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不是虧欠,包容不是無能

生活,紛繁複雜,五味雜陳。

“忍”之一字,乃眾妙之門。

忍,並不是低頭向人稱臣,或許你是即將從地平線躍起的初陽,在沉忍中積蓄迸發的力量,或許你是土地裡就快出芽的種子,在忍耐中衝向希望,忍一時得來的風平浪靜會讓你的未來更將明亮。

若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是佛家處世之態度。更是佛家的智慧。

佛教中,對於忍,準確的說法叫做“忍辱。”屬於六波羅蜜中之一,六波羅蜜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佛教裡的忍辱是以慈悲心為前提、智慧觀照下的忍辱,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忍耐!

在佛教看來,世上不存在絕對的壞人,絕對的善人。人的煩惱和人的本體是分開的,並不是一體的。所以,惡人是被煩惱操控的人,他很可憐,因為他不希望自己煩惱,他希望快樂,他希望擺脫煩惱。

但是他們不明白因果的道理,不明白自己的惡念頭是因為自己被煩惱操控了。所以,慈悲的佛教徒應該對這個被煩惱操控的人忍辱,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他內心當中的煩惱與噁心。


忍讓不是虧欠,包容不是無能


忍他讓他,任它去

廣欽和尚在福建承天寺出家,但是他覺得自己沒有福報接受供養,於是便在山洞中住下了,這一住就是十三年。十三年後,廣欽和尚回到了廟裡,跟住持說要守大殿。根據規定,大殿不能安床鋪,所以他每晚都在大雄寶殿打坐。

一天,監院師和香燈師說,大雄寶殿的功德箱被偷了。寺裡以前從未丟失過功德箱,因此也從來沒想過找人特意看守。

當時,因為只有廣欽和尚每天都待在大雄寶殿內,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把懷疑的目光落在了他的身上。


從那以後,大家對廣欽和尚的看法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都認為一個坐洞十三年的人竟然幹出這樣齷齪的事情,簡直無恥至極。


然而面對大家的責難,廣欽和尚並沒有申辯。他只是說:“我沒有偷,我也沒有看見別人偷。”每當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他的時候,他都當作什麼也沒發生。別人指責他的時候,他也好像沒聽見一樣,從不還嘴。


很快,廣欽和尚就這樣在別人的指責中過了一個星期。這天,監院師召集全寺僧眾,重新宣佈,功德箱並沒有被盜。他跟眾人解釋道:“之前之所以那麼說,是為了考驗山洞坐禪十三年的廣欽和尚。現在看來,他真有功夫。”眾人聽後,不禁大慚。


忍讓不是虧欠,包容不是無能


但凡人們認準一件事,是很難改變的,尤其是在那事情發生之初。那時候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他們被情緒左右,因此看不到自己觀點中的漏洞和可商榷之處。這時候,如果急著去反駁,他們會覺得受到了挑戰,因此而暴怒,反而更加與你為敵。


且先忍耐下來,等到對方平靜了,再將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講清楚,他們自然明白怎麼回事。這時候,往往對方不僅不會再去反駁你,反而會真心誠意地向你道歉。


忍,並不是懦弱,而是懂得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時間。如果一味衝動,受了些許委屈便坐不住了,往往會錯失機會,反而讓小誤會變成了大矛盾。那才是最不划算的。


2

能忍則安,不抱怨

從前有一隻野兔和一隻野鹿,同住在一顆大樹下。樹因風吹嫩枝被折斷而打在野兔和野鹿的背上。野鹿沒有感覺到什麼,因為風吹而樹枝折斷乃是平常的事。可是野兔就忍耐不住了,打算遷到別處去。

臨走的時候野鹿說:‘這顆大樹能為我們擋風遮雨,更供給我們甜美的果實,你為什麼要到別處呢?’‘不,我忍耐不住了,你認為好那你就住在這裡好了。’野兔頭也不回就走了。


野兔到了一個曠野,白天氣候很熱,到了晚上氣候又變冷,它感覺到忽冷忽熱很難受,住了幾天便挨不下去了。


當它要走的時候,另一隻野鹿說:“兔兄,你為什麼要走?這裡雖氣候差些,但沒有虎狼出沒不是很安全麼,世間沒有十全十美的,到什麼地方都有不愉快的事情,你還是安心的住下罷。”


