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漢源縣清溪鎮

清溪鎮,位於漢源縣北約30公里處。這裡在秦時為蜀郡西南丹犁戎地,漢時屬於笮都犛牛羌地,為古商道上的驛站。北周天和三年(569年),置黎州與沈黎縣。隋仁壽四年(604年),置登州,轄沈黎、漢源二縣,登州與漢源縣治地均在今清溪處。隋末,沈黎縣併入漢源縣,治地仍在今清溪處。唐武德八年(626年),廢州置沈黎鎮,後復設漢源縣,屬黎州。宋時為黎州漢源郡;元時先後設黎州長官司、宣慰司(注:長官司與宣慰司均為當時少數民族地區地方政權機構名,長官司又稱“蠻夷長官司”,設長官、副長官。宣慰司為偏重於軍事的監司機構,長官職稱“宣慰使”,為地方軍政最高長官。)明時改置黎州長官司,後設大渡河守禦千戶所(注:明時承擔防禦任務的地方軍事單位)。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合黎州千戶所和大渡河千戶所為黎大所,隸雅州;清雍正八年(1730年),雅州升為雅州府,改黎大所置清溪縣。雍正時期,於清溪場設城廂鎮,嘉慶時改設附城鄉。民國三年(1914年),改縣名復為漢源縣,設城區鎮。1950年,漢源縣治所遷至九襄,此地設清溪鎮。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先後設清溪人民公社和清溪鄉,1992年,改設為鎮。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乾隆年間繪製的清溪縣形勝圖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

山泉石溪,涓流潺潺、清淨明澈,清溪之名因古城東西各有清瑩秀澈之溪流而得。清溪場北上可到雅安,南下可至西昌,西去可進康藏,東行可入樂山。早在秦漢時期,這裡就是邊貿集散的重要道口,巴蜀內地的糧食、茶葉、布匹、銅鐵製品等與邛笮地區(注:邛笮,指邛崍山西面廣袤區域,包括西昌、涼山等地。邛都即西昌;笮都即漢源)的旄牛、笮馬、花椒等在這裡進行交換。《太平寰宇記》中對此有記載:“漢人與番人博易,不用金錢,漢以細絹、茶、布,夷以紅椒、鹽、馬。”秦漢時期,旄牛道(蜀地經邛崍、漢源,至西昌及中亞地區的商道)、清嘉道(清溪經峨邊至嘉州的商道)、沈黎道(清溪經富林,沿大渡河至康定及藏區的商道)均經過這裡,這三條道路即當時的“絲路”、“鹽道”和“茶馬道”。唐晚至宋元時期,這裡一直設有“市馬務”,《方輿勝覽》載:“王建得蜀之後,於文黎雅茂等州市胡馬”,《輿地紀勝》載:“黎州初設茶馬買馬兩務”。這裡也是古時的邊防軍事要地。“南臨六詔,西接吐蕃”,漢源清溪一帶,為中原地區與“西南夷”所轄地的交界處,也是漢族居住區與邛笮少數民族居住區的交界處,歷朝歷代,戰事紛爭中,這裡都是扼控邊地之要塞,駐軍守衛。至今,這裡的一些住民,其先祖就是明代軍屯時留下的官兵及其家屬。城西冷飯溝石巖上還保留有明天啟年間的刻字“山橫”和“水遠”。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嘉慶《清溪縣誌·清溪縣輿圖》

旄牛道翻邛笮山(屬邛崍山脈)經嚴道(今雅安)至漢源清溪的一段,也稱邛笮古道。古道盤邛笮山而旋,時作方折,險峻崎嶇。邛笮山,山連山,包括大雪包、疙瘩包、背後山、老金頂、團寶山、轎頂山、簑衣嶺、大瓦山、尖頭山、七星臺等山。據傳,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時經由此道並駐軍於邛笮山上,為紀念諸葛相公,後人在山上修建了武侯祠,並將此山改稱“大相公嶺”、“相公山”。明代著名文學家、蜀中大才子楊慎當年路過這裡,曾做詩《大相公嶺》:“九折刺大坂,七擒丞相橋。沈黎漢源古,嚴道蜀關遙。策馬冰槽滑,乘橇雪濘消。我行再經此,感慨一長遙。”山路之艱險,據此可略知一二。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溪縣舊貌

