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本文轉自:dop設計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本文我們來系統的聊聊設計師眼中的踢腳線,預計將為你解決以下問題:

1、在住宅空間中,到底要不要裝踢腳線?

2、常見的踢腳線做法有哪些?

3、如何在室內空間中搭配出高顏值的踢腳線?

(正文約3000字,信息量較大,建議仔細閱讀)

01.

到底要不要裝踢腳線?

一、關於是否裝踢腳線的鬥爭

在設計圈,尤其是以住宅和別墅為主的圈子裡面,提到踢腳線的設計,一直存在兩種觀點激勵的碰撞: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一邊是以小王為代表的“無踢腳線”派,該派主張極簡風格,一切都為設計效果服務,其他的因素統統拋到腦後;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以老王為代表的“踢腳線”派,該派主張一切以設計落地與實用主義為主,不要太過於刻意的去追求設計效果,而忽略了使用時的體驗。比如,對空間使用者的日後清潔和日常衛生要求都特別高。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踢腳線派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無踢腳線派

那麼,在我們平時做設計時,究竟要不要考慮使用踢腳線呢?使用踢腳線時又應該注意什麼呢?

這就得從踢腳線的本質說起了。

二、裝踢腳線的本質是什麼?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功夫菜-設計分析模型

根據我在《dop設計實戰指南》第一季提出來的「功夫菜」模型我們可以知道;任何室內裝飾構件和構造做法,均應該建立在一個不等式之上,即:“

安全>功能>美觀”;

而踢腳線這種構件,並不涉及到“安全”方面的隱患,所以,咱們主要從“功能性”和“美觀性”這兩個角度來分析一下,在室內空間中,安裝踢腳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PS:關於功夫菜模型的解析請回顧:

A、從“功能需求”的角度看踢腳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從“功能性”上來說,我認為踢腳線至少有4個核心的目的:

1、保護牆面、方便衛生: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正所謂“踢腳線”,字面理解就是用來“防止牆面被腳踢的”;

咱們說的文藝一點就是“為了減少牆面飾面受到外力撞擊破壞。防止牆面飾面直接接觸地面,導致地面水汽,汙漬等汙染,同時,方便日常維護和清掃為主的一個裝飾功能性構件”。

2、隱蔽電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現在在許多空間內,增設電路時(如弱電)並不會單獨再埋管,而是選擇從“分體式”的踢腳線的下方走線。讓整個空間的電線不會那麼紊亂,尤其是後期增設弱電時尤為多見。

3、修飾界面偏差: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在空間裝修的過程中,往往會由於現場工人師傅手藝的原因,導致很多牆體的轉角處不平整和順直;這種現象體現在牆與地面以及吊頂的交接處尤其明顯。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踢腳線”或“石膏線”來進行界面偏差的修飾;從視角上弱化牆面的缺陷。

4、掩蓋伸縮縫: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在第一季中,我提到過,木地板在施工過程中,為了防止木地板因熱脹冷縮導致的起翹、空鼓、變形等狀況,所以必須在牆角預留5~8mm的木地板伸縮縫,而只要做了伸縮縫,就必然需要使用踢腳線來掩蓋掉該縫隙,否則會極其難看。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踢腳線的其實就是用來做牆地面收口的一個裝飾構件。

B、從“設計美觀”的角度看踢腳線

上面4點是從“功能性”的角度來回答踢腳線在裝飾空間中起到的作用;下面我們從“美觀性”的角度來看,踢腳線都有哪些形式;

當然,說到“美觀性”,其實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

所以,咱們下面就先拋開通過材質和色彩的角度來判斷美觀的方式。而是換個角度,從“收口”的角度來看使用不同的“收口”方式來搭配出來的設計美感;

站在這個視角,我認為踢腳線的收口,有且只有3種形式

1、“突出”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在歐式、美式、法式或者古典風格的室內空間裡,踢腳線和門套、天花等等形成視覺上的統一效果,起到裝飾性作用,而且都突出牆面完成面的方式。

這種收口形式,也是我們絕大多數人提到踢腳線時,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場景;其優點是可以滿足上面提到的4種功能需求。

但是,因為這種做法對於踢腳線本身線條的選擇和設計風格的搭配要求比較高,設計上不好搭配。因此,現在很多設計師為了滿足高顏值的簡約空間風格,主動放棄了這種收口方式。

2、“齊平”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這種收口方式在很多高端的酒店、會所以及固定傢俱上最為常見,近幾年該收口形式逐漸成為踢腳線裝飾的流行風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3、“嵌入”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這種形式的踢腳線也是在近幾年開始大面積流行起來的,50mm高的牆體小凹口,因為成本低,好收口,高顏值,所以幾乎成為了簡約風中踢腳線的標配設計方式;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當然,這種收口方式與“突出”的收口完全站在了對立面,其後期清潔不便,施工要求高,在製圖時非常不容易表達,導致進場下錯單;也讓設計師頭疼不已。

那麼,說到這裡,我們來小結一下:

其實,從上面提到的4種踢腳線的功能需求我們可以看出,如果真正從後期實用的角度考慮;那麼,採用“突出”和“齊平”的踢腳線形式,對於後期的使用和清潔都是最好的選擇。至於“嵌入”的做法,除了顏值高以外,幾乎滿足不了太多的功能性需求。

所以,在設計作品中,具體採用哪一種方式來收口,主要還是看我們在設計時想達到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的設計目的,應當採用不同的踢腳線收口方式,不能一概而論。

02.

