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國明:溝通也是一種生產力


喻國明:溝通也是一種生產力

喻國明,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我的基本觀點是:溝通也是一種生產力。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會說,但是說和溝通之間並不是劃等號的,我們聽到說得很多,但是真正能夠達到溝通效果的其實很少。

我一直有一個遺憾就是在我們大學課堂裡面其實沒有系統性的開設一門課程就是演講學。在西方一些知名大學都是有這門課程的,今天整個社會的協調整合、學科整合,要做出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性的活動都需要團隊性質的整合,而這種整合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溝通的基礎之上的。

《我是演說家》具有特別的意義就在於他從話語方式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改變,互聯網崛起之後給我們提出很多挑戰,我們主旋律的東西今天到達社會人群遇到很多的挑戰。

在我們研究者看起來大概兩方面問題構成這種挑戰和障礙,第一個是渠道失靈,傳統的大部分傳播渠道,過去能夠有效把相關信息告訴社會所有人的,大眾傳統渠道在今天互聯網下失靈了,變得溝通效率極低了,為什麼?因為在今天社會化媒體,社交媒體的作用之下每個人都有自己構建自己信息渠道的能力這樣一種方式,他今天獲取渠道不一定從CCTV、人民日報瞭解,他可以通過自己建構起來的朋友圈就能夠貌似滿足他自己對於社會信息瞭解的需求。

因此我們傳統媒介如何突破這種由社會關係構建的最後一公里,接觸人的接觸點和接觸面就成了傳統媒體傳播的問題,今天傳統媒體碰到的不是內容問題,而是渠道失靈的問題。

第二個就是我們的話語方式,一講到主旋律我們就要擺事實講道理,今天擺事實講道理不能讓人產生認同感,能夠入耳入腦入心。

今天在邏輯之外需要更多成分在裡面起作用,那些非邏輯和非理性的信息我們具體來說就是一種情感信息、關係信息,如果沒有一種情感信息所引起的一種心理上的共振,如果沒有關係信息的一種立場和這種利益的一種確認,在很大程度上你說的道理再對再嚴整,恐怕很難產生入耳入腦入心的認同感和社會的共振,這是我們今天主旋律傳播當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希望對邏輯本身做出很好的分析處理,但是我們對於關係信息和情感信息話語方式的滲透,和這樣一種重新整合其實我們缺少相應概念。這導致我們傳而不通,說而無效的窘迫現實。

《我是演說家》身體力行,用自己講述普通人的故事,用關係信息用情感這樣一個元素的調用改變了我們的話語方式,形象的告訴我們說一個主旋律的東西應該用什麼方式跟社會表達跟社會溝通,改變了社會的話語方式。這對主旋律的表達方式真的起了一個很好的探索作用。這是我對《我是演說家》社會價值的基本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