英國自然學家威爾遜拍攝於1908年

清溪場由秦漢時期的驛站發展而來。隋唐時於此設置州縣,城邑始具規模。據史料記載,唐貞元元年(785年),韋皋出任成都尹、御史大夫與劍南西川節度使,時與南詔通好共同抗擊吐蕃,韋皋曾率部築黎州城垣以御強敵。唐太和五年(831年),李德裕出任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西山八國雲南招撫使,時曾整頓邊防,加固城池。清溪處先後設有三關,分別為黑崖關、清溪關和陽母關。清溪現有城建格局為明代時確立下來的。明洪武時期於清溪設大渡河千戶所,原夯土城牆部分改砌為磚牆。當時有李、姜、黃、任、巨、蔣、張各兵部鎮守清溪及其周邊各寨口,後人稱之為“七姓屯軍”。傳說明將楊泗駐紮於清溪南外大渡河邊的富林,至今這裡仍存有“楊泗營”的地名。當然,此楊泗非湖廣移民崇拜的“水神”楊泗。清溪城南北口外都設有駐軍營盤,西門處有大較場,顯然,歷史上的清溪城,更多的是體現其軍事防衛功能。清代時,清溪縣轄域包括富莊、泥頭驛、漢源街、富林營等地。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扼守古道要衝,清溪必然是一個多種文化彙集與融合地。歷朝歷代,各地來人或走或留,特別是明清時期,先後有湖廣、江西、貴州等省,以及四川內地移民遷徙而來,漢、羌、彝等各族各地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形成了清溪一地特有的民風民俗。這裡有為數不少的“原住民”,文化融合中也形成了其特有的方言語音,“邛笮”古風會給來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鎮北處的萬壽宮,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於清乾隆時期重修,即為當地明清兩朝先後來此的江西籍移民所建的同鄉會館。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自隋唐時期建制設州縣以後,歷朝歷代都對清溪城邑進行了增修擴修,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時建築遺存或遺址。唐代韋皋始築土城,明洪武年間壘石包牆。北門外的崇寧寺,始建於宋崇寧四年(1105年),明清時期還進行了培修,曾經“殿廡寬宏”。東門內的永興寺,始建於明永樂元年(1403年),後經多處重修,曾經“殿宇巍峨”。清雍正、乾隆時期,清溪縣城得到了擴展和修繕,城牆進行了加高加固,形成了護城河相圍、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城門、城內有“九街十八巷”的城建規模。四個城門,東門稱“省耕門”,南門稱“通化門”,西門稱“阜財門”,北門稱“武安門”,由北至南的街為主街,現稱“正街”。清末時,清溪具有了完整的縣城形態,設有文武衙署、學署、考棚,以及各類宮觀寺廟、牌坊、亭樓等公共建築。當時的各類寺觀包括關帝廟、城隍廟、土地廟、文昌祠、諸葛祠、劉珽祠、崇林寺、永興寺、五穀寺、蟠龍寺等。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文廟,古稱學宮,位於場東,為清溪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群。清溪文廟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年),光緒九年(1884年)建成,前後達80餘年。文廟建築群包括宮牆、欞星門、泮水河橋、正殿、廂房、過廳、後堂,以及其他各類附屬構築物,為三進式殿堂類建築,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斗拱重簷、雕樑畫棟、文廟內各建築工造精美,大小多個院井中,綠樹成蔭,前院中一株千年紫薇,虯枝盤曲、綠葉如蓋;“四柱三間三疊簷”的欞星門,浮雕滿布,頂部四龍,鏤空雕刻,甚為精美;多種雕法於一體的孔子神位碑,古風尚存,古韻依在。富麗堂皇、莊重大氣,清溪文廟實為古建築之精華。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嘉慶《清溪縣誌·孔廟圖》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溪一地古來學風濃厚,重視讀書修養。清溪場北外,曾有唐代中期建的“海棠書院”。清嘉慶《清溪縣誌》載:“北關外五里許,唐韋皋建有海棠書院。