常見踢腳線的做法有哪些?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常見的踢腳線材質主要有“石材”、“木料”、“瓷磚”、“金屬”、“PVC”、“油漆踢腳”。

做為“踢腳線章節”的開篇,咱們先簡單的瞭解下常見踢腳線的標準安裝節點,希望你將他們牢記於心;在後面的相關內容中,還會陸續提到踢腳線的一些質量通病以及新型的工藝做法。

1、石材踢腳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節點圖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三維示意圖

2、木製踢腳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節點圖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三維示意圖

3、金屬踢腳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節點圖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三維示意圖

4、分體踢腳線: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03.

其實可以不裝踢腳線

當然,前面提到了安裝踢腳線的那麼多好處,其實大多數都是建立在需要滿足功能性前提的條件下;但是,如果咱們只考慮設計效果,就是不要踢腳線的話,又有哪些方式可以實現呢?

其實,咱們不妨換一下思路,既然只考慮設計效果的話,那麼,在牆面與地面的這個“陰角”處不要踢腳線的話,是不是就變成了一個典型的“收邊收口”問題?

▲示意圖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收邊收口模型

如果只是收口的問題,那麼,調用咱們之前提到的“收邊收口”模型,是不是就容易理解多了?

PS:關於收邊收口模型的解析請回顧:

1、使用“壓條”的形式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本質與材料的陰角收口無異,兩種材料的陰角處為了更好的過渡,採用壓收邊條的形式來緩衝與收口,即保證了功能,又保證了美觀。

2、使用“對撞”的形式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為了避免“朝天縫”的出現,可以直接通過牆面飾面壓地面來實現該收口;但是這裡要注意一點,如果只有這種方式,要留意牆面材質的吸水率;

比如,牆面是石材或者瓷磚就可以直接撞在地面;但是如果牆面是乳膠漆或者壁紙的話,那麼就要慎重了,不然後期一定會存在質量問題;

3、使用“打膠”的形式收口: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當牆地面材質不能使用“壓條”和“對撞”收口時,可以採用“打膠”的形式來收口,但是,與對撞一樣,要考慮兩邊材質的吸水率;不然,後期一定會有問題。

4、更改材質,避免收口:

上面支了那麼多招,其本質還是考慮到牆面與地面的收口關係;那麼,如果我們再換個思路,如果要實現沒有踢腳線的空間效果,如果我們直接通過材料的更變來規避掉,牆與地在這個陰角處收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比如,使用塑膠地面或者水磨石的這樣的圓角收口形式,是不是就完美的避開了使用踢腳線的情況了呢?

當然,這只是東曉的一個腦洞,畢竟應該不會有設計師為了刻意的避免“踢腳線”而更改掉地面材質的情況出現吧。

04.

怎樣做出

“高顏值”的踢腳線搭配?

最後,我們來說說,拋開“收口”這個決定美觀的角度,單純從踢腳線的“高度比例”和“色彩搭配”的這兩個維度來談談,在空間中如何搭配踢腳線,才會使得“踢腳線”看上去顏值更高。

1、高度比例: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之所以現在各大設計案例中,都會流行“嵌入”的踢腳線方式,除了簡約的空間風格外,還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原因是因為,當下的樓市中,給到我們的空間層高越來越小。

空間太小,層高不夠,踢腳線當然就不能像歐式風那樣有存在感了,所以,

踢腳線的高度也隨之被壓縮,低層高的空間裡,用過寬的踢腳線容易割裂空間,從原來的150mm到100mm,再到50mm,再到最近令人髮指的20mm。

因為,高度越小的踢腳線,存在感越低,隱藏在細節裡面,不但拉高了空間的視覺高度,也讓空間的細節顯得更加精緻。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所以,對於踢腳線的高度,咱們不能過多的盲目跟風,看到別人做20mm,咱們就做20mm;還是需要考慮自己空間中踢腳線與牆面的高度比例關係而定。

再說,據我所知凡是做了20mm高的踢腳線空間,沒有任何一個項目在使用過程中,做清潔的人員不抱怨的。

2、顏色搭配:

其實關於踢腳線的色彩搭配這個話題,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所以,下面我只推薦3種我認為的比較中肯的搭配建議。供你參考:

a、與牆地同色: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因為踢腳線是地面與牆面的收口過渡區域,所以,從色調協調的角度來看,與地面和與牆面同色是最為穩妥的搭配方式。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與地同色

而與地板同色,能弱化踢腳線的存在感,但會擴展地面空間,讓層高顯低。所以,具體選擇跟誰同色,還是要考慮到視覺效果中,色彩對整個空間高度的影響。

b、與門框同色: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當然,如果踢腳線與門框相連接,考慮與門框同色也是不錯的選擇。

c、萬能的白色: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要是實在不知道怎麼選擇時,選擇萬能的白色準沒錯。

最後,我們為你準備了一張小卡片,通過這張小卡片來回顧下全文吧。


關於踢腳線設計,這4點每個設計師都應該掌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