“不,這種忽冷忽熱我已經忍受不了,我還是到別的地方去。”


野兔又到了一處翠綠的山坡上,這裡氣候好,環境優美就決定住在這裡,住了沒有幾天,又想這裡又不是很理想的地方了,因為這裡有兇猛的獅子,也有陰險的豺狼,時時都聽到他們吼叫的聲音,使它心驚肉跳。


可是貪著這裡環境優美,勉強的住下來,有一天出去覓食時,給野狼抓住了才懊悔為什麼不聽朋友的勸告,才有今天的下場。


婆娑世界,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沒有十全十美的環境和地方。事不三思總有敗,人能百忍自無憂。


這話確有道理,人的一生有多少的不如意,有多少人,多少事,多少的無可奈何。太多的事不可能隨著我們的心意而走,也不可能隨著我們的心情而發生變化。所以,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


忍讓不是虧欠,包容不是無能


3

懂得堅持,則善莫大焉


從前,有一個貧窮的沙門。他窮得一無所有,終日以乞討為生,但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從不傷害生靈,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有一次,這個沙門一連三天沒吃到一點兒東西,餓得頭昏眼花。他路過一個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進去討飯。


這是一個富商之家,家裡富麗堂皇,陳設極其考究。女主人見他餓得可憐,便令傭人擺上豐盛的飯菜款待他。這沙門非常高興,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


這家的男主人是個珠寶商,這一天回家,他又興高采烈地拿回一顆珍珠,這是顆光彩照人、價值連城的珍珠。


他興沖沖地走進房內,只見有一個沙門在獨自吃飯,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轉身進內室去換衣服。就在他剛剛轉身離開的時候,家裡養的一隻鸚鵡飛了過來,一口將那顆珍珠吞在肚裡。


不一會兒,男主人換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來了。他忽然發現那顆寶貴的珍珠不見了,便急忙向沙門問道:“那顆珠子哪兒去了?”


沙門一聽愣住了,隨即回答道:“什麼珠子?我沒看見啊。”男主人又追問道:“那麼,剛才有人來過嗎?”


沙門回答道:“不曾有人來過。”


於是男主人勃然大怒道:“我剛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這裡除了你之外,再沒有其他人,珠子轉眼之間就不見了,肯定是你偷的!你這個沒良心的傢伙,我們好心好意地做飯菜招待你,你卻恩將仇報,偷人家的東西。今天你老老實實地把珠子交出來,我便饒你一命,否則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門聞言並未驚慌,反而堅定地說道:“我沒拿,絕不是我拿的!”男主人聽完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頭蓋臉地向沙門打去。沙門被打倒在地,鮮血直流。


忍讓不是虧欠,包容不是無能


此時,那隻吞了珠子的鸚鵡要飛過來飲血,恰好與男主人揮舞的木棒相撞,當即被擊身亡。這時,沙門說話了:“住手!我告訴你吧,是那隻鸚鵡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聽,忙吩咐僕人把鸚鵡的肚子剖開,果然取出了那顆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問道:“你明知是鸚鵡吞了,可你為什麼不早說呢?也免得受此皮肉之苦。”


沙門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殺生。本想告訴你真相,又擔心鸚鵡遭剖腹之禍。現在鸚鵡已經死了,說出來也無所謂了。如果鸚鵡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會講的。”


男主人聽罷,內心十分慚愧,連連向沙門賠禮道歉。而沙門卻平靜地像不曾發生過此事一樣,臉上毫無怒色。


毛竹在它一生中最初的五年裡忍受著孤獨和寂寞,但終在五年後,以魔法般的速度成長,並在六個星期內長出了長達幾英里的根系,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傳說。可見欲成功者,必先學會忍耐,蟄伏待機,機會到來,則為其瘋狂。


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忍”字是種技巧,刃懸於心,退一寸則不成忍,進一寸則不成仁。


當有所不為,有所必為,有所必忍,有所不忍。只有這樣才能成就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