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我是子夜,欢迎关注

愿做一缕微光,点亮你的人生


文 /子夜

最近看了导演李波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中国剩女》,深有感触。

这部片子讲了什么呢?

讲述了三个单身女人的择偶故事。

三个女人分别代表了三个年龄层次:

① 20+的财务主管黄文娟,这一年龄段的情感诉求是:唯爱情论,对爱情抱有美好幻想。

② 30+的公司职员何珊,这一年龄段的情感诉求是:唯价值论,对婚姻已有理性的理解。

③ 40+的部门负责人张净,这一年龄段的情感诉求是:唯精神论,轻物质而重精神的契合

导演透过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女人,呈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剩女的情感观与择偶观。


一 20+女人,对爱情抱有幻想,却并不急于结婚


年龄20出头的女人,在婚恋市场上是最吃香的年龄。因为大多数中国男子喜欢找年轻貌美,生活经历不那么复杂的小女人。

可20+的女人一般并不着急结婚,因为她们对爱情抱有美好的幻想,期待着与心中的白马王子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她们看男人的眼光,也以是否来电为主。并不十分在意男人的年龄与职业。往往最容易被男人的甜言蜜语所迷惑,也是最容易受伤的年纪。

因为,少不更事的她们,一旦陷入爱河,便会全身心的付出,不计得失,唯爱情论,把爱情看得太重,容易感情用事。

纪录片《中国剩女》中的黄文娟是个29岁的日资公司财务主管。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她有一个相恋多年的男友,在一起同居多年的他们,最后还是分手了。因为她已逐渐成熟了,不再是那个20出头唯爱情论的小姑娘了。所以看问题的眼光也趋于现实。

女人年龄越大越现实,年近30的黄文娟开始考虑比较现实的问题了。男友的经济状况,职业前景,脾气性格等等,这些都是她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最后,她权衡再三,还是选择分手。

没错,爱情往往最后都败给了现实。

一个20+的女孩子可能会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一旦她心智开始成熟,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不会再那么简单幼稚。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黄文娟与男友分手后,开始不停地通过婚恋机构相亲。而此时,她作为一个成熟女性,选择男人的标准已相当现实。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爱情对她而言,已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她更看重这个男人的综合实力。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只有20+的女人,才会花痴,看到长相帅气,嘴巴又甜的男人,很容易坠入情网。

因为,对20+的女人而言,那代表火热的梦幻爱情,她们像花一样,渴望自己的心上人来采摘。


二 30+的女人,想结婚却不愿放低姿态,又害怕受伤


30+女人,是生存压力最大的时候,事业刚刚起步,如果你还不结婚,又会被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

她们一面要拼死拼活打拼事业,一面要应对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

20+时还可以坦然面对,毕竟年龄还小,。各方压力没那么大,可一旦过了30+,压力会成倍增长。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30+女人看待问题的眼光也更加实际起来,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成熟。

因为早已过了花痴的年纪,所以不再容易被虚无缥缈的爱情所迷惑,她们也更加注重起男人的硬实力(经济,职业,前程),和软实力(脾气,性情,三观)。

她们会像对待“商业合作”一样去挑选男人。条件的匹配要比虚幻的甜蜜重要。

纪录片《中国剩女》中37岁的何珊是名港资公司的职员。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她与一名小她两岁的男人暧昧了几年,两人可以一起共进晚餐,一起谈天说地,就是不想更进一步发展。

为什么呢?

一是,她看不上这个综合实力差自己一大截的男人。

二是,她也不愿投入过多感情,害怕受伤。

你可以说她很现实,既享受男人的追求,又不用付出,把人家当备胎一样吊着。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因为30+的她心智已完全成熟,不允许她们再冲动用事,感情尚未开始时,已计算好了自己的得失,只有在确定自己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她才会打开一点点心扉。

30+的女人,往往都有过一段或几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她的激情大多已经过早的消耗在了前任身上,加之很可能受过情伤。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她们习惯把自己封闭起来,轻易不让人进入。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可是结婚的压力却依然存在,也有恨嫁的思想。这时,她们可能会频繁相亲,以条件论男人,而非爱情论。

只有条件匹配的男人,才有机会接触到她们已不再柔软的内心。

这种比较成熟实际的择偶观,有利也有弊。

利是:通过成熟的观察对比考量,匹配到条件相当的男人机会增多,省去了中间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是奔着结婚的目的而去,所以大大提高了结婚率。

弊是:过分注重条件,而轻视情感的交流,即使是结婚了,婚姻的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


三 40+女人,结不结婚已不那么重要,重精神轻物质


纪录片《中国剩女》中,40岁的张净条件最好,她不到30岁就被升为某银行副行长,在深圳有几处房产。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可经济条件如此优渥的她怎么就不结婚呢?

张净祖籍湖南,大学毕业后到深圳打工,从小职员做起,靠着自己的聪明才干,终于在而立之年在深圳站稳了脚跟。

也许因为长得不美,也许因为能力太强,工作太忙,张净一直没时间好好谈一场恋爱。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等到一切都稳定下来了,张净也已经三十好几了,身边的同学朋友早已升级成爸爸妈妈了。

一次机缘巧合,张净认识了一个搞艺术的男人,男人非常有才华,张净对他倾心不已。交往不久后,张净便辞去了深圳的职务,并把深圳的几处房产都卖了,带着钱跟男友一起去北京发展。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到北京后,张净投资几百万跟男友一起合伙开茶室,最后由于经营不善赔了本。男人也因此一走了之不辞而别。

张净没想要自己全身心投入的这场恋爱,竟会如此收场。

连早已成家的弟弟都忍不住过来数落姐姐:“你呀,就是太理想主义了,非要找什么才子,也不了解人家的人品,就投入那么多,最后,吃亏的是你自己”。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张净并不觉得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妥,明明感觉很好的一个男人,怎么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了呢。

尽管已经过去一两年了,但张净始终忘不了前男友,心里还在幻想着前男友有天会回心转意,或者自己去把他找回来,再续前缘。

面对身边的一众追求者,张净不是没感觉,就是嫌他们太嫩太功利。

紧闭心门的她,很难再次打开心门,去全心全意的爱一个人。

可她爸看不下去了,千里迢迢赶到深圳,对张净说:“赶快找个人结婚,再晚小孩都生不了了,女人事业再好,到最后也要成个家才好。”

纪录片《中国剩女》刷屏:20+、30+、40+女人,择偶观天差地别


张净嘴上答应,可这事也急不来,不是她不想结,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结。

对张净来说,她从不期盼另一半多有钱,她只是希望能和对方在心灵上有所碰撞,能擦出爱情的火花。

可以说,她非常重视精神,而看轻物质。

对于40+的女人来说,经济上已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她们只是需要一位志趣相投的灵魂伴侣。

而这种灵魂的契合远比物质的需求难满足多了。

结语

人的思想是会随着自身心智的成熟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年轻有年轻时的思想,你不能说她不好,她也有她的纯真与美好。

人越成熟思想越复杂,也就越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也不能说她不好,她也有她成熟的魅力与担当。

我想:不管你是20+、30+、还是40+,都不要气馁,每个年龄都有每个年龄的风采,每一种生治方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