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論的教條 ——摘自《從邏輯的觀點看》(二)


說明:本文內容摘選自W.V.O.奎因(Quine,Willard Van Orman)的第一部哲學論著《從邏輯的觀點看》的第二章,否證了現代經驗論大部分所受的兩個教條。

原作名: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Nine Logico-Philosophical Essays(1953);譯者: 陳啟偉 / 江天驥 / 張家龍 / 宋文淦,出版年: 2007-2,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經驗論的教條 ——摘自《從邏輯的觀點看》(二)

奎因(Quine,Willard Van Orman),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邏輯實用主義的代表。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就學於奧柏林學院和哈佛大學,曾受教於A.懷特海和C.劉易斯門下,193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33年起在該校任教,擔任過皮爾士講座哲學教授,1979年退休。奎因強調系統的、結構式的哲學分析,主張把一般哲學問題置於一個系統的語言框架內進行研究。

導讀


現代經驗論大部分是受兩個教條制約的。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義為根據而不依賴於事實的真理與綜合的或以事實為根據的真理之間有根本的區別。另一個教條是還原論:相信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等值於某種以指稱直接經驗的名詞為基礎的邏輯構造。


作者在此將要論證:這兩個教條都是沒有根據的。拋棄它們的一個後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假定分界線。另一個後果就是轉向實用主義。

奎因先是對分析命題與綜合命題的截然二分進行批判,繼而對還原論進行批判。最後提出整體主義知識論(邏輯實用主義)以代替被駁倒的邏輯實證主義的知識論。


04

語義規則

人們常暗示的:在日常語言中把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分開的困難是由於日常語言的含混造成的。事實上,這個說法是混亂的。


正為之煩惱的分析性概念,是陳述和語言之間的一種可疑的關係:陳述S被認為對於語言L是分析的,問題就要一般的。然而,即使我們使變元“L”的範圍限於人工語言時,也是很難了解其語言的意義問題。要談人工語言和語義規則,我們自然要求助於卡爾納普的著作。他的語義規則採取各種形式。現在這裡的困難在於這些規則含有“分析的”一詞,這是我們所不瞭解的。我們雖然知道,這些規則把分析性歸於哪些表達式,但我們不瞭解這些規則認為屬於那些表達式的是什麼。作為一個代替的辦法,我們的確可以把所謂的規則看作一簡單的新符號“對L0是分析的”的約定定義,這個新符號也許最好不帶傾向性的。實際上,我們關於“分析的”一詞的含義所知道的,已經足夠使我們知道分析陳述被認為是真的。


把語義規則的概念和公設的概念比較一下也許是有幫助的。可以設想有人會提出異議:一種人工語言是通常意義的語言加上一套明顯的語義規則——這整個構成了一對序偶;那麼,這種人工語言的語義規則可以簡單的指定為這對序偶的第二個成分。我們可以更簡單的把人工語言直截了當的解釋為這樣一對序偶,其第二個成分便是它的分析陳述的類;那麼它的分析陳述便變成可以恰好指定為L的第二個成分中的陳述。


顯而易見,真理一般地依賴於語言和語言之外的事實兩者。如果世界在某些方面曾經是另外一個樣子,“布魯斯特殺死了凱撒”這個陳述就會是假的,但如果“殺死”這個詞語碰巧具有“生育”的意思,這個陳述也會是假的。因此人們一般就傾向於假定一個陳述的真理性可以分析為一個語言成分和一個事實成分。但是,儘管有這一切的先天的合理性,分析陳述和綜合陳述之間的分界線卻一直根本沒有畫出來。認為有這樣一條分界線可畫,這是經驗論者一個非經驗的教條,一個形而上學的教條。


經驗論的教條 ——摘自《從邏輯的觀點看》(二)


05

證實說和還原論

我們首先對意義的概念,對認識同義性的概念,對分析性的概念抱悲觀的看法。如第一節所強調的,我們最好撇開意義當實體的問題,而是直接談意義的同一性或同義性。那麼證實說所說的就是:當且僅當陳述在經驗確證或否證的方法上是同樣的,他們才是同義的。如果證實說可以看作陳述同義性的適當的說明,那麼分析性的概念畢竟還是得救了。但是讓我們思考一下。陳述同義性據說就是經驗驗證或否證方法的相似。有待於比較其相似性的這些方法到底是什麼東西呢?換句話說,一個陳述和促成或損害它的驗證的經驗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性質呢?

對這個關係的最樸素的看法是說它是直接報告的關係。這是徹底的還原論。每一個有意義的陳述都被認為可以翻譯成一個關於直接經驗的陳述(真的或假的)。這樣或那樣形式的徹底還原論在這種明顯的所謂意義證實說之前早就出現了。我們可以把整個陳述看做我們的有意義單位——這樣就要求我們的陳述整體上可以翻譯為感覺材料語言,但不要求它們逐個詞語都是可以翻譯的。現在被認為以陳述為基本單位的徹底還原論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詳細的規定一種感覺材料的語言,並且指出怎樣把有意的話語的其餘部分逐句的翻譯為感覺材料語言。還原論的教條,即使在它的弱化形式中,也和另一個認為分析和綜合陳述是截然有別的教條緊密的聯繫著的。

像上面說過的,在使用上給一個符號下定義的觀點比起那種不可能做到的逐個詞語地追溯感覺起源的經驗論,是一個進步。即使以陳述為單位,我們也已經把我們的格子畫的太細了。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乃是整個科學。


總結


我們所謂的知識的整體,從地理和歷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學甚至純數學和邏輯的最深刻的規律,是一個人工的織造物。它只是沿著邊緣同經驗緊密接觸。或者說,整個科學是一個力場,它的邊界條件就是經驗。除了由於影響到整個場的平衡而發生的間接聯繫,任何特殊的經驗與場內的任何特殊陳述都沒有聯繫。如果這個看法是正確的,那麼談一個個別陳述的經驗內容——尤其如果它是離開這個場的經驗外圍很遙遠的一個陳述,會使人誤入歧途。


大大小小的物理對象不是唯一的設定物。在認識論上說,這些是同物理對象與諸神處在統一地位的神話,既不更好,也不更壞。


經驗論所受的兩個教條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我們近來在想:陳述的真理性顯然取決於語言,也取決於語言之外的事實,我們注意到,這個顯然的情況不是邏輯地而是十分自然地帶來這樣一個感覺,即可以設法把一個陳述的真理性分析為一個語言成分和一個事實成分。如果我們是經驗論者,這個事實成分必定歸結到一定範圍的起確證作用的經驗。在語言成分是唯一有關的極限場合,一個真陳述便是分析的。但這種理論除了預先定製的一些例子,要形成關於綜合陳述的經驗確證的任何明顯理論的問題一向是使人非常為難。


說在任何個別陳述的真理性中都有一個語言成分和一個事實成分乃是胡說,而且是許多胡說的根源。


總的來看,科學雙重的依賴於語言和經驗;但這個兩重性不是可以有意義的追溯到一個個依次考察的科學陳述的。


即使以陳述為單位,我們也把我們的格子畫的太細了。具有經驗意義的單位乃是整個科學。


END

公眾號已連載 經驗論的教條--摘自《從邏輯的觀點看》(一)

(一)內容摘要:分析性的背景、定義、互相替換性

(二)內容摘要:語義規則、證實說和還原論


管理哲學分享 前沿學術探討

思而得,思而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