宋明以來,邑人往往見燈光隱約。今無。”清代本邑學宮楊楫曾作詩云:“七縱橋西古碧池,仙燈高掛海棠枝。熒熒綠水三更澈,點點紅妝五更宜。射鬥光應輝相嶺,燃藜彩或映書帷。流螢漁火休相雜,好玩名花補杜詩。”場東今川主崗處,南宋開禧元年(1205年)時建有“玉淵書院”,時收縣內各族子弟就讀。現存於文廟內、刻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生員守則”祥雲蟠龍碑,據稱應為“玉淵書院”的遺物。從清溪“玉淵書院”學成入仕最為有名的是清代九襄人氏郭萬俊。據舊志記載,郭萬俊於清光緒丙子年(1876年)考中三甲進士,授內閣中書。清光緒三年(1878年)郭萬俊被派駐日本領事館任職,回國後升任吏部主事,清光緒晚期,郭萬俊被封為“守國功臣”。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學風濃厚,傑秀輩出,清溪一地先後湧現出眾多仁人義士。黃紹宗,曾為舊時清溪縣衙門書吏,也是當地哥老會首領。辛亥保路運動中,黃紹宗等人組織同志軍固守大相嶺,阻止清軍過關東進成都援助四川總督趙爾豐,功若丘山。張春濤,清光緒年間留學日本,歸國後歷任四川軍政府秘書、四川省內務司司長,以及成都志成法政專門學校與四川省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校長等職。致力於培養和遴選優秀學生,宣揚教育救國,張春濤時領潮流,做出非凡貢獻。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溪場還保留有不少古舊民居,其中以二層木構建築為多,也能見到一些房屋的基層或外牆用石塊壘砌,民居房屋大多破敗。不過仍能多少看到一些門窗、樑柱、雀替上留存的一些精美的雕飾。正街為老街,由石板鋪砌,過去這條街為清溪的場市。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晚民國時期,這條街的商業氣氛甚是濃厚。南來北往各種農商物資,包括絲綢、布匹、糧食、茶葉、菸葉、食鹽、紅糖、藥材、木材、山貨、皮貨等,都匯於這裡,交易或集散,遠至中亞地區的珠寶玉器也在這裡買賣。四鄰鄉人也在這裡趕場,交易蔬菜、瓜果、糧食、家禽、牲畜,以及各類手工製品等。趕場或趕會天裡,城東的橫街、城西的珠市街,也是非常熱鬧。各街巷開有很多商鋪,有米店、鹽店、布莊、醬鋪、裁縫鋪、剃頭鋪、鐵匠鋪等,茶館、飯館更是隨眼可見。清溪是商賈、客人經常來往與逗留之地,客棧、旅店自然也多。當時名號“永發”的旅店就有“上永發店”、“下永發店”和“老永發官店”三家。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地處偏遠山區,這裡風景迷人。清嘉慶《清溪縣誌》中記錄有舊清溪縣的“八景”。這“八景”分別為:“邛崍霽雪”“玉淵靈泉”“雞冠朝豔”“海棠書燈”“大渡晴波”“漢源春色”“龍池夜月”和“風洞濤聲”,其中“邛崍霽雪”“玉淵靈泉”“海棠書燈”就是清溪鎮旁的景象。《清溪縣誌》所載內容:“縣北邛崍山,秋冬積雪盛夏方解,每值晴霽時,望之如玉山,如瑤圃。”“城東川主崗,有玉淵池,方廣丈許。泉自石罅中流出,四時不竭,清潔異常。”分別描述了“邛崍霽雪”和“玉淵靈泉”的景象。清溪一地還有兩處名勝值得探訪,一處是“梵音水”,另一處是“紫霞洞”。“梵音水”是因“唐三藏取經至此,持念梵音而地湧甘泉”。“梵音水”後改名為“燦玉泉”。“紫霞洞”則是梓潼帝君修煉之處。“紫霞洞”原名“靈應洞”,《神君張亞子紫府飛霞洞記》中記載有:“其地襟帶巖巒,如泰華之磅礴,岷峨之嶙峋,吾嘗愛而居焉。近奉帝命,往來全蜀,至則寓之,以行化。”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清溪古來為花椒盛產地,這裡海拔高、陽光充足、空氣乾燥,適於花椒種植。清溪花椒色澤丹紅、粒大油重、醇麻脂香,歷來作為貢品運至中原內地,被譽稱為“貢椒”。大片的山地中,紅紅的花椒掛滿樹叢,亦是當地一景。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 風物博考 | 四川地名——壩● 重慶政區重複地名研究

● 巴蜀“朝天”地名變遷考

● 由虛到實:關於“四川”的概念史

● “湖廣填四川”社會經濟與生態效應的地名學研究

● 論四川盆地內、外江名稱的演變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卫所旧地 | 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