,也有可能是结核,但你要讲求证据呀!这件事让钟先生从此树立了严谨的医学态度。

另一件事是父亲在75岁的时候准备出一本书,他从事了一辈子儿科,想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让后辈的儿科医生通过症状体征大致判断出是一个什么样的病,因为当时整个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及设备都很落后,如果有了这本书,医生们做一些简单检查就能够对其进行治疗。书的名字就叫《儿科症状学》。

但当时钟先生是不支持父亲做这个的,因为父亲的眼睛不好,再加上母亲也去世了,钟先生怕父亲的身体吃不消。但父亲说:“那我不做这些,干嘛,难道让我等死吗?”

钟先生回忆父亲总是早早地就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很晚才回来。眼睛不好,看字都是重影,父亲就捂住一只眼睛看,看累了,再换另一只眼睛看。就这样,四十多万字的《儿科症状学》编写完成了,给后世的儿科医生留下了宝贵的文献。他说父亲常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能够留下点什么,这辈子就没白活!”

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我们有时候会好奇,像钟院士这样的“国宝”级人物,到底会有怎样的家庭背景呢?是怎样的一种教育环境让钟院士成长起来的呢?钟院士回忆的两件事以及最后的那句话让我们找到了答案。

钟院士的父亲从来不用大道理去教育孩子,而是用自己的言行来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人生的意义。这才是所有父母要去学习的。

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言传身教

我们这代父母越来越知道了教育的重要性,但好像大多还留在初级阶段,觉得我舍得给孩子花钱,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就认为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了,认为可以用爱的名义来要求孩子了。而这些离真正的言传身教还差的远。

一边玩着手机,一边让孩子努力学习。

一边大吃大喝,一边要求孩子自律自强。

自己的生活不规律,杂乱无章,却要求孩子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自己在工作中拖拖拉拉,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

这好像是我们这些平凡的父母常犯的毛病吧,看了上面钟先生父亲的言行,我们是不是有些汗颜。

当然像钟先生这样的家庭是不能复制的,也绝非我们普通家庭可比拟的。但教育培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社会的后备军,所以父母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吧!

放下手机,拿起书本,和孩子一起努力。

拒绝无谓的应酬,加入运动的行列,和孩子一起强身健体。

早睡早起,生活规律,和孩子一起自律自强。

制定规划,先定一个小目标,和孩子一起去实现。

认真工作,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做事也严谨起来。

这些做起来其实都不难,难得是坚持,但我们不是常常把坚持挂在嘴边教育孩子吗,怎么等到自己就坚持不住了呢?

平凡如你我,言行全在点点滴滴中,让我们为了教育好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吧,竭尽所能让孩子成为优秀的人,父母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双赢加油!

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下面是钟南山院士的父亲钟世藩先生的简介及履历

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钟世藩(1901年-1987年),福建厦门人,中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是广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

履历

193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6年来广州,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

194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

1953年院系调整后任广州中山医学院儿科教授兼主任。

* 钟世藩是我国当代著名医学专家钟南山的父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