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河村:拾級而上,宛若“世外桃源”

龍門河村:拾級而上,宛若“世外桃源”

王家宅院

龍門河村:拾級而上,宛若“世外桃源”

古院照壁

龍門河村:拾級而上,宛若“世外桃源”

古閣之夏

龍門河村:拾級而上,宛若“世外桃源”

古閣背面

龍門河村是山西曆史文化名村,屬壽陽縣平舒鄉,距壽陽縣城西北約10公里左右,龍門河村緊鄰“三代帝師”祁寯藻故里景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壽陽縣誌》載,戰國趙簡子墓在縣西北古城村,毗鄰龍門河。相傳趙簡子在古城時,見此地兩崖中間一河奔流,猶如龍騰出門之勢,故名龍門河。

一座別緻的古閣就是村子的大門。古閣叫慶雲閣,年代久遠,據村裡老人說,他爺爺輩的人說這在很早時候就已經有了。底座由大塊長條石頭壘砌而成,接著是一層層老青磚。經過不知多少年風雨侵蝕,牆體剝落了一片片,整個底座四方四正、敦敦實實。再往上還建有兩層,每一層都由幾根木柱支撐。儘管房頂長滿了野草,磚瓦也破碎了好多,這幾根木頭做成的柱子都如鐵柱一般支撐著。這座古閣像一位飽經風霜又滿腹經綸的老者安坐在村口,慈祥地望著四季輪轉、風雲變幻,守護著這片土地和勤勞善良的人們。

古閣底下有個石洞,石洞上方刻有“古龍門”三個字。進入石洞便被左右上下的石頭包圍,長長的扁扁的,圓圓的厚厚的,各種各樣,千奇百怪。走出石洞,你會驚歎自己猶如進入世外桃源,這裡也是進入這個村子唯一的通道,豁然開朗之處,是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的古民居,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農家小院,遠古遺留的老廟宇,滴水的瓦當,家家門前黃燦燦的高高的玉米垛,幹農活的村民,玩耍的孩子,四世同堂的老人……其樂融融。

古村裡最耀眼的便是走出古閣的一條街。街道呈緩坡狀,一直從村口延伸至村尾,在主街道的兩側分佈有很多高門大院。房簷上有木雕花籃,橫樑上還有成組的彩繪,如今看上去雖很破舊,但是依然可以品讀到它曾經的輝煌。其中,王家宅院是山西古民居磚、木、瓦結合的典型,由清代皇家宗廟建築官員、壽陽龍門河村人王伍科於清朝中期創建。宅院坐西朝東,佔地面積1792平方米,分主院、偏院兩座院落;主院中軸線上建有照壁、大門、正窯,南北兩側窯洞各3間;偏院僅存兩間房和南門。主院有3孔正窯,建於0.6米的石砌臺基上,前出廊,硬山頂,明間出捲棚抱廈。正窯頂可見柱礎、牆體等建築遺蹟,應為當時窯頂木結構房屋遺物,整體建築佈局完整。當年王氏先祖擇此“風水寶地”,修房造屋,聚族而居。因本家擅長建築和彩繪,所有房屋和街巷都佈局嚴謹,用材講究,精工細作。院內窯洞外牆形式精緻大方,主窯木構抱廈結合,磚牆和突出的木結構互為表襯,視覺審美和使用價值相得益彰。起居院、長工院和門面房相鄰相連,體現出晉商精明實用的思維模式,由此座典型院落延展而成的古閣、古街、古民居、古村落,體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居住方式,具有濃郁的黃土高原樸實智慧的古村落風貌,不愧為山西古民居的精品代表。

老街的盡頭,與古閣正對的是一座古廟,村民們稱其真武廟。廟殿內供奉著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生有炎黃二帝,曾降世為伏羲,龍門河有此廟,充分說明古人極為看重這個村子風水。

古村與祁寯藻故居旅遊區緊緊相鄰。祁寯藻是清朝道光、咸豐、同治的“三代帝師”、“四朝文臣”,官至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太保。他一生忠清亮直,勤政愛民,舉賢薦能,政績卓著,對朝政影響頗深。其書法由小篆入真行,師承二王,出顏柳,深厚遒健,自成一格,為清代中晚期著名書法家,有“一時之最,人共寶之”、“楷書稱首”的讚譽。

“蔥鬱氣佳哉,天然勝景來。水迎三面合,峰鎖一門開。碧靄含朝旭,春陰動旱雷。登龍知不遠,鯉化有奇才。”清代名相祁寯藻當年在《龍門煙樹》一詩中這樣呈現龍門河村。

小貼士怎麼走?

乘火車到壽陽下車,在縣城坐公交可到達;自駕從太舊高速壽陽站駛出,經307國道向西數公里就是目的地。

吃什麼?

香噴噴的土豆絲蓋著黃燦燦的小米飯,配上炒熟的豆子磨爛做成的糊糊湯,那叫個香;蕎麵涼粉、南燕竹豬頭肉夾餅、撥爛子、白麵玉米麵等和在一起做成當地特色的“撓”,蘸上西紅柿辣椒,讓你直流口水;紅豆湯做成的撈飯、面米菜和成的菜飯、蕎麵切條等。

怎麼住?

古村距縣城很近,縣城有星級酒店和農家樂住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