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脊樑——鄧稼先

我僅用我一顆單純的心和我的拙筆表達我的敬仰之情。

鄧稼先,是我國偉大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記得第一次知道鄧稼先這個名字還是在初中課本之上,當時的記憶僅是“兩彈元勳”,並不知道這個稱號承載的重量。

直到在一次大學思政課上看到了鄧稼先院士的紀錄片,觀看完紀錄片之後,我那顆浮躁的心,如同被人深深捏住一般難受。五味雜陳的內心如同打翻的醋罈子一般的酸楚。

鄧稼先院士生於1924年安徽懷寧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再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毅然回國。自1958年開始領導完成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實驗。原子彈實驗成功後,組織和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

鄧稼先院士有很多的榮譽稱號,但我喜歡稱他為民族的脊樑。他體現了那個年代科學工作者的精神。

建國初期,中國物資極度匱乏,在外憂內患的情況下,鄧稼先院士毅然放棄美國的安定舒適的生活,回到了當時一窮二白的神州大地,開始了原子彈的研製。紀錄片中講到,當時研製原子彈時蘇聯派出了相關專家,稱他們為幫助者倒不如稱其為監視者。他們總是用各種理由搪塞核武器相關方面的知識,反而荒謬的讓中國科技工作者們研究其他毫無關聯的領域。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鄧稼先院士們只能在私底下探討原子彈的理論方案。即使在這般艱難的時刻蘇聯竟撕毀合作條約,讓全部的蘇聯專家回國,帶走了所有的相關資料。在這般逆境下以鄧稼先院士為首的團隊發揚自力更生的能力,設計出了第一套原子彈研製的理論方案。此等壯舉如同堅硬的石頭上開出的花朵一般罕見。

在當時的中國,沒有先進的技術設備。一切的理論計算只有依靠原始的算盤。如今想來,當時那麼龐大的計算量,他們是如何做到毫無誤差,並且還是純人工計算。這個過程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決心來完成啊。我想那一定是心中無比堅定的信念,和對祖國真摯無比得熱愛吧。

回望著那段歷史,眼中的淚花不停的打轉。他們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樑啊!

鄧稼先院士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核武器事業。

紀錄片中講到,在一次核武器試爆中,原子彈投下去沒有爆破。身為總指揮的鄧稼先心急如焚。他顧不上一切,套上防輻射的衣服進入試爆地點。原子彈沒有爆炸,誰都不知道原因,誰也不知道原子彈是否還會爆炸。即使這樣,鄧稼先仍不顧一切,此等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 不禁令人動容。

鄧稼先院士,在一次核試驗中受到嚴重的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他用他的行為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現實意義。他理應被中華兒女記住,他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